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在智中生,智在情中求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nLoveRi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的相对性”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课程标准(2011版)》对本节的要求是: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与老版本《课程标准(2001版)》相比较,认知性目标的要求从“理解”降为“了解”水平,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从物理学的角度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此必然涉及判断运动和静止的科学方法。滕老师对本节内容的处理体现了情智物理的教学主张,物理教学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智慧的生长,还要关注学生对物理科学之情乃至人类的自然之情经由教学而获得生成,可以说物理教学过程是情以智为基、智以情为本、情在智中生、智在情中求的过程。“运动的相对性”的教学设计深深地打上了情智物理的烙印,是情智物理的课堂理想照进课堂现实,课堂现实又集中体现情智物理的教学主张,除此以外,它还具有如下特色:
  第一,打破教科书的结构,重构教学的逻辑序列。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深入解读教科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思维规律而开展的师生共同面向教学资源的创造性活动。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前对教科书的解读显得非常重要。苏科版在编排“运动的相对性”时创设小明与小华在火车中判断火车是否运动的情景,引导学生掌握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再利用运动员室内跑步的频闪照片巩固这一方法,进而介绍运动的相对性。滕老师的教学设计打破了教科书的这一编排方式,从学生熟知的“运动员是否运动”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进而通过小明与小华在火车中判断火车是否运动的情景,既巩固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又为运动的相对性做好铺垫。这一重构的教学序列是基于对情境创设的深刻理解,即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符合物理学科知识的逻辑展开,也体现滕老师贯彻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第二,挖掘学生的内隐观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动的相对性”这节课的核心概念是参照物,从物理学科层面来看,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就必须选择参照物,从物理课程层面来看,判断物体运动的关键在于参照物的选择。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只有紧紧抓住参照物的概念,才能有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滕老师在处理参照物的概念时,充分认识到学生对物体是否运动有天然、朴素、生活化的判断,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这一内隐观念,追问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物体是否运动与判断的依据,从而实现默会性判断向显性判断的转化,既建构参照物的概念,又学会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实现从感性的具体上升为抽象的规定;利用判断火车是否运动的情景既巩固了参照物的概念和判断是否运动的方法,又体认到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是否运动的判断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而形成运动具有相对性,实现从抽象的规定上升为思维的具体,达成教学目标。
  (作者为南通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其他文献
与刘金玉老师颇有缘。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培训项目,他是我们首届学员,笔者有幸充当这个班的教学班主任。培训期间,刘老师不盲从、不轻信,慷慨激昂,敢于挑战权威,给笔者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也就是从这届开始,我们策划了“全国十位名师教《老王》”的大型同课异构活动,刘老师就是十位名师中的一位。此项活动,历时两年多,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后来,《语文学习》的何勇主编要我们将这些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的实践,谈“平面镜”教学中的几个重难点处理。主要有六个方面:一、学生如何想到利用透明玻璃板来探究?二、学生如何证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三、学生如何想到用替代法来探究像与物等大?四、当学生说到所成像是“近大远小”时,怎么办?五、当学生测得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等时,怎么处理?六、当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倒影”说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时,如何解决?  【关键词】动态生成 出彩  教学情景再
期刊
只有返璞归真的教学,才得语文真味。何谓“真”?未经矫饰、自然而然的状态即为真。何谓教学之“真”?真挚、自然、简约、无外在繁饰,无拖沓冗杂,循遵教学规律,流露真情实感的教学可谓真教学。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初中语文优秀课评比活动中,我代表徐州市参赛的《满井游记》,便以本真取胜,赢得了评委老师们的一致肯定,被评为本次评优课活动的第一名。  一、返璞归真的教学,需要增强解读文本的深厚底蕴  正如段承校博士所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师的课堂用语要规范清晰、准确严密、深入浅出。赏析语文名师的课堂语言,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使用语言。  【关键词】语文名师 课堂语言 赏析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的课堂用语要规范清晰、准确严密、深入浅出。许多语文名师凭借深厚的功底、丰富的学养和惊人的智慧,娴熟地运用符合情境、遵循规律的语言,既引领学生登堂入室,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树立了标杆。  一、导入——未成曲调
期刊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离他们很近,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任务
期刊
人物简介:  刘金玉,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国家行政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院校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洋思教学模式”和“中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核心研究者之一,出版《高效课堂八讲》等专著四部。  一、 “阳光语文”的思考
期刊
翻开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单元,栩栩如生而又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眼前。其中,三位极具“变脸”艺术的人物尤为吸引学生读者的眼球:《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这三篇小说都成功塑造了“变色龙”式的人物形象,展示出古今中外的变脸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三篇小说加以整合、比较,将三位“变脸王”一齐请到舞台上,组织学生欣赏他们高超的表演,并让学生评选出古
期刊
【摘 要】“通过写作来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几年来,得到学生的喜欢、家长的肯定,也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深入反思与深刻理解。特别是针对学生数学写作开展的“链接式点评”,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对数学的学习热情。针对展示的数学写作和点评案例,一方面追求“寓评于赏”,在赏析中“激励、唤醒和鼓舞”,另一方面又“寓赏于介”,在推介中“打开一扇窗”。  【关键词】数学写作 链接式点评 寓评于赏 寓赏于介 
期刊
【摘 要】作为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在实践中完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克服教师专业成长“瓶颈”和职业倦怠,通过目标导向和机制创新,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以南京市建邺区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实践为案例,旨在通过对该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分析、实践探索,重点对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反思,谋求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师队伍 专业发展 实践
期刊
学校名片  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坚持走“素质+特色”的办学之路,不断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不断追求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学校以“阳光学生心灵、健康学生体魄、启迪学生智能”为核心追求,以“学习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仁爱美丽身心”为价值引领,在学生管理上形成了“一二四小组合作”自主管理模式,在教师教学上形成了“三四五”高效课堂教学的特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教学比赛,10多人次获一、二等奖;学生素质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