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wwwwww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个题材不容忽视,那就是反映弃妇命运的诗歌。中国的弃妇诗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至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约占《诗经》四分之一的婚恋爱情诗中,就有十多篇弃妇诗,著名的如《卫风·氓》、《邺风·谷风》等。这些弃妇诗,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批弃妇形象,尽管遭遇相似,其性格却也各不相同,在诗歌史和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弃妇形象;根源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07-01
  《诗经》中的弃妇诗,大都以抒情代言人的身份,抒发弃妇的悲慨怨愤。
  《谷风》中女主人公和一个男子相爱结婚后,勤劳、刻苦。当日子稍稍好过了以后,男子却另有所爱,遗弃了她。男子新婚之夜,她被迫离开了家门。这时她痛苦地埋怨丈夫只顾与新娶的妻子亲亲热热、说说笑笑,再也不屑和自己在一起了。在她离开家门的时候,丈夫连送也不送。这时她痛苦地回忆起往事,自己如何勤儉持家、如何帮助邻里解决困难,同时对自己亲手经管的家务表示留恋关心,告诉新来的妻子:“毋逝我梁,毋发我曾”,别到我捕鱼的石堰去,不可动我的鱼黔。末尾一章写就要分别了,她嘱咐丈夫说:我还存有一批好干菜,用来过冬吃的,你新婚以后,可用它防备饥饿。最后两句是:“不念昔者,伊余来坚”,不想想从前,你只爱我一个人。可以看出,这位女子善良、贤惠、感情深挚,同时又过午软弱和缠绵。
  《氓》中的女主人公就不是这棒`她当初对那个氓感情之深、爱情之热烈、实在不亚于《谷风》中的女子。“乘彼瑰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坦率大胆、毫无掩饰。她婚后料理家的才干、勤俭刻苦的品德也不亚于《谷风》中的那位女子。但这些美好的感情品德,对一个“二兰其穗,,的男子来说、竟变得毫无意义。三年过去,“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的容貌失去了也泽。男子的态度也就变了,一变从前的“言笑晏晏”的虚情假意的面目,对妻子打驾虐待。这位女子最终的遭遇和《谷风》中的女子一样,也被丈夫所遗弃。
  两位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是相同的,但是面对悲惨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却大不相同。《谷风》有一种哀怨的美,女主人公凄切近于乞求的陈述,突出了她的善良和柔弱,同时也反衬出休弃她的那位丈夫的自私租凶狠。作为诗歌,应当说它达到了哀怨动人的效果,甚至比《氓》更能引起人们特别是旧时男人们的同情。但是作为一位女性形象,她的自我意识就比《氓》的主人公要淡薄得多了。她格守着妇德:尽管遭受到极其不公正的待遇,尽管被丈夫无理和粗暴地驱逐,她仍然对丈夫尽心尽意,所谓温柔贤淑、逆来顺受,眼泪只往肚里流。《氓》中的弃妇却多少意识到女人也是人的朴素真理。她的哀伤中含有较多的悔恨,她自然首先是怨恨“二三其德”的丈夫。其次也怨恨自己.为什么那么轻率把自己的感情和命运交给了这个男人?她已经认识到男人和女人是不平等的,男人耽于情爱没有什么危险,而女人如果沉溺其间就可以带来终身的痛苦。她至少明白了在婚姻爱情上男人有先天的特权,而女人却先天已处于被动和脆弱的地位。她把女人和男人放在同样是人的地位上来思考自己的悲剧,她的作为人的自我意识比《谷风》中的弃妇要强烈得多,因而她的性格也就刚烈得多,对于父权社会来说,多少带有叛逆的意味。
  那么,《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根源在哪里呢?
