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列却”的方式从生活突围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wa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正好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读郭大国先生长篇新作《张叉叉列却传》的。阅读感觉像是在喝下午茶,饮午后啤酒,爽口而又解暑,自始至终,都处在一种十分放松和愉悦的阅读状态。
  读着读着,张叉叉便列却而来,他或滚着铁环,从你眼前摇头晃脑,诗云子曰,一晃而过;又或从背后猛扯一下你的衣角,吓你一大跳,等你转过身去,他又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张叉叉,瞻之在左,望之在右,如同精灵一般。
  一街列却人,一坡列却事,满纸列却言,一把快活泪;一幅酉水上河图,一杯夏日午后茶。这便是我读过此书之后的整体印象。
  故事展开的时间是从清末民初到土改直至人民公社化,空间是云陵山区腹地的某个小镇。小说中的人物就行走在这样的时空中。沦海桑田,社会历经巨变,走过清末、民国,并进入人民共和国初期。尽管小镇与远在数百里之遥的湘西重镇常德有着密切的商贸往来,小镇上也不乏江西会馆之类的设施,还有来自洛阳的高僧大德,小镇与外部世界保持着某种联系。但是,这个空间却仍旧十分逼仄。时代无论发生怎样的巨变,山还是那些山,河还是那些河,小镇的生活“涛声依旧”,没有发生多大改变,这里的人照样穷着闲着。时代变革之巨之快与小镇生活节奏之慢之旧,此种对立构成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宿命。在这种宿命的困绕之下,经历了那样漫长时代变化之后的人们,模样究竟改变了多少?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有追问的价值。
  必然要说到人物形象及其命运。《张叉叉列却传》写了一群小镇沙道沟及其周边地区的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各自独立成章,又以张叉叉这个中心人物为线索,使前后勾连,结构成为一个长篇。这些人,各有各的营生,各有各的命运。在小说中,他们的性格都十分鲜明和鲜活。比如屠夫的豪气,周先生的儒雅,欧阳风的狡猾,赵驼子的卑微,洗衣女的水灵,玄空大师的飘逸与高深,等等,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他们都曾是小镇上真实的生命存在。
  张叉叉,亦如草芥和蝼蚁,却是他们当中耀眼的一员。他的存在,是小镇上很另类的一抹亮色。年幼时在小镇读私塾,饱学四书五经。及长,顺利通过县试,春风得意,青春作伴好读书,便从施州下宜昌,参加府试,却因未写好《扬子江赋》而名落孙山,怏怏而返。后来,又与高僧讲佛,与道人论道,吹拉弹唱,写写画画,是小镇上大师级人物。构成其知识体系的主干,与所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相同,是儒、道、释精神营养。可见他雅中有俗,俗中见雅,是一名典型的乡村知识分子。这样一个饱学之士,面对单调而苦涩的生活,他并未因怀才不遇而哀声叹气,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面对和融入,并试图使这样的生活多一点颜色,添一点喜气,增加一些为之投入的理由。“万物各有役,吾生何所营”,他多才多艺,满腹经纶,但终其一生,就没有干出过一件像样的大事。写对联卖,做勤务兵,做店小二,当道士为丧家闹夜。或许可以说,他就没有从事过什么贯穿一生的主干职业,他只是一个有文化的混混,如此而已。毫无疑问,同小镇上所有小人物一样,他的生活是困顿的,也经历过数不清的曲折与彷徨,撕裂与苦难。一位著名作家说过:“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张叉叉对付挫折和苦难的办法就是列却。尽管,列却是调侃,捉弄,有时甚至是恶作剧,并不完全就是幽默,但至少包含了幽默的元素。幽默来自智慧,恶语源于无能。张叉叉从生活突围的武器就是列却,说列却话,干列却事,以机智化解矛盾,以列却解围尴尬。对他而言,命运无所谓公与不公,生活无所谓失意和得意,一切困苦和不平事都可以用列却来消解,这样就能看破红尘人不老,把酒当歌醉今朝,求得一生乐逍遥,有事无事列却并偷着乐。即使有女中年丧夫,他在跳撒忧荷闹夜时还不忘调侃和挑逗人家新寡:“妹是蚂蚁腰,水蛇身儿娇。爱坏歌郎神智飘,今夜抱妹度良宵”。自古文人就有一种生活态度,就是“浮生偷得半日闲”,因为活得太累,半日之闲还得靠“偷”。或许说可以说,这也就是作者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乐观与豁达。
  作者在书中,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描绘了一幅韵味无穷、乡士十足的风情与风俗画卷。小镇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美食飘香。洗衣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张叉叉与田金玉、王老泡与谭小花颠鸾倒凤的被子还是热的,云雨者才刚刚离去。学馆中朗朗的读书声,琴社里悠悠的扬琴调,还回荡在我的身边,真是“郁郁乎文哉”,活脱脱一幅“酉水上河图”。透过这幅画卷,我们还可以看到,那是一片充满风情与人性之美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沃土,南戏唱段字正腔圆,山民歌高亢悠扬,撒忧荷淋漓酣畅,那些人渐行渐远但仍有温度,那些事杳然无痕但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如今故乡已走远,老宅子正在被强拆,古树正在被挖走,故乡正在沦陷。日暮乡关,梦里不知身是客,何处是故乡?在城镇化运动紧锣密鼓地展开之时,整理与复活故乡那些人的那些事,使那些古村古寨古镇不至于消失于一夜之间,是重建故乡的要紧的话题和重要议程。这便是《张叉叉列却传》这类作品存在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幽默是一种人生智慧与境界。不幽默,活得沉闷;不列却,要得个叉叉!
