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两方面对其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就当前校园建筑设计趋势及其建筑表现手法与同行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功能结构探讨
一、 工程项目概况
本工程位于望谟县城新城区,占地面积3.36 hm2,其所处环境风景迷人。该地块地势平坦开阔,地形边界整齐,周围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是理想的校园建设用地,总用地面积3.36万m2,总建筑面积约22 176 m2,建筑密度22%,容积率0.67,绿化覆盖率40%。本工程规划设计内容包括3栋教学楼、宿舍楼、行政楼、教师办公楼、体育馆、科技楼、实验楼等,以及1个400 m跑道的标准田径场。本项目设计从城市设计入手,充分利用用地周围景观资源,突出建筑主体在周边的建筑群体中的特殊位置并与环境共生。
二、城市设计和总体规划布局
(一)总体布局
在用地南侧和东侧分别设置校区出入口,前者面向城市次干道,作为主要出入口; 后者面向城市规划路,作为次要出入口。在用地南侧设置规模较大的广场, 作为学校礼仪活动场所和升旗广场,其所处位置邻近南面出入口。并以主广场为中心引申出正南北向的教学主轴线,通过开敞的风雨廊把教学楼、 行政楼、教师办公楼、体育馆、科技楼、实验楼等不同功能分区有机的联系起来, 各栋建筑之间通过围合与通透的组合,形成错落有致的布局。
(二)功能分区
该方案将整个校园划分为行政区、教学区、运动区等三大部分,在做到各功能分区明确的同时,又使功能相近或相关的区之间建立紧密有机的联系。
1、教学区:位于用地中部和教学主轴的两侧,具有相对对立的特点,可远离街道和体育区的噪声干扰,它由教学楼,科技楼,实验楼等组成。其中,教学楼采用正南北方向的院落式布局,与教师办公室和休息室等辅助房间相连 ,科技楼位于北侧出入口轴线端点上,临近教学区。
2、行政区:位于用地东侧,紧邻学校出入口和两条城市干道交汇处 ,并拥有专用的行政广场,可满足行政办公停车较多的要求。
3、运动区:位于用地东侧,运动场靠近两条规划路 ,起到隔离城市道路噪声对校区影响的作用。体育馆、篮球场、田径场等布置紧凑,偏于用地一隅,可尽量减少对校园安静区域的影响。
(三) 交通流线
校内交通以步行为主,步行道与广场、绿化等结合设计。车行路线在外沿构成外环路,机动车只可进入办公区的行政广场和饭堂的杂物院,而不得进入校区内部,减少车辆穿行给学生带来的干扰和危险。人行路线通过连廊串联办公区,教学区和生活区,既保证内部步行空间顺畅,又排除了风雨天气对教学的影响。停车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办公区设置集中式停车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周围的边线区域设置停车位,学生单车的停放则在架空层解决。
(四)场地景观设计
在有限的用地营造无限的交往空间,其关键在于空间的流动性。一个空间只有当它具有可动性的时候才能有无限地可能。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力求在学校中创造出多层次,具流动性的聚合与交往空间。将入口处广场,办公楼,艺术楼,和教学楼围合成学校的中心广场,其不仅是一个主要的景观节点,同时也是教学主轴建筑群的起点。贯通全校区的连廊系统,蜿蜒拖曳出波形的廊顶,如水般婉转流动,在视觉上首先留下了流动的空间印象。各教学楼均为底层架空,与广场、连廊、平台一起形成多层次和丰富多变的交往场所,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空间,更是精神上的契合点。学校主要出入口與艺术楼更形成了视觉上的聚焦点,塑造出典雅大气的校园氛围。
