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也采蜜 似把自己当蜜蜂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2974814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位在哥斯达黎加旅行的摄影师尼古拉斯·雷瑟斯在夜深人静时拍摄到一组奇异的照片。一群蝙蝠似乎把自己当成了蜜蜂,被花香吸引飞到花丛中啜饮花蜜,甚至帮助花朵授粉。从这些奇异的画面中可以看到,一群小蝙蝠冲向花丛,轻咬花瓣,啜饮花蜜。拍下这些画面的摄影师尼古拉斯表示,当看到这些蝙蝠飞向花丛时,他就预感会有非同寻常的事情发生,却没想到会看到这样奇妙的一幕。
其他文献
还记得大一刚来的时候,第一学期力学考完试,整个人都不好了,感觉很渣。  后来持续追赶、奋发向上、努力自习,追到了大二考数学物理方法,考完就哭了。还不如大一呢!  我去抱助教大腿,想装可怜蹭分,助教给我一张同班同学的满分卷子,那整张卷子那么干净整洁,写满了云淡风轻的潇洒。那种云淡风轻的干净整洁,给了我极大震撼。那就是自我感觉最渣的时刻。  大学里,这种碾压的次数太多了。我还记得自己9岁时看《十万个为
期刊
这款MI Guitar专门为没有时间练习吉他的人而设计,它完全透过电子操作,把吉他的握柄变成有如键盘的设计,只需要把手放上去,就可以按键控制和弦,不需要按下真正的弦线,右手的位置有弦线,可以有如真正的吉他做出不同的动作,不过最后都是经过动作感应变成电子讯号来发声。吉他上的四个控制钮,分别可以控制音量、声效、声调和吉他声音选择,透过USB输出,还可以变成MIDI控制器。使用者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学习,就
期刊
夜幕降临,南京博物院灯火通明。好莱坞大片《博物馆奇妙夜》变成现实,在南京博物院上演,这在该院历史上还是首次。  大殿前廊檐飞翘,百位男女学生点亮手中的红色福灯笼,在宁静黑夜中高高举起。星星点点的红灯笼拼成“南京”字样。以往静谧、颇具神秘色彩的历史馆,响起“捷拍”打击小组轻轻打击声,“再现”了新石器时代祭祀场景。  “汉代”仕女盘鼓舞蹈《相合歌》、唐代曲目古装表演、民国娶亲仪式等“穿越”表演都在博物
期刊
《毛茸茸》是村上春树与画家安西水丸创作的独一无二的暖萌故事绘本。村上在书中追忆自己儿时最喜欢的上了年纪的大母猫,猫咪聪明又善良,它有毛茸茸的毛、肥嘟嘟的后脖颈、凉凉的耳朵,喉咙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像夏末的海浪声。它告诉人们,幸福就是温暖又柔软的东西。  村上迷都知道村上春树喜欢猫,在《毛茸茸》一书中,村上春树以充满童真和温暖的文字,坦承猫咪所承载的那些记忆与美好。搭配安西水丸的插画,可爱有趣,画面
期刊
日前,中国著名女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的最新短篇小说集《雪窗帘》出版,这代表了她30年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该书用14个暖心的故事,讲述了北国雪乡的自然风土、芸芸众生以及唯美乡愁。从开篇《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中丢失了故乡的旅行中的作家,到《一坛猪油》里三个孩子的母亲,再到《旅人》里窗外异常宁静的那片海,迟子建在对往昔岁月的缅怀中,打开一扇窗子,让氤氲的微光折射而入,温暖而夺目。  迟子建的写
期刊
巴西艺术家Jo·o Carvalho晒出一组3D绘画作品,引来网友赞叹。这组3D绘画作品并没有采用什么高级的工具,就是一张普通的白纸,然后用圆珠笔在纸上随意画出了波浪线打底,利用强烈的阴影和涟漪的蓝色横线,让平面产生立体扭曲的效果。最后的效果让人惊艳不已,就像这纸是通往另外一个宇宙的虫洞,扒开了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星空。更厉害的是,Jo·o Carvalho年仅16岁。很难想象,他还是一位自学成才
期刊
“见日之光”是西汉铜镜。乍看上去与一般铜镜并无区别,但若以一束阳光照到镜面,反射后投影到壁上,壁上的光斑中就会奇迹般地显现出镜背面的图案、铭文。因为在铜镜背面花纹的外侧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该镜被命名为“见日之光”透光镜。然而遗憾的是,透光镜至宋代即已失传。目前上海博物馆中展出的有透光现象的只有四枚,而且都出现在汉代。透光镜也从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被外国人称为“魔镜”。  如今,
期刊
近日,来自保加利亚卡赞勒克的德扬·科斯夫在巴尔干山脉森林深处发现一棵巨型树,形态像极了《魔戒》中的树人。德扬是一名远足爱好者,他在穿越巴尔干山脉森林时,发现了一棵高约20米的人形树。这棵巨型山毛榉树的枝干长成人形,有着人的头部、胳膊和腿的形状,树干比例也酷似人形。科斯夫表示,当他看到这棵“人形树”时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因为它看起来就像现实版的“树人”——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系列小说《指环王》里
期刊
姐姐给打我电话:去看花吧,格桑花。  我好奇:格桑花?在我的印象中,格桑花是生长在藏区的花朵,我们这个城市怎么会有格桑花呢?  带着好奇,我跟随姐姐去了东区新修的一个湖边,因为还在修建的缘故,外面被围墙围起来了。我与姐姐穿过围墙,踩着细细碎碎的鹅卵石铺成的小径,一直往里走。猝不及防,一大片花海扑面而来。淡粉、玫红、鹅黄,深浅不一、颜色各异的花朵摇曳在眼前。清晨六点,夏日初升的阳光照在花瓣的露水上,
期刊
继加拿大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之后,英国作家、《云图》作者大卫·米切尔向“未来图书馆”递上了新作手稿,小说将在挪威奥斯陆的努尔马卡森林尘封近百年后出版。  “未来图书馆”是由苏格兰年轻艺术家凯蒂·帕特森设计的公共艺术项目,于2014年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努尔马卡启动,在之后的100年里,每年将邀请一位作家为图书馆投稿,并把书稿密封在位于奥斯陆的德奇曼斯克公共图书馆。到了2114年,图书馆外特意种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