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语文课程标准》不仅仅有质的要求,还有量的规定,即“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十四次,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45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要求有所提高。语文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作文教学领域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热情与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与能力,促使作文教学不断发展。
一、作文教学理念必须创新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为实现新课标作文教学的总体规划,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由过去的教育者、命题人、讲授者、评价者变为学生作文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引路人。在观念的转变中,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新型的学生观念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一群身心正由不成熟、不稳定向成熟稳定发展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发展过程中,他们的认知、习惯与思想存在种种问题,会出现各种幼稚而可笑甚至可气的问题,在发展趋势上总体向前,但有时也可能出现暂时的停滞或倒退,这些都属正常现象,不用大惊小怪或恐慌,更不能过早地下结论,说某个孩子就不能写作文,或某个孩子作文将来就肯定会好到怎么样。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和空间,有着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存在的问题是暂时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能通过前进和发展克服和解决的,只有培养孩子们的作文自信心,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帮助他们解决作文提高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可以说,每个孩子都会有进步,都会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来。
2.要有新型的学生作文观
首先,作文不是闭门造车写出来的,而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告诫自己的儿子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来作文的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只有开展各种有效的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过程经历,加强学生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加强学生思维和思想的训练,学生的视野才能得到拓展,进而人生经历变得丰富,思维思想得到提升,学生作文才能水涨船高地同步提升。
其次,阅读是提高学生作文的最有效的途径。杜甫曾这样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代大儒朱熹曾这样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代有句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有这些都生动深刻地说明了,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在头脑里有一堆好文章。好文章从哪里来,从阅读中来,“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高尔基说:“知识是人类进步得的阶梯。”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弥补现实生活的不足,可以畅通学生与优秀同龄人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和时代精英、优秀作家直面交流,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可以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以学到优秀作品的各种优点与长处,让学生的心灵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跃,让学生单薄的生命日渐圆融丰满起来。
二、写作训练的内容必须创新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广泛阅读积累的前提下,教师应加强学生写的训练,而写作能力是在广泛的、长期的写作训练中形成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经历生活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蕴蓄在生活和活动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丰富和提高思想,发现美好生活的真谛。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写作的各种机会,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语文教师可以用笔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思想、情感的发展史,如写日记、周记等;可以让学生参加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动笔记述活动过程、精彩的场面、自己的心理活动等;可以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利用寒暑假带孩子走出家乡,感受异乡绮丽的风光,体会丰厚的社会风貌,感受异乡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写一写游记散文,记述游历的过程,述写自然美与社会美;可以让学生阅读各种优秀书籍,动笔写自己感知的内容,或对作品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可以创造和利用各种评比竞赛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比赛;可以鼓励部分作文优秀的学生坚持写作与投稿,让他们品尝到发表自己作品,让别人分享写作成功的顶峰体验,进一步提高自己写作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激发更强劲而持久的写作动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与提高。
三、作文的命题形式必须创新
作文命题大致有以下历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文的命题形式主要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面孔刻板,审题取材与表题立意都有一定的困难,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难以发挥学生的写作水平;九十年代,作文命题由命题作文走向半命题作文形式,这就等于给命题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松了绑,学生有了根据自己的习惯、嗜好选择作文的方向与题材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给沉闷的学生写作带来了几许生机;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不断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又面临一次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作文命题由半命题走向话题作文形式,作文不设审题障碍,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生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等多维度。在题材上也突破了传统的记叙文为主的格局,而成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为作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得作文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目前,作文命题形式兼而有之,有命题形式,有半命题形式,有话题形式,有材料作文等。准确地讲,作文命题形式的发展走过了这样一条道路:从命题走向半命题,从半命题走向话题,从话题走向材料,从单一形式走向多种形式并存,从不自由走向住不自由、走向完全自由。完全有理由想象,作文多种命题形式并存百花齐放的局面将是常态,作文题材的诗歌题材禁令最终将会取消,而作文进一步自由,更加关注语言的积累、生活的提炼、情感的体验、思想的进步,更加侧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学生写作的空前繁荣的美好前景一定会到来。
