抗战时期南方局对美国驻渝记者统战工作研究

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kpu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同志们以中共代表的公开身份,在国统区同各国驻华外事机构,特别是美国驻渝新闻机构建立起广泛联系,开展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冲破国民政府外交封锁,他们积极加强同美国驻渝记者联络,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美国记者对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及共产党、八路军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争取到国际舆论对中共和中共抗战的同情与支持,为抗日战争赢得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其他文献
“青天况钟”这一历史形象是在真实的况钟其人基础上,由历代大传统和小传统合力塑造而成的理想官员典范。况钟生前以吏干称著,兼有清正之声,但亦有“刀笔余习”之讥评。明中叶之后,况钟形象的负面色彩日益淡化,而“况青天”形象在官方和民间越来越高大,成为清正、清明、清廉、清敏四大要素兼备的清官典范,与包拯、海瑞并列古代“三大青天”。这是一笔需要辩证对待的历史文化遗产,应拒绝抽离历史条件而无限拔高,理解况钟政声产生的环境氛围,为今天培育优质治理环境提供借鉴。
采用高光谱成像仪对宜宾市博物院藏族谱书画上11处模糊、局部有脱落的印记进行数据采集,用ENVI软件对高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对印记光谱曲线和标准颜料数据库的比对得知印记颜料的主要成分可能为朱砂,并结合激光拉曼光谱仪进行验证。通过对光谱图像进行最小噪声分离和波段运算处理后增强了族谱印记的可识读性,印记可识读性的增强有助于正确识别印记内容,对族谱书写者、书写者印章使用信息、文物收藏信息和文物价值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阎家沟墓地处于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的边界地带,文化因素较为复杂。为探究晚商时期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陕北地区青铜铸造业的发展状况,本研究首次对阎家沟墓葬出土的十二件青铜容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金相组织观察,结果表明十二件青铜器中有五件为红铜材质、四件为铅砷青铜材质、两件为砷青铜材质及一件铅青铜材质,十二件青铜器均为铸造,部分青铜器铸造后经过了热处理。结合文献分析,阎家沟墓地出土青铜器的“无锡高铅高砷”材质不同于中原地区青铜器和北方地区青铜器。其自身的重食传统比陕北地区其他李家崖文化遗址更为突出,表明阎
上海青龙镇相传始建于公元746年,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重镇。2012年青龙镇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4座熔炉以及熔炉周围堆积的大量陶范、炉渣等,是上海地区首次发现的冶铸作坊遗址,遗址使用的主要年代是唐代晚期。为了解青龙镇唐代铸造作坊遗址出土陶范的制作技术,对遗址出土的陶范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揭示唐代青龙镇铸造作坊的制范技术。对陶范型腔面上残留的附着物分析主要元素是铁,表明陶范用于铸造铁器。经分析遗址中出土的陶范由三层组成:面层、背层和稻壳泥层。面层厚约1~2 mm,采用细颗粒泥料制作,致密,在铸造铁器时能确保
中国传统木拱廊桥采用较短的木材构件,形成了较大的桥梁跨度,其整体造型优美,结构巧妙,构造特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我国现存的传统木拱廊桥仅有百余座,集中分布于我国浙南和闽北地区,大多建于明清至民国时期,是我国木构桥梁建造技术和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而近些年来由于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的传统木拱廊桥破坏甚至损毁的事件时有发生。现有的对于传统木拱廊桥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其历史艺术价值和建造技术工艺等方面,鲜有对于其结构性能的研究,尤其缺乏强风作用下木拱廊桥的风振响应性能的深入研究。本工作为研究中
1923年1月成立于上海的朴社,是一家具有知识分子性质的出版机构,由郑振铎、顾颉刚等十人发起成立。其创办的初衷在于解决知识分子的生计问题,试图通过“以商养学”达到经济独立、专心学术的目的。朴社运营十五年之久,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办。作为朴社的灵魂人物,顾颉刚的人生际遇、学术情境都深刻影响着朴社的发展变动。1924年,因“齐卢之战”,上海朴社解散,随后顾颉刚在北京重组朴社。北京朴社出版了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书籍,最负盛名者当为《古史辨》。朴社虽然拥有众多出色的学者,也出版了一批耀眼的书目,但由于其业
丹尼森1995年开发的企业文化量表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诊断和测量企业文化的有效工具。我国学者在2007年撷取原量表60个题项中43个,部分验证了该量表在中国背景下的有效性。43个题项的量表随后被国内学者大量引用,但该量表12个维度中有11个共计存在17个缺项,缺项率达到28.3%,这给执行“走出去”战略的中国企业进行国际企业文化测评和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国际比较带来一定的困扰。随着中国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能力的日趋成熟,基于单一企业文化条件下7000多份大样本数据,运用网络问卷对丹尼森量表全部60个题项在中国
铜镯是“西南夷”地区青铜时代最为常见的青铜器种类之一,考古发现数量众多,造型和纹饰因地而异。这种装饰品对于研究青铜时代西南先民的青铜艺术、技术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之前关于西南夷青铜器的研究,更多集中于铜鼓、铜兵器等主要铜器类型,而专门对铜镯展开的专题研究较少,因此目前对云南各地域铜镯的合金成分与制作技术特征缺乏整体性认识。与此同时,由于铜镯是一类常见的装饰品,对其进行研究可更直接地反映不同文化人群对金属资源的掌控、青铜技术的选择等考古学问题。根据文献记载,云南西部保山昌宁一带是西南夷中哀牢的主要分布区,近年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题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可见,在音乐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显得尤为重要,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前言部分也在此强调了,作为学校音乐教育,需要我们更多地区注意培养
期刊
四川绵阳双包山二号汉墓发掘于1995年,为西汉早中期的墓葬,其规模巨大,是四川省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座木椁墓。尽管早期被盗,但仍然出土了1000余件遗物。该墓葬出土的8片银缕玉衣残片,以及数量较多的漆木马、骑马俑和车舆组成的仪仗队,足以证明其墓主身份的高贵。为保护修复双包山汉墓出土的漆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光谱(SEM-ED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漆盘、漆耳杯、漆钵和漆木仓4件文物样品(编号分别为Q1、Q2、Q3和Q4)的截面形貌、颜料成分等髹漆工艺及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