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表演教学的方法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ur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台行动作为一个戏剧概念,早在二千多年前已被人们所认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过,戏剧是行动的艺术。
  一、那什么是舞台行动,以及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什么是行动?在现实生活中,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总要和周围环境,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接触,受其影响和激发,这影响和激发通过人的五觉(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在人的内心发生作用,产生某种愿望和要求,对自己提出某种任务,实现这种任务时所进行的心理、形体活动就谓之行动。简单说就是:在客观环境的制约下,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而进行的心理形体活动。
  从这一简要的含意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心理和形体在行动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舞台行动是现实生活人的行动的再现。所不同的是:现实生活中人处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此时此地自然而然地进行行动的。在舞台上演员是在虚构的环境(即规定情境)中进行的。舞台行动经过选择,比生活行动更集中、更概念、更典型。可见,要必须遵循现实生活中人的行动的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掌握舞台行动。
  二、舞台行动包含的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舞台行动是现实生活中行动的再现,自然也包括心理行动、形体、语言行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指出:“舞台行动是舞台上的人物为着一定的目的,通过语言和动作来完成一个个具体活动的过程。”从中也可以明确它所包括的三个方面。
  心理行动是指人物内心的思考判断,矛盾冲突以及人物行动的内容和心理依据。心理行动相对地以思维活动为主体。
  形体行动是指人物为了达到既定目的,呈现于形体外部的活动或运动,它是心理行动的外部表现。
  俗话说:“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心理行动是根据,形体行动是手段;心理行动是“因”,形体行动便是心理行动发展的“果”。
  如果说其一是内心行动,其二是外部行动,那么,语言行动则是兼有内外功能的行动。要说“内”,心理行动总是和语言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总是借助语言来思考,这种无声的语言就是内心独白。语言是思维的形式,语言在心理活动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没有语言就没有心理活动。当演员在舞台上即使在自己没有台词的时候,也要在自己内心中,不断地回答其他角色的活动和谈话。内心独白是心理行动物质化、具体化的表现。说到“外”,语言除了能帮助思考判断,又是人类相互交换思想的工具。在舞台上人物大量是通过说出来的台词作用于对手,构成语言行动。好的舞台语言,总应该是“语意深长”,有“未尽之意”,“言外之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潜台词,亦即台词背后的意思。潜台词的挖掘关系到语言行动是否深刻,是否准确。
  三、角色的灵魂只有在动作中才能传达出来,要深入地去挖掘潜藏在生活内部的人物积极的行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在舞台上需要动作。动作 活动—这就是戏剧艺术 演员艺术的基础,只有在动作中才能传递出角色的灵魂。”美学家狄德罗曾指出:“语调比动作容易模仿,但是动作给人的印象要强烈的多,应该用行动而不是用叙述结束一出戏,否则这出戏就显得有点冰冰凉。我以为这是一条毫无例外的法则的基本点”
  这一切都表明行动对于戏剧的重要性,同时对于演员塑造角色的重要性,现在我们都明确了,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行动,表现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演员为塑造完整的舞台形象而再现人的行为(人的行动),构成舞台表演的实质。作为一名演员我们塑造人物最主要的也是要紧紧抓住人物的行动来塑造人物。那么怎样在舞台上积极的,具有逻辑性的而又生活的去行动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只要一登上舞台就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如果你不知道上台来做什么那么你就无权站在这个舞台上”。然而我们经常出现在舞台上不知道做什么,这就是说我们还不能从看似一片生活的剧作中深入的去挖掘潜藏在生活内部的深刻的矛盾冲突挖掘行动。所以我们就无法在舞台上积极地去行动,更不可能通过人物的行动准确而深刻的去塑造角色深刻的揭示角色的精神生活了。如在《雷雨》中周朴园这个角色在第二幕结束,鲁大海来到周家那场戏,鲁大海其实就是以一个很普通的工人代表的身份来见周朴园的,然而因为刚刚经历了和侍萍的相认,周朴园问到她“你自己带走的那个小孩呢?”她说就在门房外等着你呢,周朴园反问她“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侍萍回答“不要以为它还会认你做父亲”。当鲁侍萍来到周公馆,鲁大海又因为罢工的事不肯离开周家,还有其他几名代表早已在复工合同上签了字偏偏只有鲁大海没有签?此时此刻周朴园不得不把鲁侍萍、鲁大海、 罢工连在一起,他不知道他们在搞什么阴谋。另外将要面对的也同样是二十多年未见的儿子,生活在此时此刻是复杂的,激烈的,充满着矛盾的交织。所以在此时此刻周朴园就不能仅仅把它当一个工人去对待了,更不能把这段戏演成对儿子的教育,此时此刻的周朴园是复杂的,行动同样是积极的。
  鲁大海闯进周家来了,周朴园第一句话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董事长不要同我摆什么架子,你难道不知道我是谁?”周朴园说“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是这次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代表。”其实现在周朴园的心理是很复杂的,面对几十年不见的妻儿,自己的儿子竟然成了这个样子,还在矿上罢工反对自己,这时周朴园必须积极地去探听他的每一句话,在看似一片生活的情境下,深入地去挖掘潜藏在生活内部的人物积极的行动,这样隐藏在这场戏背后的人物丰富的内心生活才可能得到充分揭示,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冲突情势才能传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紧紧依靠外部的节奏来揭示人物关系、展现人物的心灵显然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必须深入到生活这股激流的底部深入的挖掘潜藏在生活背后深刻的矛盾积极地去行动才是主要的。
  四、舞台行动的重要性,舞台行动的创造。
  我国著名话剧导演焦菊隐说过:“话剧,对于作家来说,是语言的艺术;对于导演来说,却是行动的艺术”。对演员更是如此。
  要想在舞台上的行为积极有效,就要求演员要善于在特定情境中根据不同人物的目的和任务,结合台词,选择动作,挖掘丰富、准确的内心独白和潜台词,确立人物的行动线,组织有血有肉的行动过程,从而在“怎么做”中展现人物性格,达到塑造人物的目的。这对舞台形象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