(五) 建筑节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设计力求在人、建筑自然之间建构和谐的关系, 消除因建筑设计不当而引起的病状,实现人工与自然的良性循环。而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策略,是生态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环节。本校园方案设计基于西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建筑群的规划布局和建筑物的平面布置采取南北朝向,使得各功能用房均有良好的自然通风。不但可以显著地降低房间自然室温,为师生提供有更多时间教学于自然室温环境的可能性,而且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达到节能目的,从而体现绿色、生态、健康建筑的设计理念。
其次,从降低能耗的角度来考虑建筑空间形态设计。根据场地的地理位置,服从总体规划要求,考虑太阳辐射作用,以及符合教育建筑功能要求的最紧凑的建筑轨迹和形状。方案综合建筑造型,平面布局,采光通风等因素,采用尽可能少的建筑材料围合建筑空间,控制建筑物体形系数,减少建筑在运行中的能耗。而且建筑物外墙面色泽采用浅色饰面材料,夏季能反射较多的太阳辐射热,也大大降低了建筑消耗。在南区,根据计算设置合适的窗墙面积比和合适的洞口开启方向,采用窗口建筑固定外遮阳措施,玻璃幕墙选择LOW-E中空玻璃,利用轻质高效保温隔热的新型环保建筑材料作为墙体材料和节能屋面构造,均有利于建筑节能。
另外,该设计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尽量利用原有的植被绿化和良好的自然景观,同时注重将建筑物的绿化同场地的地景结合起来。在场地范围内利用适当的植物布置,在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上造成季节性的阴影变化,对建筑物进行遮荫,既减少了周边环境温室蓄热效应,又为学生创造宜人的读书环境。并通过建筑自身组合来疏导空间,整个校区绿化覆盖率高,自然采光通风良好,不同形态的主题广场,小区绿化与建筑相辅相成,显现出生机盎然的校园气氛。部分教学楼与教师办公,休息楼的首层架空为远期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 建筑单体设计
(一)教学楼
作为学校建筑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认为不仅仅要营造一个严肃认真和充满教学气氛的教学场所,更重要的是要为师生们提供多层次、生动、优美的学习和交往空间。因此如何在实现与周围城市环境充分对话的同时,为师生们创造一个更自由开放的人性场所,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现代建筑大师路易斯·康曾有“形式追随功能”一说,他认为“形式含有系统间和谐,一种秩序的感受,也是一种事物有别于他事物的特征所在。”这就是说,一个事物的特征是内在功能与结构关系的规定性,是一种原型的形式,而和谐与秩序则是这种规定性所包含的理性美。
我们所设想的教学楼是一个充满交流的场所,老师与学生,老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热烈地探讨学术问题,是一个多样化的场所集合。人们有选择活动场所的可能性,每个场所具有其个性,是一个以公共空间为核心,且有明确领域感的公共场所。我们选取了建筑类型中较有代表性的公共活动场所形式,即广场,庭院,敞厅,连廊来塑造群体一系列公共空间,将功能组织,流线组织,景观组织统一起来,不仅满足了拟定的功能需要,而且提供了产生新功能的可能,使公共空间不再是消极的可以启发创造性活动的空间。
教学楼有4个单体组成,其功能分别为普通教室,历史地理教室,辅导教室和实验室。其中普通教室按各年级分别独立单体,其它教室也按功能要求分别设置。相互间既有走廊连接,又有各自专用的楼梯上下,以便于人流疏散。既独立又联系紧密,功能分区合理明确和流线顺畅,相互间不产生影响。
在立面造型设计上,各个单体采用统一的建筑风格,而具体的建筑单体设计则不同手法凸现符合其建筑性格的自我形象。教学楼以群体形象出现,相对集中成型,利用运动场将其与主干道隔开,可远离噪音。教室为正南北向朝向和首层架空,与生物园,地理园和楼间庭园共同形成一个联合大空间,成为活动区与绿化区相结合的休息区域。整个建筑群用一道轻巧飘逸的波形长廊贯穿始终,建筑形象轻巧通透,颇具西南建筑风格,以现代手法重新演绎点、线、面的关系,利用体块穿插和组合形成了丰富的造型,群体形象统一完整,空间变化丰富,以表现出现代教学建筑的浓郁气息。
