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等工作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措施。
针对当前形势,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
一、切实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实行更严格的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稳定和增加大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切实增强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
二、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对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和重要时节的应急供应能力。加强蔬菜良种研发推广和蔬菜品种改良中心、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支持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蔬菜产业约束机制和标准园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机制。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蔬菜生产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蔬菜保险产品,积极引导菜农投保。
三、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加快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加强产地蔬菜预冷设施、批发市场冷藏设施、大城市蔬菜低温配送中心建设。加快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升级改造一批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支持城市菜市场建设改造。加强产销地铁路专用线、铁路冷藏运输车辆及场站设施建设,促进大批量、长距离蔬菜的铁路运输。
四、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扩大“绿色通道”政策覆盖的蔬菜品种范围。
五、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大力扶持蔬菜生产合作社发展。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最终用户与产地蔬菜生产合作社、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促进蔬菜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六、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抓紧建立覆盖主要蔬菜品种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与发布制度,强化对蔬菜生产、市场和价格走势的分析预警,引导蔬菜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严肃查处捏造、散布虚假价格信息行为。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做好蔬菜生产供应的同时,统筹抓好肉蛋奶和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供应。支持菜地大棚、畜禽圈舍和池塘网箱等洪涝灾害损毁设施的修复重建,帮助尽快恢复生产。
农业部明确目标防控中晚稻病虫害
农业部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中晚稻病虫防控现场会上,针对日趋严峻的病虫害发生态势,全面部署病虫防控工作,提出了今年中晚稻病虫害防控目标:确保“两迁”害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纹枯病、稻瘟病等流行性病害不大面积扩散危害,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危害损失,确保单个病虫危害损失率在3%以内,一般发生区危害损失率在5%以内。
受大范围洪涝灾害影响,当前我国中晚稻病虫害呈加重发生态势。农业部监测显示,7月中下旬以来,水稻“两迁”害虫范围广、虫量大、发生程度显著加重。其中,稻飞虱累计发生2.1亿亩次,同比增加31%,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省部分地区已达到大发生指标,虫量是去年同期的2~4倍。常发性病虫也重于常年。同时,八九月份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偏多,有利于病虫害发生。预计今年中晚稻病虫发生程度将重于2008年和2009年,发生面积6.8亿亩次,防控任务异常艰巨。
农业部要求,各水稻主产区农业部门和植保机构立即行动起来,全面落实防控属地责任,奋战60天,全力打好中晚稻病虫防控歼灭战。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防控信息,坚决杜绝因监测预警不到位而贻误最佳防控时期;开展技术指导,确保防控技术到位;强化农药市场监管,加强安全用药指导,保障防控用药安全。
农业部还特别强调了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要求各省农业部门按照农业部“百千万行动”要求,在100个重点县、1000个示范区,动员1万个专业化防治组织投入中晚稻病虫防控行动,全面提高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目前,中央财政已下拨1.5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应急防治和统防统治工作。
以上摘自《农民日报》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措施。
针对当前形势,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
一、切实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实行更严格的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稳定和增加大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切实增强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
二、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对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和重要时节的应急供应能力。加强蔬菜良种研发推广和蔬菜品种改良中心、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支持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蔬菜产业约束机制和标准园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机制。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蔬菜生产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蔬菜保险产品,积极引导菜农投保。
三、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加快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加强产地蔬菜预冷设施、批发市场冷藏设施、大城市蔬菜低温配送中心建设。加快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升级改造一批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支持城市菜市场建设改造。加强产销地铁路专用线、铁路冷藏运输车辆及场站设施建设,促进大批量、长距离蔬菜的铁路运输。
四、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扩大“绿色通道”政策覆盖的蔬菜品种范围。
五、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大力扶持蔬菜生产合作社发展。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最终用户与产地蔬菜生产合作社、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促进蔬菜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六、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抓紧建立覆盖主要蔬菜品种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与发布制度,强化对蔬菜生产、市场和价格走势的分析预警,引导蔬菜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严肃查处捏造、散布虚假价格信息行为。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做好蔬菜生产供应的同时,统筹抓好肉蛋奶和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供应。支持菜地大棚、畜禽圈舍和池塘网箱等洪涝灾害损毁设施的修复重建,帮助尽快恢复生产。
农业部明确目标防控中晚稻病虫害
农业部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中晚稻病虫防控现场会上,针对日趋严峻的病虫害发生态势,全面部署病虫防控工作,提出了今年中晚稻病虫害防控目标:确保“两迁”害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纹枯病、稻瘟病等流行性病害不大面积扩散危害,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危害损失,确保单个病虫危害损失率在3%以内,一般发生区危害损失率在5%以内。
受大范围洪涝灾害影响,当前我国中晚稻病虫害呈加重发生态势。农业部监测显示,7月中下旬以来,水稻“两迁”害虫范围广、虫量大、发生程度显著加重。其中,稻飞虱累计发生2.1亿亩次,同比增加31%,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省部分地区已达到大发生指标,虫量是去年同期的2~4倍。常发性病虫也重于常年。同时,八九月份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偏多,有利于病虫害发生。预计今年中晚稻病虫发生程度将重于2008年和2009年,发生面积6.8亿亩次,防控任务异常艰巨。
农业部要求,各水稻主产区农业部门和植保机构立即行动起来,全面落实防控属地责任,奋战60天,全力打好中晚稻病虫防控歼灭战。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防控信息,坚决杜绝因监测预警不到位而贻误最佳防控时期;开展技术指导,确保防控技术到位;强化农药市场监管,加强安全用药指导,保障防控用药安全。
农业部还特别强调了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要求各省农业部门按照农业部“百千万行动”要求,在100个重点县、1000个示范区,动员1万个专业化防治组织投入中晚稻病虫防控行动,全面提高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目前,中央财政已下拨1.5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应急防治和统防统治工作。
以上摘自《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