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叙事风格解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ily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约翰·福尔斯通过多元化的叙事风格和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以及多角度变换和叙述者角色的变化和戏仿、逼真的颠覆式叙述、时空交错的叙述等方式进行了创作,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是具有代表性的现实小说。本文通过分析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风格,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特征和叙事策略,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上世纪中叶后现代元主义小说代表作的地位。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 约翰·福尔斯 叙事风格技巧 后现代主义元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的文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面对社会的新秩序时,文学家们面临着社会变革的创作困境,尤其是小说家,在面对新的社会秩序的时候,究竟是遵循旧有的文学轨迹继续创作还是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开始新的变革?这是西方文坛亟需考虑的问题,正如西方著名文学家大卫·洛奇说的,这个时期的小说家正处于十字路口,究竟是回归现实主义的旧路还是选择实验主义开启后现代主义小说,使小说家在十字路口徘徊。后现代主义小说是拯救小说家们面临的困境的最好方式,作为全新的文学形式,后现代主义小说将面临衰竭的西方文学拯救与水火之中。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这一转型时代的极具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开创了西方文坛历史上叙事风格的先河。实际上,福尔斯在当时也曾在十字路口彷徨和犹豫过,从他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出他将回归现实主义还是开拓后现代主义的犹豫和彷徨写进了小说中,并且小说中充分体现了他对回归现实主义的怀疑。而他在这部小说中不断尝试新的小说写作风格的同时,敢于突破19世纪传统小说的写作方法,并且创造出了全新的叙事风格,改变了传统小说的格局,对文坛风气的转变有了积极影响,使当时处于迷茫和徘徊的西方文坛有了新的突破口,给英国文坛带来了新鲜血液,对解决战后西方小说困境有重要意义。
  一 小说中体现的逼真的颠覆式叙事风格
  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幻想真实的生活,将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小说中再现。因此叙述具有完整性的结尾和以时间为主线的叙事。这个特征通过叙述者的全知能力和人物的真实性以及叙事结构的线性结构以及刻画真实的场景和单一的叙事视角来体现。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虚构的写作方式非常关注,在小说中,福尔斯采用19世纪传统小说写作的格式,在每个章节前都用引言或警句来点明章节的主题或章节的切入点。通过这些史料,给小说的情节发展提供了生动而真实的社会背景,从而使小说在虚构的基础上形成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使读者对于小说故事的真实性和故事性都有较大的印象。然而,福尔斯的成功并非完全模仿和抄袭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小说的模式,在借鉴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体例的同时,他采用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造手法,不断创新和实验,颠覆了传统小说的结构,使传统小说的枯竭的艺术形式得以适应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通过逼真的叙述和完整的故事性颠覆调和结构了传统现实主义的艺术形式。为了使读者对文中的世界形成更好的认知度,让读者认为小说中的世界是现实世界的纪实,传统小说作家都会营造小说中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写实的假象。因此叙述的权威性和逼真性成为了小说家的一致目标。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的笔下,小说世界的经验与现实世界一模一样,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不过是生活的提炼,是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对话。同绝大多数的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一样,《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也是由全知全能的权威叙述者来叙事。这位叙述者贯穿了整个小说,并且不断在叙事中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判和评论。然而这种权威的叙事方式在第十二章发生了变化,叙述者在小说中告诉我们波尔蒂尼太太经常将萨拉因训斥道暗自流泪,如果在传统的现实小说中,笔者必然会借此机会向读者展示萨拉暗自流泪时的内心活动,然而福尔斯却让叙述者提出了萨拉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她究竟是谁?这种叙事方式不禁让习惯了传统现实小说和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小说的读者大跌眼镜,这种方式打破了小说叙事的陈规和叙事原则,叙述者在增强叙事真实性的同时有破坏了现实主义叙述的逼真性。而从今天看来,福尔斯在小说中营造的颠覆式的自相矛盾的场景正是其成功之处,他开创了小说中叙事风格的新思路,使文学虚构作品成为一种由语言构成的虚幻的世界的文学现实。
  二 小说中体现的多角度变换的叙事风格
  通常在文学写作中将故事叙述人的视角称之为人称,人称是小说的叙事风格的重要特征,人称表明了叙事者的身份和故事中的话语权。小说的作者为了使小说虚构的故事情节看起来更像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为了使故事更有说服力,更能够感染和影响读者,因此必须在小说中通过自圆其说的方式体现叙述者的权威性和真实性。通常的小说在叙事上从始至终都采用同一个视角(人称),这样有利于体现小说的完整性和故事的整体性。然而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大胆地突破了传统小说中关于人称唯一的这一原则,设计了叙述人、故事的主人公、作者本身三种角度的叙事,通过多位一体的叙事风格,将故事进行重合和延伸,并且在叙事过程中混合叙事角度,将人称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变换,同时根据小说的发展需要不断调节叙事角度和叙事距离,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权威式的叙事风格。