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学生质疑的思维火花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界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提出要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虽然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一改以往的“满堂灌”、“一言堂”式教学,但课堂教学中较多呈现的教学模式依然是教师问,学生答。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很少主动提出问题来。
  如何让学生在质疑、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的勇气、学会提问、自觉善问,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呢?
  一、创设有效氛围,帮学生鼓起问的勇气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问题意识的心理基础——提问的勇气。课堂上,学生往往羞于质疑,耻于生疑,造成不敢问、不爱问的心理障碍。为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教学中,教师要把“爱”请进课堂,伴着“耐心、细心、童心”,赏识每一个学生,及时肯定敢于提问的学生。鼓励学生提问,哪怕是说错了,也要给予真诚的谅解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有好的感觉,让“情感教学”之花在课堂中绽放。这样,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增加了提问的勇气。只要经常这样做,学生怕问的心理障碍就会逐步消除。
  二、设计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掌握问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我在新授阶段安排了使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活动,让三位学生分别到三个口袋摸完球后,教师针对摸球的三种不同结果提问:“他们三次分别摸到什么球?”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正浓,抢着回答,教师趁势提出:“看到这样的结果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学生小组讨论后说:为什么有人每次都能摸出红球?为什么有人一个红球也摸不到?为什么有人既摸出了红球,又摸出了黄球?我很想知道,这三个口袋里到底各装了什么颜色的球?学生主动地根据出现的各种摸球现象进行推想,直到我揭开谜底,验证学生的推想。就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摸球活动,随之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又主动展开推理,化解疑问。学生的学习思考性变深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高了。在新课结束后,又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从而来激励学生再次深入思考,提出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
  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是促进学生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作为教师,应该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宗旨,坚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三、引导质疑探索,促学生养成自觉善问的习惯
  南宋理学家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乐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说明正积极参与新知学习,这样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
  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进程中,思维始终处于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师提问,准许学生有疑就问,就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也允许学生插话、提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创新个性的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例如,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安排学生进行分铅笔活动。让学生把10枝铅笔先按每人2枝去分,再按每人3枝、4枝……去分。从开始的“没有剩余”,“到有剩余”,学生经历了一次发现问题的过程,有的学生提问:怎么刚才正好分完,现在不能全部分完?多出来的部分怎么办?这时,我引导学生把分铅笔的情况按“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分成两种情况,填在表格里,再配合阅读课本,使学生感受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会出现“没有剩余”和“有剩余”两种情况。学生在操作中产生疑问,进而在对比中找到答案并完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切实体会到“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不断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同时也只有真正的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创新。
其他文献
“大手大脚”,这个成语有时候并不是贬义,关键看用在什么地方。比如说叶诗文,和同龄孩子相比,她的手和脚都要大很多,时至今日,她依然独领风骚,有一双42码的大脚。
要评判一个会计专业人员合不合格,其中一个重要的判断条件就是会计人员的个人批判性思维以及个人是否有能力可以解决问题。要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运用批判性以及培养他
从国内大学毕业后,梦语来到美国新泽西的Rutgers州立大学,继续她的计算机研究生课业。美国大学生暑假一般做两件事,或者继续选课拿学分,争取早日毕业,或者外出打工挣钱,筹集下学期的学习生活费用。打工也分两种,一种是在正规公司里找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实习,巩固专业知识,锻炼实干才能,另一种就是纯粹的体力劳动,如餐馆或加油站。没有父母经济援助的中国学生,都毫不例外地加入到找工作队伍之中,梦语就是其中一员。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用使用过“惩罚”这种教育方式,但惩罚完之后,是否每个人都反思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真正起到了教育学生的作用,还是宣泄自己当时的不良情绪?是否关注过受惩罚的学生的内心情况,是“口服”还说“心服”?教师自己在教育学生上有没有责任?  我们都知道,惩罚学生的目的是让受惩罚的学生引以为戒,留下深刻的记忆,以控制、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对有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惩罚又有强制作用;惩罚的手段对
富士通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富士通微电子的USB3.0-SATA桥接芯片已通过美国USB Implementers Forum(USB—IF,USB接口的标准化团体)的产品认汪,并获得认证证书。
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
随着农场游戏风靡互联网,“偷菜”一词瞬间蹿红网络,席卷网民生活。于是,“今天,你偷了吗?”成为大家见面的招呼语。很快,若干学生甚至都市白领成为“偷菜”队伍中的主力军,每天在“偷”与“防偷”中乐此不疲。    偷菜也要钱来撑    那天课间,猴子正在和一个同学谈论昨天晚上的球赛,他爱慕已久的MM悠然地飘过来:“现在谁还看球赛啊,都去农场偷菜了!”“什么,农场,偷菜?在哪偷?怎么偷?”猴子莫名惊诧。“
用TG-DTG-DTA联用技术研究了金属簇合物[(n-Bu)4N]3[WS4Ag3X3Br](X=Cl,Br,I)在动态氮气气氛中的热行为和热性质,通过对热分解过程中各步反应中间体的元素分析跟踪,判断了相应的分
"愤青"英语简称GTK,即"愤怒青年",这个称呼早在1970年就已出现,现在也是网络语言中的专有词汇。当下网络空间上对于"愤青"有三种解读。第一种是原始的"惯青",他们有激情,有想法,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