(二) 办公楼
办公楼和行政楼位于用地的东侧,滨临城市次干道,对外联系较方便,行政楼顺应校区中心广场的弧度造型,在围合出建筑群内部活动空间的同时,在道路转角处自然形成一定面积的空地,将校区车流引导至行政楼前的停车区域,避免了车流与人流的混杂,使交通流线区分明确。办公楼处于教学楼组群与城市道路之间的位置,对外联系方便,又具有一定的降噪作用,主要功能为教师办公和休息。与教学楼之间采用连廊系统相接,联系快捷方便,同时又设置有独立的办公出入口,教师流线与学生流线互不干扰。
在立面处理上,办公楼基本上沿用了教学楼轻快活泼的风格,又具有自身的特色,体现了办公建筑所具有的端庄大方的特点,线条简洁利落,造型气派大方,既富有现代感,又充分体现了学校建筑浓郁的书卷气息。
(三)体育馆
体育馆临近城市次干道,一方面通过它起到隔绝城市噪音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其灵活的立面造型而树立学校文体兼备的良好形象,同时临近城市道路也便于对外经营活动的开展。
体育馆的平面设计以一个多功能的运动场地作为出发点,并与多个小型练习场相结合,布局紧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立面造型处理上,采用了现代设计手法的体量构成,摈弃以往体育馆建筑固有的大屋顶概念,令校园建筑更富活力。
(四)科技楼
科技楼首层架空,形成了连通主广场开敞通道,美术室部分运用悬挑的设计手法,且在临近主广场处设置亲水水池,使美术室室内外处于安静的环境同时,也使得建筑与环境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相得益彰。
由于科技楼性质特殊,因此在造型设计上采用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并把它作为主广场的一个亮点。
四、结束语
在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根本的出发点在于能否体现出师生真正的人文关怀。在此内涵基础上的所有外延的表现形式,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
注:文章内的图表、公式请到PDF格式下查看
关键词:建筑设计功能结构探讨
一、 工程项目概况
本工程位于望谟县城新城区,占地面积3.36 hm2,其所处环境风景迷人。该地块地势平坦开阔,地形边界整齐,周围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是理想的校园建设用地,总用地面积3.36万m2,总建筑面积约22 176 m2,建筑密度22%,容积率0.67,绿化覆盖率40%。本工程规划设计内容包括3栋教学楼、宿舍楼、行政楼、教师办公楼、体育馆、科技楼、实验楼等,以及1个400 m跑道的标准田径场。本项目设计从城市设计入手,充分利用用地周围景观资源,突出建筑主体在周边的建筑群体中的特殊位置并与环境共生。
二、城市设计和总体规划布局
(一)总体布局
在用地南侧和东侧分别设置校区出入口,前者面向城市次干道,作为主要出入口; 后者面向城市规划路,作为次要出入口。在用地南侧设置规模较大的广场, 作为学校礼仪活动场所和升旗广场,其所处位置邻近南面出入口。并以主广场为中心引申出正南北向的教学主轴线,通过开敞的风雨廊把教学楼、 行政楼、教师办公楼、体育馆、科技楼、实验楼等不同功能分区有机的联系起来, 各栋建筑之间通过围合与通透的组合,形成错落有致的布局。
(二)功能分区
该方案将整个校园划分为行政区、教学区、运动区等三大部分,在做到各功能分区明确的同时,又使功能相近或相关的区之间建立紧密有机的联系。
1、教学区:位于用地中部和教学主轴的两侧,具有相对对立的特点,可远离街道和体育区的噪声干扰,它由教学楼,科技楼,实验楼等组成。其中,教学楼采用正南北方向的院落式布局,与教师办公室和休息室等辅助房间相连 ,科技楼位于北侧出入口轴线端点上,临近教学区。
2、行政区:位于用地东侧,紧邻学校出入口和两条城市干道交汇处 ,并拥有专用的行政广场,可满足行政办公停车较多的要求。
3、运动区:位于用地东侧,运动场靠近两条规划路 ,起到隔离城市道路噪声对校区影响的作用。体育馆、篮球场、田径场等布置紧凑,偏于用地一隅,可尽量减少对校园安静区域的影响。
(三) 交通流线
