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夫拍马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tw8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艺术史册中,有许多写马、画马的大师、高手,最著名的恐是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画出了马的神情,马的风采。然而绘画作品毕竟是平面的,静止的图像,而在电影这种连贯的运动着的图像中对马情有独钟,表现得最多、最具神韵、最具视觉美感和冲击力的当属当代著名蒙古族导演塞夫、麦丽丝夫妇。
  见到塞夫、麦丽丝二位导演,还是在《天上草原》片场,那是该片中的一场大戏——那达慕大会。第一眼看见他们,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片场,塞夫俨然是一位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他个子不高,戴着一顶西洋红色的长舌帽,手里拎着导筒,声音高亢而略带沙哑,语言简练甚或有些粗鲁和霸气,剧组所有工作人员静静地听候着他的发号施令或呼来唤去,仿佛大气都不放出一下,片场静极了。然而各部门工作却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突然,塞夫一声开拍令下,八、九匹骠悍的草原骏马腾空跃起,箭也似地从看台前飞奔而过,蒙古族小骑手们个个身着鲜鲜的民族盛装,目光炯炯、精神抖擞,飒爽英姿,煞是壮观。博得看台及周围围观群众的阵阵喝采和掌声。
  大凡电影一开机,最忙乎的便要算导演了。对演员而言,不到自个上镜时便可一边歇着,然导演却不能,哪一场戏导演都得盯着。所以在片场我始终未能与塞导交谈。而晚上休息时间我又不忍心打搅辛苦了一整天的他们,再加上剧组朋友说塞夫在拍片期间不大愿意接受采访,据说央视的电影频道前来采访都被塞夫婉拒,于是我也便心安理得地放弃了采访塞夫、麦丽丝的计划。心想,我就作为一个旁观者在现场感受感受也好。
  在片场他们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塞夫对电影艺术的执着和一丝不苟、精雕细刻的精神,还有对蒙古民族和中国电影所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由此而生发出的一种精品意识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迈气概。
  在拍那达慕大会上小牧民赛马的场面时,一次不成再拍一次,以至于反复拍了数十次才得以通过。由于连续反复拍摄,加之演员疲劳,先后有好几个小骑手在拍摄中不慎落马,更有摔伤的。对摔伤的小骑手,现场医生和工作人员会立即施救,然而拍摄工作照常进行,由刚开始拍时的八、九匹马到最后拍的只剩下四、五匹马在坚持。由此,我也深深地感到一部好的电影作品真是来之不易,正象老话说得那样:“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在通往艺术峰巅的路途上没有坦途可言,更没有捷径可走。
  


  剧组的朋友们都说塞夫对马情有独钟,在他的影片中尤喜拍马。从《成吉思汗》、《悲情布鲁克》到《天上草原》,几乎每部影片都离不开马,他对马有着深深的近乎崇拜的依恋情结。塞夫在面对媒体时曾说:“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马是蒙族人民的伙伴、朋友,马与人共生共容,情同手足,拍蒙古题材的电影,马拍好了,就等于把这个民族的魂魄拍出来了。”
  在《悲情布鲁克》中有一组马上狂欢纵饮的长镜头,拍得很是经典。画面上四、五匹骏马在飞奔,马背上几个骑手在尽情地狂欢豪饮,时而纵身于马的左侧,时而腾跃于马的右侧,时而空中飞传酒壶,有如杂技演员般挥洒自如,摇曳生姿,演绎出一段精美的马背醉舞,极尽草原牧民豪爽、浪漫的民族性格。
  塞夫曾说,这组镜头的灵感来自于生活中的一次偶遇:一次他们在草原上行车,一个喝得酩酊大醉的牧民骑着马在追赶他们的汽车,边饮边追,足足追了好几里地,那牧民还不住地在马背上做着各种让人提心吊胆的动作,但即便醉成那样,马又跑得飞快,他就象粘在马上一样,楞是掉不下来,让他们观赏了一次精彩绝伦的醉马表演。生活中的这一幕“醉马”给了塞夫一个灵感,之后他便一直在琢磨,如何把这个场景用于自己的影片中。不久他就在《悲情布鲁克》中找到了渲泄点。到实拍时,演员们都说不知怎么拍,找不到感觉,塞夫就让人买来几箱白酒,因这些演员都是蒙古族演员,个个都能骑善饮,待酒喝得差不多了,演员们说有感觉了,于是把剩的酒又给马嘴上喷了许多,让马也有了激情,于是实拍,一次便过。当这组镜头拍完之后,拍摄现场响起了一阵长久而热烈的掌声。
  从塞夫的影片中,我隐约感到,他是一个有着铁骨柔肠的热血男儿,因为他的影片拍出了蒙古民族的悲怆、豪迈、壮烈之情,拍出了茫茫草原的博大、辽阔、瑰丽、浪漫之美;而麦丽丝给我的印象是那种“巾帼不让须眉”,不事粉黛,素面朝天,痴心于电影艺术事业的典型女导演的形象,他俩的共同执导无疑也是一次强强联手。
