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肠腺瘤—癌序列中的表达及其价值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ABC-PAP免疫组化法,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单抗PC10,对大肠腹瘤-癌序列的细胞动力学改变进行了研究。活检或切除的11例正常粘膜,52例腺瘤及20例腺癌被纳入本研究。计数1000个细胞中阳性细胞数作为PCNA计数值。结果显示:正常结肠粘膜PCNA阳性细胞局限在腺体下2/3区域;而腺瘤则可见于腺体上1/3;在腺癌,阳性细胞弥漫分布于整个腺管,甚至上皮表面。PCNA计数值在腺瘤和腺癌较正常明显增高(P<0.01)。在腺瘤中随异型增生程度加重,其计数值逐渐增高(P<0.05)。在重度异型增生和腺癌间其计数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CNA计数值与腺瘤的大小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果提示:PCNA免疫组化染色对识别腺瘤的恶性潜能及早期癌变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区别腺瘤异型增生程度也有一定价值。

其他文献
报道44例脑深部神经胶质瘤采用CT导向立体定向技术,用放射性胶体磷酸铬(32P)进行瘤内放射治疗,其中30例联合甲氨喋呤(MTX)瘤内化疗。术后经临床和CT随访6~48月,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13例,改善22例,无效或恶化9例。CT证实显效4例,有效27例,微效4例,无变化4例,恶化5例。囊性较实质性效果为好,联合治疗较单纯内放疗效果好。作者认为,此法操作简单,效果确定,特别适用于深部和重要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