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其它行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为农村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该文以黔南州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乡村旅游的典型区域探究,发现其在推动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村民就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显著影响,并针对黔南州乡村旅游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影响;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0-0152-04
Study on the Influence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on Rural Economy in Qiannan Prefecture
ZHANG Manji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ement,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Duyun 558000, China)
Absrtact: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industries, which can bring considerable economic value to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in Qiannan Prefectur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typical areas of rural tourism and finds that it has a prominent impact on promoting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e employment of villag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ts forwar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in Qiannan Prefecture.
Key words: Village tourism;Rural economy; Impact; Development
乡村旅游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是当今时代受居民青睐的一种休闲度假旅游方式,同时还能缓解乡村农业产量少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农民适应市场需求的第一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具有多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从黔南州乡村旅游入手,探究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来探索发展的方向。
1 黔南州乡村旅游的概况
1.1 产品建设初具规模 黔南州乡村旅游数量约72.6万人次,收入高达6.15亿元,占2019年平塘县乡村旅游的30%。社会幅射范围不断扩大,如贵定县通过景区提质升级,在“金海雪山”、“四季花谷”等景点新增20座旅游厕所,建成景区快速干道约36km,完成民居风貌改造1012户;惠水县好花红、长顺县神泉谷景区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对周边村寨进行综合环境治理,不断完善乡村水、电、路、讯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各县(市)通过创建A级景区,将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与美丽乡村发展整体规划,有效推动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治理不断改善,社会、经济效益受益范围不断扩大。
1.2 产品品牌效应初显 一是产品影响力不断提升。如贵定县音寨村金海雪山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贵州十大最美油菜花农事景观”;惠水县好花红乡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黄丝江边寨也被授予“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贵州省最美村庄”等,这些国家级、省级称号的招牌,吸引各地游客,大大提升了黔南州乡村旅游在贵州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经济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如长顺县以农业“种养采摘”体验游为理念打造的乡村旅游模式,举办“葡萄节”、“苹果节”等自主采摘活动,2019年吸引游客14万人次;2019年贵定县在第1季度,共有游客264.5万人前来体验乡村旅游,旅游综合收入累计23.14亿元;平塘县旅客中获得的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2850元;龙里县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61户644人通过参与景区建设、岗位就业、旅游经营等途径脱贫致富。二是乡村旅游+助推有力。如罗甸县2017年用“观光园+农户”、“景区+农户”、“企业+村+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聚力打造以火龙果、脐橙为龙头产品,发展种植业,带动脱贫人口1476人。
1.3 鄉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有力 一是乡村旅游点建设助推有力。如2019年福泉市通过乡村旅游景区建设直接带动9个贫困村、114户贫困户就业,贫困人口从乡村旅游服务中获得的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2850元;龙里县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61户644人通过参与景区建设、岗位就业、旅游经营等途径脱贫致富。二是乡村旅游+助推有力。如罗甸县2017年用“观光园+农户”、“景区+农户”、“企业+村+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聚力打造以火龙果、脐橙为龙头产品,发展种植业,带动脱贫人口1476人。
2 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采用随机走访的方式对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乡村旅游区的村民进行调查,共走访了200位村民。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回答有效信息的有150位。在村民的积极配合下,本次调查有效率为75%。走访调查的内容主要涵盖4个部分。第1部分是对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乡村旅游区周围村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主要包括村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来源及家庭收入;第2部分是乡村旅游推动第三产业和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第3部分是乡村旅游对村民就业的影响;第4部分是乡村旅游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3 调查对象概况
