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有了新课标的理念却未必能演绎出一堂精彩的课。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竭力追求学生的“自主学习”。结果自主学习却成了自由学习,课堂犹如一盘散沙。此类哗众取宠的浅薄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热闹却低效。造成语文课堂教风花哨的形式主义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所引出的导控策略的无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当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课堂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更加强调教师在课堂中“导”的地位。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 语文教师 把控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开放、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有了新课程理念并不一定都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有些教师过分追求学生的“自主学习”,结果自主学习却成了自由学习,课堂犹如一盘散沙。造成语文课堂教风花哨的形式主义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所引出的把控策略的无力。课堂教学起伏跌宕,变化不定,这更需要教师讲求课堂把控艺术,善于调节气氛,掌握节奏,控制局面。
一、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控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把人教“活”是教学的根本。这“活”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程的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善于在教学文本中挖掘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发现课程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以“请联系学过的课文、读过的报纸、看过的影视,想一想,如果有关人物就在送行的队伍里,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加以引导,激活了学生丰富的阅读积累:原有课文的画面、课外阅读的画面、电影电视的画面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温暖》中的清洁工人,《一个降落伞包》里的小杨眉,营口地震灾区的老奶奶……学生借人物之口真切理解和表达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情感内涵。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积累作了有机整合,学生的主体学习得到充分尊重,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在新课程课堂中,教师已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角色转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课堂教学则应是平等的对话过程。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快乐的学习氛围成为课堂教学的必需。
二、语文教师对学生学习情感的把控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我们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性和反复性上,把师生互相激励、不断向真理深处探究,求同存异,和谐统一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现在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想到A,老师由A想到B,学生由老师的B又联想到C;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相反的意见,学生就老师的意见又展开批驳和反诘……学生智慧的迸发,教师灵动的导控,使课堂在师生互激的动态生成中生机盎然。应该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和跳跃性、批判性较之以往有很大提高。学生的思维活了,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认识就更加广阔,更加深远,从而为他们创造能力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我们要做到活而不乱,导而不死。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它对于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阅读教学,不能以学生竞猜作者的原意为最终目标,更不能让学生机械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产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在获得作品意义的同时进行积极的内省和体验。在教学郑振铎的《燕子》时,最后一段描写的是燕子停在电线上,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很多学生都概括出了“燕子的静态美”。学生能从前一段的“动态美”,迁移到这段的“静态美”,应该说也是不错的答案了。正当我想肯定时,一个孩子举手说:“我感受到了音乐美!因为课文说停在电线上的燕子像曲谱,曲谱是用来演奏音乐的。”让语文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艺术活动。
三、通过课堂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行为的即时评价是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活动,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等方面评价固然需要我们研究设计,但动态的课堂、灵动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具有灵动的评价能力。
读是语文之“本”。新课程更是重视语文课堂上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重视读,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对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艺术的富有变化的即时引导与评价了。在《威尼斯的小艇》的朗读导控中,我改变了以往“你读得真棒”、“声音真响亮”、“真有感情”等简单评语,进行了读出“船夫驾驶技术”的比赛。在学习第四自然段(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时,先让学生理解这段的段落结构,知道全段是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四句话)。
师:现在我们把这四句话当作分别描写四位船夫的,你们愿意做其中的一个吗?
生:愿意!
师:好,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船夫的驾驶技术更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行不行?
生:行!