  第一次在片场与他们相见时,他们二位的形象的确蒙蔽了我的眼睛,当时给我的感觉他们已是年近六旬的老导演了。后来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年龄远没有我感觉到的那么大。再后来在电视上看到他们“卸妆”后的庐山真面目时,着实吓我一跳,塞夫、麦丽丝比我当时感受到的年龄至少要小十多岁。其实他们正值人生的壮年期和艺术上的成熟期,愿他们为蒙古族人民,为广大的电影观众拍出更多令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的好作品。
其他文献
对于我们这些喜爱他的人来说,这不仅是遥远的不相关人物的死,更是一个我们熟悉的,亲切的朋友的永久丧失。  哥哥死了,这不是愚人节消息。 4 月 1 日晚上 6 点 41 分,他从最常去的文华东方酒店 24 楼跳下。真像一场电影,他的生与死,都与他的电影角色分不开。耳边不觉响起了《倩女幽魂》他的歌声:"人生,梦如路长,让那风霜,风霜留面上。红尘里,美梦有多少方向,找痴痴梦幻的心爱,路随人茫茫。……风幽
期刊
提起應采儿,可能大多数人觉得陌生,但年仅19岁的她,被认为是香港影坛最具潜力的女星。应采儿出道才一年多,就参与演出了《呖咕呖咕新年财》、《幽灵人间2:鬼味人间》、《全职杀手》三部卖座影片,与刘德华、古天乐、郑伊健、任达华等知名演员都有过合作,不过一直是配角。应采儿被香港著名导演马楚成看中便一跃成为女主角,与古天乐拍完了的爱情喜剧片《我的失忆男友》,被马导认为是未来的大明星,随着新片的上映,应采儿一
期刊
这是一个关于六次邂逅的故事,其实,它们没有一个能够构成故事,只是一些片断。片断组合在一起,就构成某种意图或象征。而做为“感觉漂泊者”的导演“我”又拒绝了任何意图或象征。云上的日子是流动的日子,寻找的日子,思索与感悟的日子,所以,这可以说是一组导演的思想随笔,但他又怕太着痕迹,自己又把“思考”的意义消解掉,解释说片断只是片断,片断意义不是用来思考,感受它们就可以了,让它们存在在那里就可以了。用思考难
期刊
金女碧眼、容貌亮麗、身材高挑的查丽兹·赛隆享有“美国最漂亮的女演员”、“好莱坞的女神”、“新的玛丽莲·梦露”等雅号。她出道较晚,但运气不错,曾与迈克尔·道格拉斯、艾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约翰尼·德普、基努·里维斯等大牌明星合作,在《致命的诱惑》、《与魔鬼协商》、《苹果酒店的规矩》、《甜美的11月》等影片中均有过上乘的表现。  查丽兹·赛隆27年前出生在南非,最初想成为舞蹈明星,并为此做出了
期刊
揭示载猩航天的内幕  重现美国“神州4号”的发展历程    编剧:史蒂夫·威尔逊(Sean Mcnamara)  导演:辛·迈克纳罗(Sean Mcnamara)  主演:詹姆斯·伍德 (James Woods)  阿力克斯·林 (Alex Linz)  安娜贝·基许 (Annabeth Gish)  威廉·艾斯顿 (Willam Atherton)  国内发行:创意星国际广告有限公司    当我
期刊
2002年勇夺日本公信榜专辑上半年冠军宝座的滨崎步,在2003年年初,再度推出全新专辑《RAINBOW彩虹》,透过专辑中精彩而缤纷的歌曲,带给歌迷们无限的幸福感!  《彩虹》专辑收录了如《H》、《Free & Easy》等15首2002年滨崎步各大热卖大碟之最。而她的新歌《Everywhere Nowhere》亦收录在内,多首超强主打全新单曲;总计15首色彩鲜明的曲目,完整而确实地记录了滨崎步过去
期刊
编剧/导演:罗纳德·麦克斯韦尔Ronald F. Maxwell  原著:杰夫·撒哈拉Jeff Shaara  主演:罗伯特·杜瓦尔Robert Duvall  杰夫·丹尼尔斯Jeff Daniels  斯蒂芬·朗恩Stephen Lang  米拉·索维诺Mira Sorvino  发行: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战争、信仰与人性     什么是战争?在《我们曾是战士》中,梅尔吉布森对她的小女儿说:
期刊
模特出身的胡凯莉,以其浓艷风情,性感直逼《霹雳娇娃》中窈窕多姿的刘玉玲,空手道黑带级水平的胡凯莉,让著名“打女”杨紫琼也感到了压力,又有一位华裔女星在好莱坞闯出了名号……  她拥有乌黑的秀发,清澈的眼睛,无瑕的肌肤,完美的体态和天使般的笑容,所以她能够顺利地当上模特,成功地摘下美国妙龄小姐的桂冠。走性感路线似乎对她再合适不过,但她不甘于追求那份虚幻的美丽,“我要观众从心底发出对我演技的由衷赞赏,也
期刊
从言情的《上海之夜》到搞笑的《最佳拍档》,做演员的张艾嘉还算是姿态优雅应付裕如。从80年代的《最爱》到2002年的《想飞》,做导演的张艾嘉却日益才力不逮左支右绌。如果说对付港台青年爱情苦闷的题材张才女还能及格交卷,在她用影像挑战严歌苓的文字,以105分钟卑微纽约客的电影图解4万字的小说《少女小渔》时,这种庞大野心与有限能力之间的尴尬落差就非常清晰的曝露出来。  在严歌苓的原著中,人物都陷身于生活的
期刊
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眼疾手快的好莱坞灾难片从不愁找不到噱头。就连老鼠,也被或善或恶地包装渲染了不止一次,从有点黑色幽默的《捕鼠记》,到人性化的《一家之鼠》,这一次,老鼠在好莱坞手里又摇身一变,变成了吞噬人类血肉的万恶之王,正悄悄侵略纽约哥潭镇。  自九七年夏天“铁达尼”沉没以来,观众看好莱坞大片是关注特技多过情节,因为不论是《珍珠港》还是《拯救大兵》,其故事本身的震撼性远不及其特效强,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