如表1所示,在此次调查中,从性别比例上看,男性占总样本的65%,女性只占35%,男性所占的比重基本是女性的2倍。从年龄阶段来分析,年龄在46~55岁的人数最多,占30%,最少的是在56岁以上,只占总数的10%,说明该地区村民以中青年人为主。从学历的高低来看,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人数最多,占52%,大专或高中的人数仅占14%,说明该地区居民文化程度较低。从经济来源情况看,在家务农的居民最多,占49%,外出打工和旅游的人数分别占24%、21%,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当地特色产品金钱橘等果蔬的销售,增加了该地区农民就地就业的渠道。从家庭月收入这方面看,月收入4000元以下的人数超过了总人数的80%,说明该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低下。
4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4.1 推动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所形成的产业链可推动住宿、餐饮服务业、新型农家乐等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如图1所示,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由于好花红镇村民受教育水平不高,受访者中超过一半的村民选择外出打工。由于思想、文化、身体素质低下,很多村民外出打工常常受到学历和技能的限制,因此很多人又会返回家中从事最基本的农活。务农和外出打工的人数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39%与41%。村民开始经营农家乐住宿,加大乡村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并在景区周围销售。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就业渠道,使农村资源与城市资源优势互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同时,部分外来游客比较喜欢当地的土特产,为黔南州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开拓了渠道,实现当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让农村经济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
4.2 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供农民就业渠道 乡村旅游的主要资源来自于大自然,而这些资源主要为当地农户所管理。农户可将一般的生活资料转化为风险小、投资少的经营性生产。据当地人力资源保障局获悉,村民就业问题不太乐观,农民长期处在“隐性失业”的状态,这就是导致黔南州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乡村旅游引来的消费者在食、住、行、娱、购等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也就间接的带动一些商业服务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如图2所示,好花红镇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后,此次调查中乡村旅游带动每户1~2人就业的人数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56%;乡村旅游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有效发展,不仅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4.3 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如图3所示,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家庭年总收入在2~3万及3万元以上的人数所占比例极小。说明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村民的经济收入低下,村民除了依靠务农带来的低收入以外基本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调查的村民一半以上处于贫困阶段。好花红镇在乡村旅游开发以后,村民的收入逐渐增多,由此可见,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综合工程,是实现农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4.4 改造农村基础建设,助力农民脱贫 黔南州强力推进以乡村旅游景区精准扶贫为重点的旅游扶贫。目前,黔南州共有620个村录入贵州旅游精准扶贫云系统,旅游扶贫贫困人口再识别82308人,旅游扶贫九项工程带动贫困人口受益已录入13932人。2017—2019年黔南州分别争取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乡村旅游点)补助180万元、700万元与450万元,用于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厕所、标识标牌、旅游步道等项目。贵定县金海雪山·四季花谷景区开发花、李子、蔬菜等产业产品,景区负责人与村委为了推动村寨的发展达成共识,共享民俗村寨建设成果,使用订单式农副产品并发展配套餐饮,种养殖产品对外进行订单销售,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乡村旅游业实现双赢。
5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 定位不精準 黔南州很多县(市)在设计乡村旅游规划时,一味的“复制粘贴”,忽略了“我有什么”“我的特色”“我的优势”“我的实际”,导致许多乡村旅游点开发定位迷糊不清,什么都想开发,却又什么都做不好。在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时,重视修桥修路改房造景等静态产品打造,忽视文化、业态等动态产品挖掘,存在千村一面的现象,没有自己的个性。
5.2 旅游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限制景区发展的外部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火车站、客车站等游客集散地公共交通落后,高铁站公交车班次少、间隔时间久,出租车开价高、拼客拒载等问题比较严重。虽然黔南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但景区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之间还没有形成快速联接网络;景区内部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景区人行道狭窄;一些标识标牌不规范,缺乏引导性;同时旅游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多元化的住宿条件还不具备。目前,黔南州共有68家星级饭店,占贵州省的13%,客房和床位数分别占贵州省的12%和13%,其中4星级饭店客房数1098间,床位1841张,与黔东南持平、略高于遵义市,但仅为铜仁市的61%和63%。饭店的环境、特色、服务尚未满足不断增长的游客需求。