校内交通以步行为主,步行道与广场、绿化等结合设计。车行路线在外沿构成外环路,机动车只可进入办公区的行政广场和饭堂的杂物院,而不得进入校区内部,减少车辆穿行给学生带来的干扰和危险。人行路线通过连廊串联办公区,教学区和生活区,既保证内部步行空间顺畅,又排除了风雨天气对教学的影响。停车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办公区设置集中式停车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周围的边线区域设置停车位,学生单车的停放则在架空层解决。
(四)场地景观设计
在有限的用地营造无限的交往空间,其关键在于空间的流动性。一个空间只有当它具有可动性的时候才能有无限地可能。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力求在学校中创造出多层次,具流动性的聚合与交往空间。将入口处广场,办公楼,艺术楼,和教学楼围合成学校的中心广场,其不仅是一个主要的景观节点,同时也是教学主轴建筑群的起点。贯通全校区的连廊系统,蜿蜒拖曳出波形的廊顶,如水般婉转流动,在视觉上首先留下了流动的空间印象。各教学楼均为底层架空,与广场、连廊、平台一起形成多层次和丰富多变的交往场所,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空间,更是精神上的契合点。学校主要出入口與艺术楼更形成了视觉上的聚焦点,塑造出典雅大气的校园氛围。
(五) 建筑节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设计力求在人、建筑自然之间建构和谐的关系, 消除因建筑设计不当而引起的病状,实现人工与自然的良性循环。而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策略,是生态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环节。本校园方案设计基于西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建筑群的规划布局和建筑物的平面布置采取南北朝向,使得各功能用房均有良好的自然通风。不但可以显著地降低房间自然室温,为师生提供有更多时间教学于自然室温环境的可能性,而且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达到节能目的,从而体现绿色、生态、健康建筑的设计理念。
其次,从降低能耗的角度来考虑建筑空间形态设计。根据场地的地理位置,服从总体规划要求,考虑太阳辐射作用,以及符合教育建筑功能要求的最紧凑的建筑轨迹和形状。方案综合建筑造型,平面布局,采光通风等因素,采用尽可能少的建筑材料围合建筑空间,控制建筑物体形系数,减少建筑在运行中的能耗。而且建筑物外墙面色泽采用浅色饰面材料,夏季能反射较多的太阳辐射热,也大大降低了建筑消耗。在南区,根据计算设置合适的窗墙面积比和合适的洞口开启方向,采用窗口建筑固定外遮阳措施,玻璃幕墙选择LOW-E中空玻璃,利用轻质高效保温隔热的新型环保建筑材料作为墙体材料和节能屋面构造,均有利于建筑节能。
另外,该设计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尽量利用原有的植被绿化和良好的自然景观,同时注重将建筑物的绿化同场地的地景结合起来。在场地范围内利用适当的植物布置,在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上造成季节性的阴影变化,对建筑物进行遮荫,既减少了周边环境温室蓄热效应,又为学生创造宜人的读书环境。并通过建筑自身组合来疏导空间,整个校区绿化覆盖率高,自然采光通风良好,不同形态的主题广场,小区绿化与建筑相辅相成,显现出生机盎然的校园气氛。部分教学楼与教师办公,休息楼的首层架空为远期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 建筑单体设计
(一)教学楼
