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模型对近临界工况CO2干气密封温压分布和稳态性能影响

来源 :化工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rothy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气密封流体膜与密封环间传热模型的合理选取对于准确求解密封温压分布和稳态性能至关重要。在CO2近临界工况下,对比研究了密封环等温模型、绝热模型和共轭热传递模型对超临界CO2干气密封端面温度、压力分布和开启力、泄漏率等稳态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不同膜厚和转速条件下密封环等温模型和绝热模型的适用性,并基于共轭热传递模型研究了超临界CO2和空气介质干气密封的温压分布和稳态性能差异。结果表明:以共轭热传递模型计算结果为基准,密封环等温模型假设适用于小膜
其他文献
对HJ828—2017《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进行了方法验证,以评价该检测方法是否适用于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检测工作,以确保该方法能够满足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基于所建立的深井套管式换热器井孔内、外非稳态传热模型,推导得到富水型热储层地下水渗流作用下深井换热器进(出)水管、固井水泥温度以及热储层过余温度的瞬态解析解。以示范工程现场监测数据与有限体积法数值计算结果为验证依据,探究热储层中渗流过程对于深井换热器传热特性的影响。计算得到,当深井换热器循环水量稳定在30 m3/h时,热储层中达西流速由0提高到5×10-6m/s时,平均换热量增大55 kW。然而在忽略热储层中渗流过程时,循环水量由30 m3
孔结构被广泛应用于传质塔填料中,对填料上的液膜流动和传质行为影响较大。对竖直光板和多孔板上的液膜流动进行了三维模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拟的准确性。通过模拟研究了孔结构对液膜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孔会阻碍液膜的铺展,而润湿孔促进液膜的铺展。与光板相比,多孔板上的液膜具有起伏波,这将影响液膜的厚度分布和速度分布。液膜厚度波动和水平方向的速度波动随着孔径的增加而增加,而竖直流动方向的速度随着孔径的增加而降低。当孔径增加到一定值时,毛细波将出现在孔中的液膜中,这大大增加液膜水平方向上的波动速度,而降低流动
醛能与亚硫酸氢钠发生快速的可逆亲核加成反应,该反应可用于去除混合物中的醛。目前醛类加成的动力学研究多集中于低碳醛或芳香醛,缺少高碳脂肪醛的相关数据,且常用的分析方法如碘量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应用局限性大。以庚醛为研究对象,利用在线红外光谱仪,实时监测了283.15~298.15 K温度下庚醛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反应过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计算与拟合,求得不同温度的反应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确定了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庚醛的分离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庚醛反应速率增大,而平衡转化率减小。庚醛与亚
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两种主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越来越被重视。在之后环境管理工作中,需要衔接好两种制度,充分利用“三线一单”指导和落实工作。对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及排污许可证制度进行了整理和综述,对两种制度的衔接与改革提出一些看法和总结。
主要围绕从低品位煤层气中回收分离低浓度的CH4这一重要需求,探索以生物质为碳源研制具有优良CH4/N2分离性能的颗粒炭吸附剂。选择大米碎粒作为碳源,通过碳化制备颗粒状炭前体,然后应用CO2进行活化,制备出大米基颗粒炭材料(GRCM),研究其吸附分离CH4/N2的性能。所制得的颗粒炭材料具有较窄微孔分布,其中样品GRCM-900的BET比表面积为938.529 m2<
面对各种资源危机,我国在进行化学资源开发及利用的过程当中,需要将方向放在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而目前为止,常用于海水化学资源开发工作的方法,主要是功能分离材料法。主要针对功能分离材料在化学资源开发及利用当中的应用方式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论述了土壤砷的主要来源及存在形态,影响土壤砷形态转化因素,同时就目前土壤砷的提取及分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论述,总结并分析了在砷形态研究过程中已有成果及尚需加强研究的方面。
近年来,我国将挥发性有机物(VOCs)防控作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点工作,随后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控的地方规章并制定相应污染控制标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及民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引起的异味投诉也日益增多,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环评项目相应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审批要求。在此大背景下,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环评报告,其编制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强核算作为环评编制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作用至关重要,不仅可为建设单位进一步降低大气环境影响
绿色化学是具有深厚理论研究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学科。总结了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和分析绿色化学及其技术在水处理方面中的作用,可以发现绿色化学及其技术在水处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