5.3 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参差不齐,有的乡村旅游点管理较为规范,有的景区环境卫生“脏、乱、差”,乱搭乱建现象突出,管理服务水平亟待全方位提升。乡村旅游商品开发滞后,乡村特色和文化内涵没有体现出来。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旅游服务呼叫平台系统还没有建立,游客不能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线路等基本信息。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匮乏,以当地农民为主,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景区的部分管理人员服务态度较差,与游客时常发生争执;景区周边经常出现小店主围追游客售卖纪念品、强买强卖等现象。
5.4 乡村旅游市场主体还不健全 多数乡村旅游企业不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影响力,特别是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企业少。黔南州虽然生态旅游资源富集,但比起周围乡村旅游发达地区,其发展缺少市场影响力和整合力。旅游资源相对分散,市场缺乏龙头核心,引导带动作用不强。各部门条块管理,各有侧重,导致建设布局零散、规划不统一,乡村旅游市场化程度不够。 6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合理定位,突出乡村特色 立足黔南州乡村绿色资源禀赋,依托良好的生态和凉爽的气候,乡村吸引了大量“火炉”城市居民前来避暑。因此,乡村应合理定位,把“凉资源”变为“热产业”,把乡村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同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构建“吃绿色健康餐、游天然风景区、住本地特色建筑、购生态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以点带面,把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打造成示范基地。致力让这些乡村资源经济产生乘数效应,不断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使游客体验到乡村原生态的风土人情,让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也使农民的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与选择。而发展现代化乡村旅游就要根据地方不同的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地制定规划。以黔南州农业资源为基础,以茶叶、火龙果、中草药等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以旅游为引擎,以富民为根本,全力发展多样化、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和品牌。
6.2 实施政策引导驱动乡村旅游发展工程 黔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章,从总体上规划布局乡村旅游点。建立乡村旅游点“一村一开发方案”,并按资源等级分级进行专家论证,避免同质化。就新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它们一些福利和降低项目开发的成本。适当减免经营税费和办证费用,电气水等费用按照居民生活使用价格标准来收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规定乡村旅游企业性质,以便乡村旅游企业明晰产权。
6.3 强化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一是整合资金,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要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意见作出顶层设计,使乡村靓起来、环境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并将黔南州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到大盘中考虑。对道路、水、通讯、旅游公厕、旅游商品、游客中心、智慧旅游系统等进行开发建设,完善旅游综合配套功能。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乡村资源状况和发展基础条件,坚持“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原则,吸引外来中小企业的投资农户股份制、农民以房屋租赁等形式寻找更多的融资方法。进而积极带动社会力量参与投资。激励融资担保公司多开展适应乡村旅游特点的融资担保业务。确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定位,探索项目、资金、资源入股的扶贫机制。把标准化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维护等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对发展前景好的乡村旅游项目提供贷款或融资服务,形成政府、企业投资与银行贷款融合发展的多元化资金筹集形式。
6.4 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为促进黔南州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黔南州旅游局应结合有利的资源优势,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鼓励更多高校大学生提供旅游计划策略,对旅游业进行创新。政府和相关部门應积极组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到外地学习旅游服务、管理经验,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018年与2019年黔南州分别争取省级补助各154万元,2018年完成12县市农村青壮年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5390人次;2019年完成培训5470人次。镇(村)干部应该提高在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方面的能力。力争每年培训2次,共计培训200名优秀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每月培训100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全年共计培训1200名,争取2020年实现乡村旅游景区(点)农村家庭每户最少都有2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参加不同的业务培训。
参考文献
[1]刘芙蓉,朱强,李军辉.乡村旅游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恭城红岩村为例[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9(04):60-66.
[2]陈佳,张丽琼,杨新军,李钢.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户生计和社区旅游效应的影响——旅游开发模式视角的案例实证[J].地理研究,2017,36(09):1709-1724.
[3]廖军华.乡村旅游开发与“三农问题”破解之新思考[J].理论月刊,2017(03):5-11.
[4]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J].中华手工,2018(12):58.