  (向吉贤,湖北省恩施州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
其他文献
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学术著述中,李遇春的《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该书脱稿于他的博士论文,2002年获武汉大学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批评建设丛书”之一,2007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43万余字,分量颇重。统贯全书的,不但有指导作者整个文学批评活动的福柯的话语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其他西方文艺理
期刊
夸张的造型、率性的笔触、华丽的色彩、充满符号性和象征性的图像,这是曾梵志作品《面具系列No.6》带给观众的强烈视觉感受。在2008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及“中国二十世纪艺术”的春季拍卖会上,这幅作品拍出了7536.75万港元的天价,乃当年中国当代艺术拍品之冠。  对于曾梵志自己来说,也许未曾预料到他的作品会在今天的艺术拍卖交易市场上如此火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新一代的“价格标王”。如何
期刊
一  王小波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诗意的世界。知识分子掌握文化知识,对世态变迁,人生百味了解更多,对其他阶层的境遇会有更多的理解,天然地比其他人群更具超越性。每个运转良好的社会都需要一群人,不仅关心自身和自己所处阶层利益,同时也关注公共利益,这是知识分子理应承担的角色。此谓责任。  李城外的向阳湖文化的挖掘、研究、宣传已经走过了18年的艰辛历程。“研究当代史绕不过‘文革’史
期刊
建国以来,许多曾经优秀的新文学作家的白话文创作告一段落,即使继续创作的作家,其作品的艺术与现实表现力都因种种顾忌而大打折扣,与这种情况相反的是旧体诗词的创作呈现出一种隐秘的真实: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并不准备拿出来公开发表的创作初衷,使得它在创作自由的挥发上随意许多,从而使作者在表现个人情感时可以更自由;另一方面也与古体诗词自五四以来日渐边缘化的处境相关,许多人虽然对从事古体诗创作的心存敬仰,但是现代人
期刊
大事件是历史不可或缺的挂钩,一年的文学图景就挂在这个挂钩上。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当下文学如此具有爆炸性,尽管这一年的文学创作实际上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因了这一事件的缘故,多少年后我们翻阅久远的历史记忆,都注定很难把这个年份从文学的星空里抹去。  莫言获奖将对当下文学带来怎样的影响,已经变相繁殖出各种言说且还将继续延伸。尽管种种说法看上去言之凿凿,最终还是得交由时间来评判。我们所希望
期刊
诗人车延高的长篇散文《醉眼看李白》,值得一读。  李白,是我们民族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强大魅力的一颗恒星。千百年过去了,还有那么多人在传诵着他的诗篇、谈论着他的逸事、表达着对他的认同——从毛泽东喜欢他的诗到郭沫若的研究成果《李白与杜甫》,再到黄裳的散文《采石·当涂·青山》、余光中的诗歌《寻李白》、白桦的电影剧本《李白》、慕容雪村的小说《李太白传奇》、伊沙的诗歌《李白的孤独》……具有不同文学观念和趣味
期刊
我们知道,先锋小说在文本操作层面的典型特征是对技术主义的追逐。但先锋小说家又并非纯粹的技术主义者,他们真正关注的是种种技术操作背后依托的世界观,正如法国新小说代表作家罗伯·葛利叶所言,“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盛行一种小说形式,这种小说实际上说明了一种秩序,即一种思考世界和在世界上生活的特殊方式。”[1]曾有许多论者将刘继明划归为先锋写作者,这的确是抓住了他的创作中的某些质数,但在根本上却是对他的一种
期刊
一  我不会成为“文学已死”、“艺术消亡”论调的拥趸。因为在我,阅读文学、感受艺术,是生活的必需。文学艺术的存在本身,不需要辩驳,只要人类存在,它就会在那儿,在可见与不可见的作品中,在感受者的想象世界里,在它自己的独立王国中。  在这个消费文化盛行、视觉文化猖獗的时代,文学艺术的确面临着深刻的危机。相比于那些追求搞笑、让人解压的大众娱乐花样,相比于更为直接刺激、诉诸视听享受的影像文化产品,费力不讨
期刊
读峪丛《心泉》,人们会很自然地发问:这是长篇小说吗?大作家莫言也有困惑:“这是小说?散文?随笔?或者是其它文体?”因为《心泉》确实有些与众不同,它使我想到了多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大小说”的概念:一般来说,小说艺术发展呈现两个阶梯:“1.小说就是小说,即传统小说;2.小说不像小说,即现代小说的散文化、诗化等。现在面临的是综合:小说更象小说。在保持叙事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上,综合其它各种文学形式之长
期刊
自宋玉蒙尘星光暗淡,为他拭垢辨诬者不乏其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姜亮夫先生第一个从文学之为文学的观点,对这位辞赋家作了全新的文学史定位:“宋玉是文学发展进入自觉时代的开山作家,宋玉的作品体现了进入自觉时代的文学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特征。”(《宋玉简述》)虽未引起学界关注,原创性不容置疑。而从美学层面对宋玉作品进行全面解读并得出崭新结论的第一人,当推不久前以八十五岁高龄写出《宋玉辞赋中的美学思想》的江柳先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