  首先是在社会制度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入的是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而那个时代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等当时主要领域被采用或逐渐被推广。“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进化和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妇女渐渐陷入到家庭的狭小范围之中。女性从事家务劳动,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已降为从属的地位,并逐渐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全盛期,统治阶级建立起完整的官僚制度、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等来加强奴隶主对奴隶的阶级压迫。而另一方面从父系氏族过渡到奴隶社会,男性的权利更为集中,地位更为突出,男权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家庭各个方面。这种压迫表现在家庭中则是建立起家长擅权的家庭制度。它的重要内容就是女子服从男子。因此,在婚姻关系上妇女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加之一些男子喜新厌旧,贪婪美色,女子被压迫、被奴役也就成为了社会问题,并非哪家哪户的个别现象。
  二是由于当时的婚姻制度。据学者研究,周代婚姻制度存在多元性。《诗经》时代的婚俗,还处于一个极混乱的阶段。一方面保留着前代群婚、对偶婚遗迹;另一方面,封建礼教又在以强制性的力量对人们的婚姻生活进行极力渗透。这是一个较为自由开放、又较为本能原始的情爱观被封建礼教所侵袭的过渡时期。其中有聘婚制(明媒正娶)、自由婚姻的风习(野合)、媵嫁制(随嫁)、赘婚制、兄弟共妻制等。在媵妾制盛行的时代,这种有人得专宠,有人被遗弃的现象是无法避免的。”“《邶风·柏舟》的女主人公不得夫爱的原因便是“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一夫一妻多妾制成为主流,然而封建宗法制度首先把女子放在依附男性的奴隶地位,然后设置了丈夫休弃妻子的种种理由。《大戴礼》规定有“七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粟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这些规定本身就是对女性奴隶地位的道德和法律的认定,是父权夫权主义的产物和标志,就其具体条款而言,其内涵和尺度也都具有主观随意性,家长丈夫可以利用它来随意休弃向己所不喜欢的子媳和妻子。所以西周之后,弃妇队伍依然庞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光辉起点,为我国文学奠定了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诗经》中的“弃妇诗”如同《诗经》中其它题材的诗歌一样,对后世同类题材的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历代弃妇诗之所本。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上山采靡芜》、《怨歌行》和《孔雀东南飞》,中唐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母别子》、《琵琶行》,在敦煌曲子词、“花间派”词及宋词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弃妇之作,在宋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中关于弃妇的题材更是多种多样。它们都或多或少地从《诗经》的“弃妇诗”中汲取了营养,较好地表现了离人弃妇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具有很强的批判力量。
  作者简介:刘颖,(1991.01-),女,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河北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3级。
其他文献
夜里我醒得很早,看看手机上的时间,才三点多一点。没有了睡意,我便翻身起来,披上衣服,拉开屋门,信步来到庭院。仰望夜空,繁星点点,悬挂在东南天空的启明星和三星格外明亮。院里黑蒙蒙
《蛙》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了一个乡村女妇科医生的人生遭际,展示了中国计划生育大背景下的世间百态,嬉笑怒骂。对新老两种不同的生育观念进行了讲述,写出了当代生育观念混乱
<正> 陈慧在《现代派与“现代性”》(《文论月刊》90年7期)一文中指出: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看待欧美历史,大多采用“三分法”,即把西方整个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时期。他们通常把文艺复兴看作是欧美文化史上“现代”期的起点,因为他们感到从文艺复兴至今虽已有四五百年历史,但西方社会在基本的意识形态上却具有一贯性。他们所说的“现代性”或“现代意识”,实际上大多是指同中世纪意识显然有别的资产阶级意识。西方的资产阶级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一般都认为文艺复兴以来直到今日西方文学艺术之各种流派、各种思潮都具
就近几年临床外科见习带教工作,从如何提高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正确处理好医患双方和临床教学的关系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总结经验,便于指导今后工作。
多年来,国内的制药产业在“求发展”的呼声和努力中不断前进,尽管有兼并重组造就的“医药航母”,但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在发展的征途上,国内制药业“创新不力、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先后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两大历史任务,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但这条路没有先例,前进途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党需时刻应对各种挑战。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挑战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
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阶段,英语是初中教育的主要学科。新课标准则推出后,教育部门对初三英语教学工作给予了更严格的要求。学生在掌握英语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自身
对某些人来说,很难把一小簇称做胚泡的细胞看作是人类。然而它真会变成一个人。因为胚泡是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有鉴于此,外界人士认为执意损毁人类胚泡的行为是错误和不道德的。
<正> 我以为,王蒙的小说作品是一个既色彩斑驳又意味深长的多面体。这样,如果允许的话,就可以把他的作品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呈现的,另一部分是深奥难测地隐藏其内的。于是,对前者我们便积累了感性的、直观的、知觉的生动印象,对后者我们则借助理性的分析渐渐形成了种种深刻的观念。
<正>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是很长时间以来被极左思潮搅乱了的重大问题之一。读了王蒙同志《睁开眼睛,面向生活》(《光明日报》79年9月5日),茅塞顿开、耳目一新。医生在没有找到疾病的发病原因时,往往开错药方,致使疾病越来越重。文艺界长期以来往往以“左”批“左”,错误依然如故。这也说明极左思潮流毒极深。王蒙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