一、作文教学理念必须创新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为实现新课标作文教学的总体规划,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由过去的教育者、命题人、讲授者、评价者变为学生作文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引路人。在观念的转变中,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新型的学生观念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一群身心正由不成熟、不稳定向成熟稳定发展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发展过程中,他们的认知、习惯与思想存在种种问题,会出现各种幼稚而可笑甚至可气的问题,在发展趋势上总体向前,但有时也可能出现暂时的停滞或倒退,这些都属正常现象,不用大惊小怪或恐慌,更不能过早地下结论,说某个孩子就不能写作文,或某个孩子作文将来就肯定会好到怎么样。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和空间,有着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存在的问题是暂时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能通过前进和发展克服和解决的,只有培养孩子们的作文自信心,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帮助他们解决作文提高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可以说,每个孩子都会有进步,都会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来。
2.要有新型的学生作文观
首先,作文不是闭门造车写出来的,而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告诫自己的儿子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来作文的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只有开展各种有效的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过程经历,加强学生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加强学生思维和思想的训练,学生的视野才能得到拓展,进而人生经历变得丰富,思维思想得到提升,学生作文才能水涨船高地同步提升。
其次,阅读是提高学生作文的最有效的途径。杜甫曾这样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代大儒朱熹曾这样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代有句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有这些都生动深刻地说明了,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在头脑里有一堆好文章。好文章从哪里来,从阅读中来,“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高尔基说:“知识是人类进步得的阶梯。”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弥补现实生活的不足,可以畅通学生与优秀同龄人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和时代精英、优秀作家直面交流,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可以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以学到优秀作品的各种优点与长处,让学生的心灵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跃,让学生单薄的生命日渐圆融丰满起来。
二、写作训练的内容必须创新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广泛阅读积累的前提下,教师应加强学生写的训练,而写作能力是在广泛的、长期的写作训练中形成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经历生活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蕴蓄在生活和活动中的真善美;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丰富和提高思想,发现美好生活的真谛。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写作的各种机会,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语文教师可以用笔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思想、情感的发展史,如写日记、周记等;可以让学生参加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动笔记述活动过程、精彩的场面、自己的心理活动等;可以和家长沟通,让家长利用寒暑假带孩子走出家乡,感受异乡绮丽的风光,体会丰厚的社会风貌,感受异乡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写一写游记散文,记述游历的过程,述写自然美与社会美;可以让学生阅读各种优秀书籍,动笔写自己感知的内容,或对作品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可以创造和利用各种评比竞赛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比赛;可以鼓励部分作文优秀的学生坚持写作与投稿,让他们品尝到发表自己作品,让别人分享写作成功的顶峰体验,进一步提高自己写作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激发更强劲而持久的写作动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与提高。
三、作文的命题形式必须创新
作文命题大致有以下历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文的命题形式主要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面孔刻板,审题取材与表题立意都有一定的困难,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难以发挥学生的写作水平;九十年代,作文命题由命题作文走向半命题作文形式,这就等于给命题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松了绑,学生有了根据自己的习惯、嗜好选择作文的方向与题材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给沉闷的学生写作带来了几许生机;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不断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又面临一次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作文命题由半命题走向话题作文形式,作文不设审题障碍,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生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等多维度。在题材上也突破了传统的记叙文为主的格局,而成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为作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得作文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目前,作文命题形式兼而有之,有命题形式,有半命题形式,有话题形式,有材料作文等。准确地讲,作文命题形式的发展走过了这样一条道路:从命题走向半命题,从半命题走向话题,从话题走向材料,从单一形式走向多种形式并存,从不自由走向住不自由、走向完全自由。完全有理由想象,作文多种命题形式并存百花齐放的局面将是常态,作文题材的诗歌题材禁令最终将会取消,而作文进一步自由,更加关注语言的积累、生活的提炼、情感的体验、思想的进步,更加侧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学生写作的空前繁荣的美好前景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