[5]谢正峰,谢雅婷.乡村旅游对村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广东省梅州市长教村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3):126-130.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影响;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0-0152-04
Study on the Influence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on Rural Economy in Qiannan Prefecture
ZHANG Manji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ement,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Duyun 558000, China)
Absrtact: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industries, which can bring considerable economic value to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in Qiannan Prefectur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typical areas of rural tourism and finds that it has a prominent impact on promoting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e employment of villag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ts forwar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in Qiannan Prefecture.
Key words: Village tourism;Rural economy; Impact; Development
乡村旅游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是当今时代受居民青睐的一种休闲度假旅游方式,同时还能缓解乡村农业产量少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农民适应市场需求的第一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具有多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从黔南州乡村旅游入手,探究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来探索发展的方向。
1 黔南州乡村旅游的概况
1.1 产品建设初具规模 黔南州乡村旅游数量约72.6万人次,收入高达6.15亿元,占2019年平塘县乡村旅游的30%。社会幅射范围不断扩大,如贵定县通过景区提质升级,在“金海雪山”、“四季花谷”等景点新增20座旅游厕所,建成景区快速干道约36km,完成民居风貌改造1012户;惠水县好花红、长顺县神泉谷景区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对周边村寨进行综合环境治理,不断完善乡村水、电、路、讯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各县(市)通过创建A级景区,将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与美丽乡村发展整体规划,有效推动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治理不断改善,社会、经济效益受益范围不断扩大。
1.2 产品品牌效应初显 一是产品影响力不断提升。如贵定县音寨村金海雪山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贵州十大最美油菜花农事景观”;惠水县好花红乡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黄丝江边寨也被授予“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贵州省最美村庄”等,这些国家级、省级称号的招牌,吸引各地游客,大大提升了黔南州乡村旅游在贵州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经济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如长顺县以农业“种养采摘”体验游为理念打造的乡村旅游模式,举办“葡萄节”、“苹果节”等自主采摘活动,2019年吸引游客14万人次;2019年贵定县在第1季度,共有游客264.5万人前来体验乡村旅游,旅游综合收入累计23.14亿元;平塘县旅客中获得的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2850元;龙里县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61户644人通过参与景区建设、岗位就业、旅游经营等途径脱贫致富。二是乡村旅游+助推有力。如罗甸县2017年用“观光园+农户”、“景区+农户”、“企业+村+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聚力打造以火龙果、脐橙为龙头产品,发展种植业,带动脱贫人口1476人。
1.3 鄉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有力 一是乡村旅游点建设助推有力。如2019年福泉市通过乡村旅游景区建设直接带动9个贫困村、114户贫困户就业,贫困人口从乡村旅游服务中获得的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2850元;龙里县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61户644人通过参与景区建设、岗位就业、旅游经营等途径脱贫致富。二是乡村旅游+助推有力。如罗甸县2017年用“观光园+农户”、“景区+农户”、“企业+村+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聚力打造以火龙果、脐橙为龙头产品,发展种植业,带动脱贫人口1476人。
2 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采用随机走访的方式对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乡村旅游区的村民进行调查,共走访了200位村民。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回答有效信息的有150位。在村民的积极配合下,本次调查有效率为75%。走访调查的内容主要涵盖4个部分。第1部分是对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乡村旅游区周围村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主要包括村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来源及家庭收入;第2部分是乡村旅游推动第三产业和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第3部分是乡村旅游对村民就业的影响;第4部分是乡村旅游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3 调查对象概况