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了练习。一会儿后,小手纷纷举起。
就这样,学生朗读兴趣高涨,根据课文的语文材料,有的说“我驾船更灵活。”他读“在拥挤的时候,能够挤进挤出”时强调了“拥挤”与“挤进挤出”。有的说“我还有驾船绝技”,他读“在急驶的时候,能够拐弯。”时满脸自豪。……
学生在我既时评价的引导下,学会了自我评价,并能通过朗读自信地表达出来。这一评一读一比,评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读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比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
四、语文教师引导课堂思维向深度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必须以多样的、创造性的方法组织生动活泼的集体性思维过程,敏锐地察觉和果断地把握课堂思维的流向和流程的纵向有序,有碰撞、有起伏、有高潮、有和缓,使得课堂思维张弛有度。
在适当的时机,得提出适当的问题,以组织和促进集体性思维的发展。当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表达见解的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活动,间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辩论。要做到课堂思维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也得张弛有变。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和片面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的燃烧、扩展,似波浪,一波一波的和前推进,井然有序,在张弛起伏中一步步接近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 语文教师 把控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开放、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有了新课程理念并不一定都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有些教师过分追求学生的“自主学习”,结果自主学习却成了自由学习,课堂犹如一盘散沙。造成语文课堂教风花哨的形式主义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所引出的把控策略的无力。课堂教学起伏跌宕,变化不定,这更需要教师讲求课堂把控艺术,善于调节气氛,掌握节奏,控制局面。
一、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控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把人教“活”是教学的根本。这“活”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程的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善于在教学文本中挖掘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发现课程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以“请联系学过的课文、读过的报纸、看过的影视,想一想,如果有关人物就在送行的队伍里,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加以引导,激活了学生丰富的阅读积累:原有课文的画面、课外阅读的画面、电影电视的画面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温暖》中的清洁工人,《一个降落伞包》里的小杨眉,营口地震灾区的老奶奶……学生借人物之口真切理解和表达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情感内涵。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积累作了有机整合,学生的主体学习得到充分尊重,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在新课程课堂中,教师已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角色转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课堂教学则应是平等的对话过程。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快乐的学习氛围成为课堂教学的必需。
二、语文教师对学生学习情感的把控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我们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性和反复性上,把师生互相激励、不断向真理深处探究,求同存异,和谐统一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现在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想到A,老师由A想到B,学生由老师的B又联想到C;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相反的意见,学生就老师的意见又展开批驳和反诘……学生智慧的迸发,教师灵动的导控,使课堂在师生互激的动态生成中生机盎然。应该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和跳跃性、批判性较之以往有很大提高。学生的思维活了,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认识就更加广阔,更加深远,从而为他们创造能力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我们要做到活而不乱,导而不死。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它对于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阅读教学,不能以学生竞猜作者的原意为最终目标,更不能让学生机械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产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在获得作品意义的同时进行积极的内省和体验。在教学郑振铎的《燕子》时,最后一段描写的是燕子停在电线上,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很多学生都概括出了“燕子的静态美”。学生能从前一段的“动态美”,迁移到这段的“静态美”,应该说也是不错的答案了。正当我想肯定时,一个孩子举手说:“我感受到了音乐美!因为课文说停在电线上的燕子像曲谱,曲谱是用来演奏音乐的。”让语文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艺术活动。
三、通过课堂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行为的即时评价是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活动,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等方面评价固然需要我们研究设计,但动态的课堂、灵动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具有灵动的评价能力。
读是语文之“本”。新课程更是重视语文课堂上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重视读,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对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艺术的富有变化的即时引导与评价了。在《威尼斯的小艇》的朗读导控中,我改变了以往“你读得真棒”、“声音真响亮”、“真有感情”等简单评语,进行了读出“船夫驾驶技术”的比赛。在学习第四自然段(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时,先让学生理解这段的段落结构,知道全段是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四句话)。
师:现在我们把这四句话当作分别描写四位船夫的,你们愿意做其中的一个吗?
生:愿意!
师:好,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船夫的驾驶技术更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行不行?
生:行!
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了练习。一会儿后,小手纷纷举起。
就这样,学生朗读兴趣高涨,根据课文的语文材料,有的说“我驾船更灵活。”他读“在拥挤的时候,能够挤进挤出”时强调了“拥挤”与“挤进挤出”。有的说“我还有驾船绝技”,他读“在急驶的时候,能够拐弯。”时满脸自豪。……
学生在我既时评价的引导下,学会了自我评价,并能通过朗读自信地表达出来。这一评一读一比,评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读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比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
四、语文教师引导课堂思维向深度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必须以多样的、创造性的方法组织生动活泼的集体性思维过程,敏锐地察觉和果断地把握课堂思维的流向和流程的纵向有序,有碰撞、有起伏、有高潮、有和缓,使得课堂思维张弛有度。
在适当的时机,得提出适当的问题,以组织和促进集体性思维的发展。当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表达见解的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活动,间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辩论。要做到课堂思维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也得张弛有变。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和片面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的燃烧、扩展,似波浪,一波一波的和前推进,井然有序,在张弛起伏中一步步接近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