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教育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而语文教学大头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在农村。教师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带动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自我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c)-0002-01
新课改认为:“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课程意识,即课程再创造能力。”这里提出的课程再创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课本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一句话,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创新。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而语文教学大头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在农村。可以说,农村语文教学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艰巨而又前景广阔的大舞台。说艰巨是因为农村学生生活窄、见识少、读的少,没有城市儿童那种视角广、内容多的创造性思维。说前景广阔,是因为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带动各种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创新呢?
1 要有创新教学的胆识
有胆识,是语文教师敢于创新的前提。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受了很多的约束,诸如教材内容的约束,教学时间的约束,教学管理的约束,教学思路的约束,使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敢创新,千篇一律的机械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或是这个教师传统教学课文的定式。以前上课,什么都是现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教学进度等,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忠实地传达出来。特别是老上语文的教师,在其课文教学上是惊人的相似。诚然,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能在教学上有突破的,十几年的课堂教学方法没变,而十几年的学生却变了,十几年的社会生活变了,十几年的人思维也变了,不只是变了,而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又为何不变?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有一种心理上的约束,这可以用另一种话说,是过多的忧心。生怕学校常规管理约束的忧心,有学生是否学到的忧心,有过多的忧心,导致教师在教学的忧心。关于这些,实是教师的一种多虑。这要语文教师有一种胆识。如我在教课文《安塞腰鼓》时,在下课前十几分钟我想让学生理解“一擂起来就没命了,就忘情了,”我们没有鼓,也不可能去体验黄土高原的生活,我设计学生擂桌子,那学生在教师手势的指挥下,舒缓急促,声音的高低起伏都体现得很清楚,教室里是急促的擂声,学生的心跳和擂桌子一样新奇。那在老师鼓励下的忘情地擂,惊动了邻班,也惊动了学校行政,学生是大擂大鼓,当擂声嘎然而止时,下课铃声刚响,下课后,是邻班羡慕而惊讶的目光,是校长赶来新奇的目光,是学生擂桌子后一种莫名的激动。
2 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性精神
要培养创新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育自身独特的规律和方法。还必须有广泛的知识做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们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要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发展自己的创新性人格,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用自己人格品质去影响学生,这样在教师的教育熏陶下,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他们积极探索,积极思维,形成了勃勃生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3 要独具个性地处理教材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必须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灵魂,泯灭了个性的语文教学,就没有了精神。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农村当地学校的现状、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要独具个性地研读处理教材,学会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特色鲜明地设计环节,安排结构,控制节奏,不当教参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不做优秀教案的传声筒。语文教学应定位于教师、学生、教材之间情感的水乳交融,定位于讲授、思辩、探究的和谐统一。教师对教材感受真切,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寻思路,领略意境。“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百个语文教师对同一篇课文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个性的教师能分清教材内容的主次,对重点难点“重锤敲击”,对次要处则“轻轻扣击”,甚至忍痛割爱。同时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在熟视无睹中发现教材的闪光点,大胆地加工剪接,把教材变成最优化的教学媒介。
4 要敢于对教法和课堂结构进行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学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
课堂创新教学,不是一个表演,而是一种观念,指导于教学时的一种习惯,何为创新,就是不拘一格,教学内容的不拘一格,课堂结构的不拘一格,师生互动的不拘一格,只要是适合学生思维和心灵的健康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拘一格。关于课堂结构,很多表演课做到了不拘一格,那么,试问,在平常教学中,教师教学是否不拘一格?很多公开课是一种纯表演,是让人说喜不说忧的课,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诸如地域性、人文性都各有新异,这不拘一格就是一种创新,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思想,不能为表演才想起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师生互动等,师道尊严,不是在思维定势上的一种尊重,这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再创造的灵活性,并不局限到某一点、某一课,是很多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一种创新的天地。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由于地域不同,其学科创新内涵不同,为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自我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c)-0002-01
新课改认为:“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课程意识,即课程再创造能力。”这里提出的课程再创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课本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一句话,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创新。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而语文教学大头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在农村。可以说,农村语文教学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艰巨而又前景广阔的大舞台。说艰巨是因为农村学生生活窄、见识少、读的少,没有城市儿童那种视角广、内容多的创造性思维。说前景广阔,是因为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带动各种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创新呢?
1 要有创新教学的胆识
有胆识,是语文教师敢于创新的前提。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受了很多的约束,诸如教材内容的约束,教学时间的约束,教学管理的约束,教学思路的约束,使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敢创新,千篇一律的机械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或是这个教师传统教学课文的定式。以前上课,什么都是现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教学进度等,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忠实地传达出来。特别是老上语文的教师,在其课文教学上是惊人的相似。诚然,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能在教学上有突破的,十几年的课堂教学方法没变,而十几年的学生却变了,十几年的社会生活变了,十几年的人思维也变了,不只是变了,而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又为何不变?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有一种心理上的约束,这可以用另一种话说,是过多的忧心。生怕学校常规管理约束的忧心,有学生是否学到的忧心,有过多的忧心,导致教师在教学的忧心。关于这些,实是教师的一种多虑。这要语文教师有一种胆识。如我在教课文《安塞腰鼓》时,在下课前十几分钟我想让学生理解“一擂起来就没命了,就忘情了,”我们没有鼓,也不可能去体验黄土高原的生活,我设计学生擂桌子,那学生在教师手势的指挥下,舒缓急促,声音的高低起伏都体现得很清楚,教室里是急促的擂声,学生的心跳和擂桌子一样新奇。那在老师鼓励下的忘情地擂,惊动了邻班,也惊动了学校行政,学生是大擂大鼓,当擂声嘎然而止时,下课铃声刚响,下课后,是邻班羡慕而惊讶的目光,是校长赶来新奇的目光,是学生擂桌子后一种莫名的激动。
2 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性精神
要培养创新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育自身独特的规律和方法。还必须有广泛的知识做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们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要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发展自己的创新性人格,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用自己人格品质去影响学生,这样在教师的教育熏陶下,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他们积极探索,积极思维,形成了勃勃生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3 要独具个性地处理教材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必须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灵魂,泯灭了个性的语文教学,就没有了精神。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农村当地学校的现状、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要独具个性地研读处理教材,学会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特色鲜明地设计环节,安排结构,控制节奏,不当教参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不做优秀教案的传声筒。语文教学应定位于教师、学生、教材之间情感的水乳交融,定位于讲授、思辩、探究的和谐统一。教师对教材感受真切,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寻思路,领略意境。“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百个语文教师对同一篇课文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个性的教师能分清教材内容的主次,对重点难点“重锤敲击”,对次要处则“轻轻扣击”,甚至忍痛割爱。同时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在熟视无睹中发现教材的闪光点,大胆地加工剪接,把教材变成最优化的教学媒介。
4 要敢于对教法和课堂结构进行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学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
课堂创新教学,不是一个表演,而是一种观念,指导于教学时的一种习惯,何为创新,就是不拘一格,教学内容的不拘一格,课堂结构的不拘一格,师生互动的不拘一格,只要是适合学生思维和心灵的健康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拘一格。关于课堂结构,很多表演课做到了不拘一格,那么,试问,在平常教学中,教师教学是否不拘一格?很多公开课是一种纯表演,是让人说喜不说忧的课,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诸如地域性、人文性都各有新异,这不拘一格就是一种创新,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思想,不能为表演才想起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师生互动等,师道尊严,不是在思维定势上的一种尊重,这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再创造的灵活性,并不局限到某一点、某一课,是很多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一种创新的天地。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由于地域不同,其学科创新内涵不同,为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