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高温合成黄色钻石与天然纯Ⅰb型黄色钻石的光谱特征

来源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lar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纯Ⅰb型钻石非常少见,合成黄色钻石主要是工b型,对于小颗粒黄色钻石,如何将天然与合成纯Ⅰb型钻石区分开来是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天然纯Ⅰb型钻石以及国内不同公司合成黄色钻石进行了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致发光光谱以及超短波紫外荧光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 显示,在红外光谱测试中,天然钻石样品的氮含量整体偏低,合成钻石样品的氮含量多数偏高,天然钻石具有1358、4065、4110、4165 cm-1处的特征吸收峰,而合成钻石则通常无;在光致发光光谱测试中,合成黄色钻石样品含有与镍有关的缺陷,位于484、489、494、496.5、883/884 nm处等,天然钻石样品则可能有415.2 nm和829/830 nm等处的缺陷;超短波荧光图像是区分天然与合成黄色钻石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当钻石很小时,无法观察其生长结构特征,就需要结合红外光谱以及光致发光光谱特征来进行区分.
其他文献
培育钻石在世界宝石市场方兴未艾,在未来的钻石市场中极有可能会占有一席之地.对于确保天然钻石与培育钻石市场的正常与稳定发展而言,准确而有效的检测手段是重要基石.本文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培育钻石检测方法(红外光谱,荧光摄影,包裹体和光致发光光谱),同时介绍了笔者课题组研究的三维荧光光谱与时域荧光光谱技术.这些新的技术可能不会完全取代目前现有的光谱检测的方法与流程,但是作为技术储备,可以用于应对日新月异的合成方法与后续优化处理技术对检测带来的潜在挑战,为市场稳定而有序的发展做出贡献.
钻石号称宝石之王,在全球拥有着巨额的消费市场.过去数十年来人们在不断研究钻石的人工替代品,前有锆石,后有莫桑石,如今有了培育钻石.然而,无论是锆石还是莫桑石,都随着工业化生产效能的提升而变得廉价,锆石早已沦为时尚首饰和其它低价装饰品的常见材料,而莫桑石这几年的价格也经过了暴跌,行业陷入了残酷的低价竞争.培育钻石(或称合成钻石,CVD钻石,HPHT钻石,人造钻石等)近几年才较有规模地进入市场,对全球钻石市场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但是,消费者和珠宝从业人员担心培育钻石是否也会随着生产效能的逐步优化而不断降价,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