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组织学类型的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七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lan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少见组织学类型的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7例少见组织学类型的胸膜外SFT,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组织形态学和预后,免疫组织化学采用EnVision法检测STAT6、CD34以及鉴别诊断相关的其他标志物,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

结果

5例男性,2例女性。发病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9岁。3例位于头颈部软组织内,2例位于躯干皮下软组织,1例位于颅内蝶鞍区,1例位于肾实质内。肿瘤最大径0.4~8.0 cm(平均3.1 cm)。3例头颈部肿瘤表现为巨细胞血管纤维瘤/巨细胞型SFT,其中1例伴有合体状多核细胞成片生长,类似于双向分化的肌纤维瘤。2例躯干肿瘤表现为脂肪瘤样亚型SFT,其中1例组织学类似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另1例类似于不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瘤样肿瘤。1例鞍区肿瘤表现为普通型SFT伴高级别肉瘤样转化。1例肾肿瘤表现为恶性SFT伴有内陷的良性肾小管增生,类似于双向分化的滑膜肉瘤或恶性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7例肿瘤均弥漫强核表达STAT6。

结论

胸膜外SFT在组织学和生物学行为上可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仔细的形态学观察并辅以STAT6免疫标记可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其他文献
我国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例数逐年增加。在制定诊疗措施时,应权衡患者近远期的治疗风险和获益,秉承患者获益的原则。对恶变风险低的浆液性囊腺瘤和分支胰管型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对于囊性肿瘤的手术,应强调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对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宜充分验证后谨慎开展,不能为了微创而牺牲肿瘤学疗效,同时要控制治疗风险。
为了给中国的骨科医师提供关于急性下颈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诊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工作组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本指南。本指南适用于3周内的成人外伤性下颈段(颈3~颈7)椎体的骨折和(或)脱位,伴或不伴有脊髓、神经根损伤。工作组通过设置问题、确定检索词来检索中英文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然后详细分析最终纳入的证据文献,确定证据等级,给出相应的推荐建议。本指南最终纳入了141篇文
目的探讨腹壁巨大硬纤维瘤的切除、修补方法及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疝及腹壁外科诊疗中心2006年10月至2016年10月手术治疗的24例腹壁巨大硬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女性21例,平均年龄34.6岁,男性3例,平均年龄42.6岁;肿瘤最小径均>15 cm。所有患者行根治性肿瘤切除及一期腹壁重建。结果所有患者肿瘤成功切除,病理检查切缘阴性。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为483(21 c
目的比较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和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探讨IMPC的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配对研究,收集2008年6月至2016年4月在北京医院乳腺中心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IMPC患者47例,按年龄、pT分期及pN分期以1∶2的比例,与2008年10月至2016年1月收治时间间隔在1年之内的IDC患者93例进行配对。术后3~6个月随访一次,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死亡或至20
期刊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rt-PA)与尿激酶(UK)经导管溶栓(CDT)治疗亚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采用rt-PA或UK持续性CDT治疗或单纯抗凝治疗单侧亚急性髂-股DVT患者116例,其中采用rt-PA-CDT治疗43例(rt-PA-CDT组)、UK-CDT治疗39例(UK-CDT组),与单纯抗凝治疗34例(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