如表1所示,在此次调查中,从性别比例上看,男性占总样本的65%,女性只占35%,男性所占的比重基本是女性的2倍。从年龄阶段来分析,年龄在46~55岁的人数最多,占30%,最少的是在56岁以上,只占总数的10%,说明该地区村民以中青年人为主。从学历的高低来看,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人数最多,占52%,大专或高中的人数仅占14%,说明该地区居民文化程度较低。从经济来源情况看,在家务农的居民最多,占49%,外出打工和旅游的人数分别占24%、21%,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当地特色产品金钱橘等果蔬的销售,增加了该地区农民就地就业的渠道。从家庭月收入这方面看,月收入4000元以下的人数超过了总人数的80%,说明该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低下。
4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4.1 推动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所形成的产业链可推动住宿、餐饮服务业、新型农家乐等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如图1所示,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由于好花红镇村民受教育水平不高,受访者中超过一半的村民选择外出打工。由于思想、文化、身体素质低下,很多村民外出打工常常受到学历和技能的限制,因此很多人又会返回家中从事最基本的农活。务农和外出打工的人数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39%与41%。村民开始经营农家乐住宿,加大乡村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并在景区周围销售。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就业渠道,使农村资源与城市资源优势互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同时,部分外来游客比较喜欢当地的土特产,为黔南州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开拓了渠道,实现当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让农村经济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
4.2 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供农民就业渠道 乡村旅游的主要资源来自于大自然,而这些资源主要为当地农户所管理。农户可将一般的生活资料转化为风险小、投资少的经营性生产。据当地人力资源保障局获悉,村民就业问题不太乐观,农民长期处在“隐性失业”的状态,这就是导致黔南州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乡村旅游引来的消费者在食、住、行、娱、购等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也就间接的带动一些商业服务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如图2所示,好花红镇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后,此次调查中乡村旅游带动每户1~2人就业的人数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56%;乡村旅游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有效发展,不仅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4.3 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如图3所示,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家庭年总收入在2~3万及3万元以上的人数所占比例极小。说明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村民的经济收入低下,村民除了依靠务农带来的低收入以外基本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调查的村民一半以上处于贫困阶段。好花红镇在乡村旅游开发以后,村民的收入逐渐增多,由此可见,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综合工程,是实现农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4.4 改造农村基础建设,助力农民脱贫 黔南州强力推进以乡村旅游景区精准扶贫为重点的旅游扶贫。目前,黔南州共有620个村录入贵州旅游精准扶贫云系统,旅游扶贫贫困人口再识别82308人,旅游扶贫九项工程带动贫困人口受益已录入13932人。2017—2019年黔南州分别争取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乡村旅游点)补助180万元、700万元与450万元,用于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厕所、标识标牌、旅游步道等项目。贵定县金海雪山·四季花谷景区开发花、李子、蔬菜等产业产品,景区负责人与村委为了推动村寨的发展达成共识,共享民俗村寨建设成果,使用订单式农副产品并发展配套餐饮,种养殖产品对外进行订单销售,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乡村旅游业实现双赢。
5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 定位不精準 黔南州很多县(市)在设计乡村旅游规划时,一味的“复制粘贴”,忽略了“我有什么”“我的特色”“我的优势”“我的实际”,导致许多乡村旅游点开发定位迷糊不清,什么都想开发,却又什么都做不好。在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时,重视修桥修路改房造景等静态产品打造,忽视文化、业态等动态产品挖掘,存在千村一面的现象,没有自己的个性。
5.2 旅游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限制景区发展的外部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火车站、客车站等游客集散地公共交通落后,高铁站公交车班次少、间隔时间久,出租车开价高、拼客拒载等问题比较严重。虽然黔南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但景区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之间还没有形成快速联接网络;景区内部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景区人行道狭窄;一些标识标牌不规范,缺乏引导性;同时旅游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多元化的住宿条件还不具备。目前,黔南州共有68家星级饭店,占贵州省的13%,客房和床位数分别占贵州省的12%和13%,其中4星级饭店客房数1098间,床位1841张,与黔东南持平、略高于遵义市,但仅为铜仁市的61%和63%。饭店的环境、特色、服务尚未满足不断增长的游客需求。
5.3 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参差不齐,有的乡村旅游点管理较为规范,有的景区环境卫生“脏、乱、差”,乱搭乱建现象突出,管理服务水平亟待全方位提升。乡村旅游商品开发滞后,乡村特色和文化内涵没有体现出来。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旅游服务呼叫平台系统还没有建立,游客不能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线路等基本信息。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匮乏,以当地农民为主,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景区的部分管理人员服务态度较差,与游客时常发生争执;景区周边经常出现小店主围追游客售卖纪念品、强买强卖等现象。
