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对互联网“说不”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65120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环境
  它是全球最早接触互联网的地方之一。因为创新人才的流失和互联网产品开发的滞后性,让这个原本有着天然优质基因的地方沦为了创业“荒漠”。
  代际印象
  国际化的资源和机会,让香港有了领先的起跑点。但香港似乎更青睐金融,创业团队的激情因为各种水土不服而熄灭。
  作为一个以前在香港创业,现在在北京打拼的香港人,通过这些年的经历,我还是有话想说。
  记得3年前我希望在北京创业,当我在一个天使投资人面前演示项目即时,他问我,“你为什么觉得你了解中国用户的习惯?”我说“我在这生活1年了,我比较了解这里的消费习惯。”他说:“我在这生活几十年了,我还不了解呢,你这样能说了解?”现在想想,我当时对国内的了解少之又少,更何况没有在这生活过的香港人?
  先看市场
  香港有800万人,对一家互联网公司来说,800万人足够生存,但基本没有可能做成一家伟大的公司。而且这里的用户很奇怪:说不是深度互联网用户的话,人均上网时间和移动设备比例估计全球第一。
  但是互联网发展十几年来,大家来来去去就上几个网站,新闻看雅虎,搜索用雅虎、谷歌,财经看阿斯达克,视频看YouTube,社交用Facebook,邮件用Gmail……
  最近10年来香港创业公司没有一个拿下香港市场。最麻烦的是,香港人太特别了,花几年好不容易做到香港第一了,却发现同样模式根本不能复制到其他地区,就只能在香港跟自己玩。
  拿不下香港市场没有关系,香港人不是很国际化吗?拿下欧美一样可以啊!没错,的确有这么一家Deal Extreme的面向国外的电子商务网站,连薛蛮子都说它是国际电子商务做得最好的其中一家,不过也只有这么一家。它是2000年前后利用国内廉价商品和国外电子商务空白做起来的,这种机遇可遇不可求。
  香港人其实很不了解老外想法,只是习惯吃汉堡,不代表能做出满足老外的产品。别人一天如何生活、吃什么、说什么、看什么电视都不知道,如何能做出成功的产品?外国人每天开车、香港人每天坐地铁,国外讲生活工作平衡、香港人每天加班,这样的差异真不太可能做出好的产品。
  那背靠祖国成了吧,中国互联网市场如此之大,出了百度、阿里、腾讯和很多的中小互联网公司,总有香港人的位置吧?
  只能说,香港人对国内同学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对老外的了解。香港人都喜欢看美剧,但大陆电视剧在香港只能排在美劇、台剧、韩剧和日剧之后。你和他说韩寒?他说谁?你和他说非诚勿扰?他说这是什么?QQ?我用的肯定是Facebook。如果你问他最了解什么互联网公司?他告诉你是腾讯和阿里巴巴。为什么?因为买了很多股票!