其他文献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带动了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导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方面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并且对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要趋利避害,实施有效控制,合理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创境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
期刊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引来了活水,语文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以达到感情的共鸣。而信息技术是融声音、图像、动画为一体的,它可以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综合刺激,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所以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我就如何巧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提高
期刊
语文是人文类的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品德塑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重视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培养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语文教师不仅要赋予学生深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塑造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要充分利用语文语言这个强大的“情感磁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教学就是一门语言艺术。教
期刊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到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使人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可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及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国际互联网、局域网、校园网等丰富的网上资源改变了传统的备课和教学、学习模式。面对新的理念,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的中学英语应当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有效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英语人才
期刊
随着我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就课堂学习来说,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1)由于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欠缺,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  (2)和教师间的矛盾误会使之产生对抗心理,从而不专心听讲。  (3)因和家庭或同学闹矛盾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听课。  作为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才能有效改变现状。  新型的
期刊
一、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教育的空间界限。传统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阵地,能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呢?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无疑解决了这一难题。在网络教室,学生可查询、获取和演示网络服务器上的多媒体课件,可在网上进行练习,可在学习过程中,浏览服务器上的信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控制学习的进度,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个别化和交互性地学习,当发现问题时
期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如何更好的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在语文课堂上尝试着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形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渐渐失去了自己猎取知识的能力,等着老师把知识装进头脑
期刊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环境,计算机和网络成为教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中学历史课中引入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多优势,但也需要正视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一)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
期刊
教师除了要不断虚心学习,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法,力求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课堂竞赛、多媒体等,如此对提高教学效果都是有作用的。  但是,我想这还不够。能够吸引学生,促使他们积极学习的,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这个教师本身怎么样。他的思想、他的才华、他的气质、他的智慧、他的自信、
期刊
课改自2004年启动以来,至今已迎来第4个年头。无论是几年前已经启动新课改的地区、今年刚刚启动新课改的地区、还是即将启动新课改的地区,其各级教育部门的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对这次新课改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关注。亲历了此次全国高中课改酝酿、研讨、方案设计和实验全过程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教授表示,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到了必要阶段。刘坚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几十年来总体上没有太大改变,仍然以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