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下创新高中音乐的学习方式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qj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不断渗透。要完善音乐课程体系,就要在新的时代精神的指引下,抓住音乐教育的情感因素,把握教育规律,合理安排音乐教学,通过音乐情感的评价机制,把音乐和情感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开展体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最终实现美育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下 音乐教育 创新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加强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和健全人格、挖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给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以人为本,回归主体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改变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提倡解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转向真实的生活化,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及“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
  二、情感教学,德育渗透
  1.以教敦情,以情寓教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而从本质上讲,音乐就是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作为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人类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在促进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和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健全人格、提高审美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艺育德,以德促学
  音乐教育是形成思想品德素质的关键,而德育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美育和德育是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因此,初中音乐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教学中把德育教育引入中学音乐课堂,结合中学音乐教育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深刻理解音乐作品中情感教育的关键,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满怀激情地把一部音乐作品中内在的情感从传神的眉目间、喜悦的笑脸中、生动的手势里表达出来,并将其与创新相结合,使学生能在声音运动中直接地、酣畅淋漓地体味出音乐家从生活体验中获得的各种情感。
  三、興趣教学,探究学习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技能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活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境,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可歌可泣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自由表现和创造的机会,使技趣相生,从而达到“以悦助情、以趣激情”的目的。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有时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哼唱、发展旋律,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通过乐器的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
  四、整合模式,合作创新
  音乐欣赏是一门耳朵的艺术,是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前提。要解决课少人多的矛盾,大胆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要避免音乐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避免音乐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避免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音乐教学脱离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再次,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全面了解音乐艺术的学生,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
  五、小结
  音乐是一门音响的艺术,也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音乐欣赏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采用体验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兴趣诱发式、自然渗透式、启发讨论式、听唱比较式等教学方法,形成艺术的审美施教力。同时,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给学生以美感和启发,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造诣,使学生的情感在音乐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就普遍性而言,成就大的人和成就小的人之间,最大的差异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非智力因素。中国古代也有句话叫“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其中的“能”属智力因素,“为”属非智力因素,意思是: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这句古代名言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非智力因素对人们行为处事所起的重要作用。为此,下面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略谈己见。  一、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  动机
期刊
摘 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拟通过提高自身的素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组织活动、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方式提高语文兴趣教学,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兴趣 教学  一、引言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往往是辛苦的,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
期刊
初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法是指以学案为载体,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初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为“温故知新,导入新课——目标共识,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达标训练——归纳小结、反思提升”的五步教学法,操作流程如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如在讲《伐无道,诛暴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学习了《秦王扫六合》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逻辑思维方法,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增强了有效性,同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 分析综合 比较分类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而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思考并善于思考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掌握如下一些常用的
期刊
摘 要:在高中古代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地方乡土历史史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减轻学生高考的心理压力。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仅就甘肃乡土历史在高中古代史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 历史教学 中国古代史 地方史料 尝试  地方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条支流,它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的这句话不难理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人地位。但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其年龄小、自学能力差的特点,使得教师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下面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认真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是初中学校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科目,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同时还有很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案例,另外对于培养学生完整的思维能力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很多学生看来,初中数学相对比较枯燥,特别是有理数板块的学习,让学生感觉没有实际意义,这也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初中数学教学效果不好。在笔者看来,想要做好初中数学教学,首先就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文中,笔者拟就自身
期刊
小序: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舟一片日边来”……一人唱,众人和,教室内师生共尽兴,引得外人驻足听。不过,这不是一节语文课,而是我在讲授《长江》一节地理课时,即兴与学生一起朗诵的。在地理课上朗诵诗歌,是否有点离题太远、太浪漫了?非也,因为我尝试在地理课堂上引用文学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文学与地理  在我国,地理事物最早见于文学作品,当数《山海经》,其中盘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重点从朗读训练的功能、朗读训练的要求、朗读训练的原则加以强调,为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训练 功能原则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他的语文能力
期刊
排列组合问题,由于涉及知识面广,条件复杂多样,解题技巧高,解法灵活多变,故困惑着许多学生。这类问题的解决需首先弄清是排列还是组合问题,然后抓住问题本质,选择正确的解题途径。笔者根据自己的体会,结合高考、会考及模拟试题,将这类问题的求解途径例释如下,仅供参考。  一、 特殊元素优先安排  例1:6名运动员站在6条跑道上准备参加比赛,其中甲不能站在第一道也不能站在第二道,乙必须站在第五或第六道,则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