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教学常态,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性,落实语文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强化教师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教学常态,成为人们达成教学目标的最佳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推进中有思想的教师的一种共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对此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与实践。
一、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教,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组织,怎样开展,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是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如何热闹,如何掌声雷动,而是要衡量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有无增长,能力有无锻练,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思想情操方面有无泛起涟漪,乃至掀起波澜,受到文本佳作“感情的传染”。
常见的公开课、展示课、示范课、竞赛课,几乎都有神采飞扬、气氛热烈的标记,怎么教的方法与过程,设计得天衣无缝。从课的起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推进、衔接,师生之间的默契,乃至心心相印,设计的精心、细致、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课终人散,若有所失的感觉就会升腾而起:学生学到了什么?好像学,又好像没有学,花里胡哨一阵,没在脑子里留下多少痕迹。这些课,教案上目标一定写得很明确,可惜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已不自觉地把它丢在了一边。过多地考虑教学过程,发现课文里有什么就教什么,于是,课就成了货郎担,什么货物都有,多目标成了无目标。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语文教师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才能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质,了解学生的实际,展示个人的教学能力,才能将课堂实施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
三、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学习的主体地位于学生。一般情况下,我将课堂结构设计如下:先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最后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感悟,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以期达到“语文学习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叶圣陶语)的目的。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时,笔者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一是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二是讲课时,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人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譬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采用了綜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变,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讨论有争议的内容,并找老师求证,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的;为了表演好节目,小组同学人人主动、热心地参与讨论、改编和排练,提出改进意见,收到了合作学习的高效。这就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环环相扣的过程,从而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成效最大。而作为教师的我,却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强化教师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以对话为主要互动渠道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是从老师的语言描述中获得信息的,丰富、优美的措辞、含蓄幽默、富有魅力和启发性的语言,能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活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学生主体参与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多用启发性的语言,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不是直接地提出问题,而是用诸如“罗布泊曾经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它是什么时间消逝的?”“是怎样消逝的?”“有那些原因?”“给我们什么启示?”等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因为问题是自己提出的,读起文本来也就更投入,效果也会更好。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语文的内涵,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需的“先行组织者”即知识的生长点,将教学起点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用启发性引导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提高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一种被吸引、被鼓动、处于“不愤不悱”的状态。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教学常态,成为人们达成教学目标的最佳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已经成为新课程教学推进中有思想的教师的一种共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对此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与实践。
一、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教,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组织,怎样开展,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是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如何热闹,如何掌声雷动,而是要衡量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有无增长,能力有无锻练,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思想情操方面有无泛起涟漪,乃至掀起波澜,受到文本佳作“感情的传染”。
常见的公开课、展示课、示范课、竞赛课,几乎都有神采飞扬、气氛热烈的标记,怎么教的方法与过程,设计得天衣无缝。从课的起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推进、衔接,师生之间的默契,乃至心心相印,设计的精心、细致、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课终人散,若有所失的感觉就会升腾而起:学生学到了什么?好像学,又好像没有学,花里胡哨一阵,没在脑子里留下多少痕迹。这些课,教案上目标一定写得很明确,可惜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已不自觉地把它丢在了一边。过多地考虑教学过程,发现课文里有什么就教什么,于是,课就成了货郎担,什么货物都有,多目标成了无目标。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语文教师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才能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质,了解学生的实际,展示个人的教学能力,才能将课堂实施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
三、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学习的主体地位于学生。一般情况下,我将课堂结构设计如下:先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最后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感悟,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以期达到“语文学习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叶圣陶语)的目的。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时,笔者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一是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二是讲课时,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人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譬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采用了綜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变,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讨论有争议的内容,并找老师求证,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的;为了表演好节目,小组同学人人主动、热心地参与讨论、改编和排练,提出改进意见,收到了合作学习的高效。这就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环环相扣的过程,从而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成效最大。而作为教师的我,却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强化教师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以对话为主要互动渠道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是从老师的语言描述中获得信息的,丰富、优美的措辞、含蓄幽默、富有魅力和启发性的语言,能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活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学生主体参与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多用启发性的语言,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不是直接地提出问题,而是用诸如“罗布泊曾经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它是什么时间消逝的?”“是怎样消逝的?”“有那些原因?”“给我们什么启示?”等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因为问题是自己提出的,读起文本来也就更投入,效果也会更好。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语文的内涵,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需的“先行组织者”即知识的生长点,将教学起点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用启发性引导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提高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一种被吸引、被鼓动、处于“不愤不悱”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