  这样一来,香港人对国内不了解,更不用说能为这个市场开发产品了。
  再说资金
  香港有钱的大佬非常多,李嘉诚肯定是最好的代表。而且他也成立了自己的风险创投基金,最为大家了解的是投资Facebook一案。但李嘉诚的基金也是VC,还是以回报作为考虑的。
  以香港15年来只有2家的退出例子来说,不可能因为老板是香港首富就把钱投给香港公司。而国外的一线VC,基本没有见过在香港设有办公室,来香港多数是为了会议、演讲和生活。至于天使投资,不是没有,只是非常少,而且不容易找到,没有像北京或硅谷那种天使组织或聚会。
  没有投资,政府支持也行,台湾地区、新加波和国内不少公司也是靠政府扶持起来的。香港不是没有创业孵化计划,一个科学园、一个数码港,两个都有共同点,环境优美但交通不便。
  对于生活成本很高的香港来说,虽然入驻创业园不需要租金,但是创业者必须在5分钟的接驳交通上支付高达10元/天的费用,而且创业计划普通都没有启动基金支持。
  因为没有天使投资的关系,以香港的生活成本来算,一个3人的团队如果希望能一年不接外包投入研发产品,基本需要30万元启动基金(还要假设没有家庭负担)。这对于当时我们这样一个做电子书创业的年轻团队来说,不是简单的事,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大部分香港创业公司选择以外包公司起步。
  聚焦团队
  我从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记得当年互联网兴起,这个学科一度收生标准比医生、律师等学系还高,不是状元不能进。
  但好景不长,当大家发现主修工商管理的同学很容易得到各大银行企业管理培训生等高薪职位后,大家都转去工商管理了。最近的工程学院收生标准,好像是全大学要求最低的。
  无论上北京还是硅谷,工程师都是互联网创新产品的关键,没有好的工程师,你有再好的想法也没有用。香港一年拿得出手的软件工程师寥寥可数,建筑的土木工程师就很多,而且好多人都去美国了。我几个比较厉害的同学,现在都在硅谷,一个在苹果、一个在Facebook、一个在谷歌、一个在创业。
  除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互联网产品的了解。要知道,美国PayPal培养了这一代很多的参与者,网易、搜狐也出了不少创业家,但由于香港一直没有什么成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这方面的人才自然不多了,基本上对产品了解的细节与深度和中美等地相比,有不少的差距。
  最后看看产品
  很多人说,现在的互联网老大没有多少是一开始就想到产品能改变世界的。但是,无论在硅谷还是在北京,你做好了产品,如果做得不错的话,会得到不少的报道以及很多用户的反馈。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找到不少前辈为你提供经验和意见,如果谷歌和Facebook当年没有老大的支持,根本不会是这样的故事。
  所以中美两地的创业者,都勇于做梦,做产品不往简单做,要么在技术上完全突破,要么在用户体验上非常创新。香港创业者因为种种限制,基本不敢想技术突破。几个创始人你看我,我看你,大家技术都不怎么样。而且技术研发需要资金的,没有几百万元就不用想了。
  用户体验创新?几个创始人想想,自己从来没有做出好的产品,想创新不知从哪创起。商业模式创新?大部分人真的想不出来。
  好吧,还是想创业,就踏实地干! 所以他们做出来的都是帮助企业营销、管理、OA等产品,为什么?因为能赚钱。我们曾经做的一家外包公司正是做了一个为香港出版企业做的电子书平台,没办法,生活逼人。
其他文献
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为王的经济转型周期。在之前的数万年时间里,社会发展是线性的。但启蒙运动之后,人类文明的发展突飞猛进。站在历史大周期的角度看,今天很可能就是一个拐点,很多人的命运会因创新而改变,另外一些人的命运也会因为墨守成规而发生另一种改变。从个体的角度看,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自己在时代中所处的位置,比如创业的时机与领域,创新的动机与角度。无论你是想要了解宏观趋势下的潮流,还是个体创新的发展机遇
期刊
沒有一成不变的经营策略,即使是德国最大的廉价超市阿尔迪,也在学着如何包装自己,吸引不同阶层的顾客,开拓广阔的中高端市场。    两个月前,德国最大的连锁超市Aldi高调进入中国,摇身变成“奥乐齐”。当年,它联合Lidl以极致的低价策略,将沃尔玛“赶”出德国的往事还历历在目。  就像容纳Sainsbury's、emart等境外超市一样,天猫国际再一次向大洋彼岸的企业敞开怀抱。这是Aldi以线上平台的