5.4 乡村旅游市场主体还不健全 多数乡村旅游企业不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影响力,特别是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企业少。黔南州虽然生态旅游资源富集,但比起周围乡村旅游发达地区,其发展缺少市场影响力和整合力。旅游资源相对分散,市场缺乏龙头核心,引导带动作用不强。各部门条块管理,各有侧重,导致建设布局零散、规划不统一,乡村旅游市场化程度不够。 6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合理定位,突出乡村特色 立足黔南州乡村绿色资源禀赋,依托良好的生态和凉爽的气候,乡村吸引了大量“火炉”城市居民前来避暑。因此,乡村应合理定位,把“凉资源”变为“热产业”,把乡村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同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构建“吃绿色健康餐、游天然风景区、住本地特色建筑、购生态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以点带面,把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打造成示范基地。致力让这些乡村资源经济产生乘数效应,不断挖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使游客体验到乡村原生态的风土人情,让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也使农民的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与选择。而发展现代化乡村旅游就要根据地方不同的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地制定规划。以黔南州农业资源为基础,以茶叶、火龙果、中草药等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以旅游为引擎,以富民为根本,全力发展多样化、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和品牌。
6.2 实施政策引导驱动乡村旅游发展工程 黔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章,从总体上规划布局乡村旅游点。建立乡村旅游点“一村一开发方案”,并按资源等级分级进行专家论证,避免同质化。就新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它们一些福利和降低项目开发的成本。适当减免经营税费和办证费用,电气水等费用按照居民生活使用价格标准来收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规定乡村旅游企业性质,以便乡村旅游企业明晰产权。
6.3 强化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一是整合资金,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要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意见作出顶层设计,使乡村靓起来、环境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并将黔南州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到大盘中考虑。对道路、水、通讯、旅游公厕、旅游商品、游客中心、智慧旅游系统等进行开发建设,完善旅游综合配套功能。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乡村资源状况和发展基础条件,坚持“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原则,吸引外来中小企业的投资农户股份制、农民以房屋租赁等形式寻找更多的融资方法。进而积极带动社会力量参与投资。激励融资担保公司多开展适应乡村旅游特点的融资担保业务。确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定位,探索项目、资金、资源入股的扶贫机制。把标准化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维护等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对发展前景好的乡村旅游项目提供贷款或融资服务,形成政府、企业投资与银行贷款融合发展的多元化资金筹集形式。
6.4 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为促进黔南州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黔南州旅游局应结合有利的资源优势,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鼓励更多高校大学生提供旅游计划策略,对旅游业进行创新。政府和相关部门應积极组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到外地学习旅游服务、管理经验,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018年与2019年黔南州分别争取省级补助各154万元,2018年完成12县市农村青壮年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5390人次;2019年完成培训5470人次。镇(村)干部应该提高在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方面的能力。力争每年培训2次,共计培训200名优秀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每月培训100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全年共计培训1200名,争取2020年实现乡村旅游景区(点)农村家庭每户最少都有2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参加不同的业务培训。
参考文献
[1]刘芙蓉,朱强,李军辉.乡村旅游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恭城红岩村为例[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9(04):60-66.
[2]陈佳,张丽琼,杨新军,李钢.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户生计和社区旅游效应的影响——旅游开发模式视角的案例实证[J].地理研究,2017,36(09):1709-1724.
[3]廖军华.乡村旅游开发与“三农问题”破解之新思考[J].理论月刊,2017(03):5-11.
[4]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J].中华手工,2018(12):58.
[5]谢正峰,谢雅婷.乡村旅游对村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广东省梅州市长教村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3):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