作为学校建筑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认为不仅仅要营造一个严肃认真和充满教学气氛的教学场所,更重要的是要为师生们提供多层次、生动、优美的学习和交往空间。因此如何在实现与周围城市环境充分对话的同时,为师生们创造一个更自由开放的人性场所,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现代建筑大师路易斯·康曾有“形式追随功能”一说,他认为“形式含有系统间和谐,一种秩序的感受,也是一种事物有别于他事物的特征所在。”这就是说,一个事物的特征是内在功能与结构关系的规定性,是一种原型的形式,而和谐与秩序则是这种规定性所包含的理性美。
我们所设想的教学楼是一个充满交流的场所,老师与学生,老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热烈地探讨学术问题,是一个多样化的场所集合。人们有选择活动场所的可能性,每个场所具有其个性,是一个以公共空间为核心,且有明确领域感的公共场所。我们选取了建筑类型中较有代表性的公共活动场所形式,即广场,庭院,敞厅,连廊来塑造群体一系列公共空间,将功能组织,流线组织,景观组织统一起来,不仅满足了拟定的功能需要,而且提供了产生新功能的可能,使公共空间不再是消极的可以启发创造性活动的空间。
教学楼有4个单体组成,其功能分别为普通教室,历史地理教室,辅导教室和实验室。其中普通教室按各年级分别独立单体,其它教室也按功能要求分别设置。相互间既有走廊连接,又有各自专用的楼梯上下,以便于人流疏散。既独立又联系紧密,功能分区合理明确和流线顺畅,相互间不产生影响。
在立面造型设计上,各个单体采用统一的建筑风格,而具体的建筑单体设计则不同手法凸现符合其建筑性格的自我形象。教学楼以群体形象出现,相对集中成型,利用运动场将其与主干道隔开,可远离噪音。教室为正南北向朝向和首层架空,与生物园,地理园和楼间庭园共同形成一个联合大空间,成为活动区与绿化区相结合的休息区域。整个建筑群用一道轻巧飘逸的波形长廊贯穿始终,建筑形象轻巧通透,颇具西南建筑风格,以现代手法重新演绎点、线、面的关系,利用体块穿插和组合形成了丰富的造型,群体形象统一完整,空间变化丰富,以表现出现代教学建筑的浓郁气息。
(二) 办公楼
办公楼和行政楼位于用地的东侧,滨临城市次干道,对外联系较方便,行政楼顺应校区中心广场的弧度造型,在围合出建筑群内部活动空间的同时,在道路转角处自然形成一定面积的空地,将校区车流引导至行政楼前的停车区域,避免了车流与人流的混杂,使交通流线区分明确。办公楼处于教学楼组群与城市道路之间的位置,对外联系方便,又具有一定的降噪作用,主要功能为教师办公和休息。与教学楼之间采用连廊系统相接,联系快捷方便,同时又设置有独立的办公出入口,教师流线与学生流线互不干扰。
在立面处理上,办公楼基本上沿用了教学楼轻快活泼的风格,又具有自身的特色,体现了办公建筑所具有的端庄大方的特点,线条简洁利落,造型气派大方,既富有现代感,又充分体现了学校建筑浓郁的书卷气息。
(三)体育馆
体育馆临近城市次干道,一方面通过它起到隔绝城市噪音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其灵活的立面造型而树立学校文体兼备的良好形象,同时临近城市道路也便于对外经营活动的开展。
体育馆的平面设计以一个多功能的运动场地作为出发点,并与多个小型练习场相结合,布局紧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立面造型处理上,采用了现代设计手法的体量构成,摈弃以往体育馆建筑固有的大屋顶概念,令校园建筑更富活力。
(四)科技楼
科技楼首层架空,形成了连通主广场开敞通道,美术室部分运用悬挑的设计手法,且在临近主广场处设置亲水水池,使美术室室内外处于安静的环境同时,也使得建筑与环境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相得益彰。
由于科技楼性质特殊,因此在造型设计上采用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并把它作为主广场的一个亮点。
四、结束语
在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根本的出发点在于能否体现出师生真正的人文关怀。在此内涵基础上的所有外延的表现形式,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
注:文章内的图表、公式请到PDF格式下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