期刊
押注运营商渠道,无视线下和互联网,技术和产品创新缓慢,内部管理缺乏快速反应机制……在错失关键机遇之后,联想还能否与世界共舞?    “胡说八道!”  2016年2月3日,在联想Q3财报电话会议上,针对此前媒体报道的“联想过去10年研发投入不及华为过去1年”的说法,联想集团掌门人杨元庆激动地说出了这4个字。  一直以来,联想确实以KPI和短期业绩为导向,不像华为那样,坚持既定长期战略并持续投入产品研
期刊
这些年,我走访过的制造企业已经有1 135家。  尤其是这几年制造企业日子不好过,大家纷纷动起了“转型升级”的脑筋。成功的有一些,但更多的是把自己玩死。按照马云的说法,成功经验各有不同,失败教训总是相似。    那么,今天的制造型企业都是怎么在转型升级中把自己玩死的呢?  巨婴病  在我走访过的1 000多家制造企业里,70%的企业都感觉自己已经四面楚歌。渠道、店铺全军覆没,人力、材料成本日日攀升
期刊
创业环境  从原料、生产、销售到发货,甚至还有完备的周边物料,一条成熟的假鞋产业链已经在莆田运作了很久。  代际印象  假鞋和医院是莆田的两大“支柱产业”,莆田的鞋企在政府和电商的引导下正在转型。  莆田与其他创业气息浓厚的城市迥然不同,这里没有融资,没有孵化器,也没有科技园。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莆田学院,因为学生成为假鞋链条的推手之一,被戏称为阿冒学院。  阿冒是当地人对假鞋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者
期刊
原本只是在电玩城里当“配角”的娃娃机,突然集体“外逃”了。  它们充斥在电影院边上、童装或餐厅区域的过道上、精品超市门口等角落,罗列成一整排,成为标配。它们少则三五台,多则几十台。  李先生在重庆经营着娃娃机生意。从去年春天以来,他一直想方设法认识重庆各大商场的负责人,尽可能找门路,把自己的娃娃机投放到商场。  今年开始,李先生突然发现身边的竞争者变多了。“去年开始做的时候,进商场还很好谈。今年只
期刊
創业环境  厦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相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生活成本不高,但对关联领域的创业信息反应慢半拍。  代际印象  曾经厦门岛上制造工厂林立,人员十分密集。自2008年开始,厦门市政府集中规划,疏解产业业态,大力扶持文化、动漫及高新技术产业。现在,厦门岛已经成为本地创业的资源高地。  曾经为厦门市政府拍摄和制作宣传片的张玮说,早期入驻软件园的企业享受购地优惠价,价格只有2 000元/平方米
期刊
有人说,今天的北上广深已经疯了,似乎网龄超过5年,年龄低于30岁,认字三千左右,英语四六级上下,知道KK,出入过媒体互联网和广告公司的人都创业了,弄潮了,跟天使投资人喝咖啡了。  显然,这里面有调侃的成分。在北京、杭州这样的城市,六度空间的理论变成了三度空间,你和一个登上财富杂志封面的人物之间或许往往只隔着三个人,几乎可以看见巨额的热钱在流动,见者有份,钱多速来。  当时代的聚光灯都打到了这些创业
期刊
创业环境  无锡民间资本丰富,以轻工业、纺织业为代表的企业正面临转型,以互联网为延伸的中小型创业正在崛起。  代际印象  曾经的中低端制造业正在苦苦转型中挣扎,而今互联网相关企业正在无锡兴起,高端科技文化产业正在孵化。  以制造业著称的江南城市无锡,似乎隔绝了经济的潮起潮落。  其实很多人对无锡仍然抱有老旧的观念,事实上无锡除了制造业、轻工业发达,还有很多中青年正在创业的项目。中小型企业在这里生根
期刊
创业环境  市场小、用户少、传统“小确幸”理念浓厚,台湾地区成为了创业领域的一处偏隅。  代际印象  硬件制造业依旧是台湾经济中坚力量,但连接外界的互联网平台型创企正在崛起。  在创投圈,比起硅谷,台湾显得神秘许多。印象里的台湾,来自书本,它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来自直觉,101大楼、诚品书店;来自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的沈佳宜。这里硬件制造业发达,宏碁、华硕、HTC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