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多角度变换的叙事风格体现在“你”、“我”、“他”、“我们”、“他们”等等叙事人称的混用,在第二章中,作者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描述了查尔斯和蒂娜在堤上散步时的对话,通过第三人称的角度介绍了两个人的身份以及来历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而到了十三章后,作者则以较多的篇幅以第一人称谈论人物创作和情节安排以及冲突矛盾的由来。小说中通过第二人称“你”发表了大量的评论和真诚自然的议论,同时用“我们”形成与读者进行心灵互动的对话和思想沟通。不同的叙述角度形成不同的视角观点和不同的叙述张力,使作者能够摆脱传统小说叙事中的单一叙事角度的人称的束缚,使人物从叙述权威中走出来,能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能够形成更丰富的观点,并通过人称不断变化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小说的主体更加多维更加立体。福尔斯在谈到小说叙述人称时曾表示:“在我的故事中,不是作为第一人称进行评论的,而且最后还闯入故事中的那个‘我’,并不是1947年真正的我本人,而是另一个角色,虽然他和一般的虚构角色属于不同的范畴”。为了使小说中多角度的叙事风格能够更加平稳和使其它视角的叙事者能够获得读者的信任,福尔斯提醒读者不应当轻信第一人称的叙述者,作为叙述主体的“我”只不过是承载着小说叙事的权力,使多维的全能全知的叙事声音不受过多的干扰。小说中的叙述者时隐时现,一些叙述角度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一些则一无所知。巴特尔在评价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时,曾对他多角度变换的叙事风格做出这样的评价:“这么做使得他像一个‘客人’。如果他是一个小说家,他在小说中被刻画成一个像他的人物,装成受责备的样子,不再被赋予特权,像一个父亲似的,像神似的,他的叙述荒谬可笑。他成为一个纸上的作者:他的生活不再是他小说的起源,而是他的工作要归功于小说……(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伪问题:写此本文的‘我’不过是一个纸上的我。”   三 小说中体现的时空交错的叙事风格
  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另一个独特的叙事风格是他在艺术时空结构的处理上采用了交错变换的叙事风格,颠覆了传统小说中叙事话语通常使用单维的闭合时空结构,通过自然延伸构建时空。福尔斯明显将更丰富的时空变换融入到这部小说之中。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作为19世纪语境下的人物,她的思想和叙事风格都同当时的历史相符,而奇妙的是,小说中19世纪的真实人物与小说虚构的人物在当时的语境下频繁出现20世纪的人物和思想以及物品,这使小说的叙事结构呈现多元化的变化,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的结构和特征,创造出了跳跃式的空间结构和时空交错的叙事节奏。福尔斯曾表示:“我所写的不是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们漏写的事,而是他们也许没有能够写的事。一部小说是某种新东西,它必然与作者的现在相关——因此不要假装生活在1867年,而要确保读者知道这不过是一种掩饰。”福尔斯小说中时空交错的叙事风格通常开始让读者以为是传统的历史小说,当读者进入小说情境中天衣无缝的故事情节中后,作者突然用叙述者的身份郑重提醒读者,叙述者是当代人,他有当代人的思想和物品并且熟知当代人。书中明显体现福尔斯时空交错的叙事风格是我们在书中看到的这句话:“他那邓德里雷式的连鬓长髯已经大大地修短过了。一两年前,英国最著名的男性时尚专家已经宣布这种长髯有点土,因为它在外国人眼里显得滑稽可笑。年轻女子的衣服颜色在今天看来可能显得过分夸张。”本来小说开始介绍查尔斯和蒂娜时都采用19世纪的故事背景和时空,作者通过叙述者的叙述也将读者带入到19世纪的故事场景中去了,很明显,查尔斯和蒂娜都是19世纪的人物,然而叙述者突然话锋一转,提到“一两年前,英国最著名的男性时尚专家已经宣布这种长髯有点土,因为它在外国人眼里显得滑稽可笑”。这句话明显是现代人对于古代人的评价,然而这种突然的转变并没有让读者觉得唐突,相反,使故事中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突出了。
  四 结语
  总之,作为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几乎拥有后现代小说中全部的叙事技巧,包括逼真的颠覆式叙事风格、多角度变换的叙事风格、时空交错的叙事风格,同时多元化的叙事风格和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通过多角度变换和叙述者角色的变化和戏仿、逼真的颠覆式叙述、时空交错的叙述等方式进行了创作,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是具有代表性的现实小说也是开启了文学创作新时代的小说,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从而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约翰·福尔斯,陈安全译:《法国中尉的女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2]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6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3] 许文茹:《〈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叙事技巧》,《社科纵横》,2006年第3期。
  [4] 叶立刚:《〈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视角》,《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9期。
  [5] 邓帮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策略再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
  [6] 曹丽莎:《男性语境中的新女性形象——用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2011年第12期。
  [7] 唐媛:《一个“后现代”的结尾——谈〈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手法》,《文化研究(下旬刊)》,2009年第4期。
  (谭祎哲,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助教)
其他文献
摘要 马克·吐温和莫泊桑同为讽刺大师,二者都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提炼,但在具体的讽刺风格上却各具特色,有一定区别。本文试图结合具体的作品,对马克·吐温与莫泊桑不同的讽刺风格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马克·吐温 莫泊桑 讽刺风格  引言  马克·吐温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讽刺风格特色鲜明,带有明显的幽默特色,又具有哀怨的特征,是“含泪的笑”。而19世纪后半期法国杰出的
1909年,可可·香奈儿女士在波城与英国人亚瑟·卡柏再度相遇,这一次,她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追随卡柏。  多年后,香奈儿女士回忆她与卡柏的初恋,她说,他们一起喝葡萄酒,酒是新酿的,醉人的,风味尤绝,就像那个英国男人。“我爱上了他,我从没有爱过巴先生(指她在霍亚里越的情人巴勒松)。”  美好的爱情,新酿美酒一般的爱人……在生命的长河中,幸福的瞬间,通过体验的类比,固定成永恒的记忆。  事实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