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教育改革中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观,进一步揭示了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在职业体能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对体育教学观念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重体育技术向重职业体能培养转变,由统一规格体育教学向差异性转变,由深入式教学向引导性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项信息向综合信息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关键词 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
面对21世纪激烈的竞争,我国高职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真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以便在未来的世界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对现行的高职体育课程进行改革。
一、由重体育知识技能传授向重体育能力培养转变
传统体育教学目标注重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尽管掌握了不少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缺乏自己独立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传统体育教学注重学生体质的增强,忽视学生个体的体育需要、体育基础与情感体验,致使学生难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创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要以人为本,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的重点由传授向发展转变,从人的发展角度,促成学生体育态度、情感、习惯的养成,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二、由统一规格的体育教学向差异性体育教学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不考虑地区差异、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统一按国家规定的体育教材进行教学,统一按国家规定的体育课评价标准来评判所有学生的体育课成绩。由于大一统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使体育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三、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基本的信息交流模式。创新体育课程和教学,要求我们把学生的个体自我信息反馈向师生间、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转变,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行互帮互学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在加强学生之间横向交流的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贯穿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体育课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过程。
四、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的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是体育创新课程教材实施的影响和阻力。体育创新课程教材,鼓励教师的创造性,体现个性化。由于人们运用体育教学手段和条件的能力不同,同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不同的人使用,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而要实现体育教师由模式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师不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要求学生有创造精神,首先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创造性的、合理的、科学的运用和组合体育教学条件,使其在教学的组织上、对教材的理解上、教学过程上、教学风格上,都应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把这些见解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上升到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使其产生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
五、重在教学观念的更新和体育课程的改革
当前高职体育教学存在着被动性和强制性,主要是教材内容缺乏科学性,健身性,实效性,但教学内容并非是死的东西,它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变化性。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呢?首先,体育教材体系改革应以终身体育(即:终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为指导思想,以育人为最高目标,造就一大批适应21世纪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其次,教材体系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及时地收集体育科研领域中的先进原理,经验和方法,使之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特色的教学体系。三是教材体系改革应该对原来《大纲》中规定的锻炼价值较大项目予以精选和保留。要选择那些具有运动效果好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材,从而给教师一个较大的选择空间,体现了较大的灵活性。这样,针对性开展的项目则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意识品质及集体主义精神,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结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学观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这次创新体育教学改革中,把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以素质求发展,教学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 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5]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
面对21世纪激烈的竞争,我国高职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真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以便在未来的世界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对现行的高职体育课程进行改革。
一、由重体育知识技能传授向重体育能力培养转变
传统体育教学目标注重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尽管掌握了不少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缺乏自己独立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传统体育教学注重学生体质的增强,忽视学生个体的体育需要、体育基础与情感体验,致使学生难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创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要以人为本,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的重点由传授向发展转变,从人的发展角度,促成学生体育态度、情感、习惯的养成,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二、由统一规格的体育教学向差异性体育教学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不考虑地区差异、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统一按国家规定的体育教材进行教学,统一按国家规定的体育课评价标准来评判所有学生的体育课成绩。由于大一统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使体育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三、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基本的信息交流模式。创新体育课程和教学,要求我们把学生的个体自我信息反馈向师生间、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转变,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行互帮互学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在加强学生之间横向交流的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贯穿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体育课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过程。
四、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的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是体育创新课程教材实施的影响和阻力。体育创新课程教材,鼓励教师的创造性,体现个性化。由于人们运用体育教学手段和条件的能力不同,同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不同的人使用,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而要实现体育教师由模式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师不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要求学生有创造精神,首先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创造性的、合理的、科学的运用和组合体育教学条件,使其在教学的组织上、对教材的理解上、教学过程上、教学风格上,都应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把这些见解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上升到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使其产生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
五、重在教学观念的更新和体育课程的改革
当前高职体育教学存在着被动性和强制性,主要是教材内容缺乏科学性,健身性,实效性,但教学内容并非是死的东西,它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变化性。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体制的改革,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如何安排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呢?首先,体育教材体系改革应以终身体育(即:终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为指导思想,以育人为最高目标,造就一大批适应21世纪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其次,教材体系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及时地收集体育科研领域中的先进原理,经验和方法,使之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特色的教学体系。三是教材体系改革应该对原来《大纲》中规定的锻炼价值较大项目予以精选和保留。要选择那些具有运动效果好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材,从而给教师一个较大的选择空间,体现了较大的灵活性。这样,针对性开展的项目则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意识品质及集体主义精神,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结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学观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这次创新体育教学改革中,把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以素质求发展,教学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 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5]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