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日留痕

来源 :智族GQ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z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在重读一本书,名字叫《长日留痕》。二战结束后,英国的贵族系统彻底破灭,许多美国新贵购买了英国绅士们的庄园。在英国延续多年的“管家”这个职业,走到了生死关头。这个行业,正如电视剧《唐顿庄园》里讲的那样,信奉荣誉、职业、忠诚、尊严,像铆钉一样黏合着英国传统生活系统。但现在,他们不得不面临新的主人和新的规则,老规矩行不通了。这本书讲的,就是那些视传统如生命的人,在一个长日将尽的年月里的挣扎和思考。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大约一年前,我刚刚加入《智族GQ》,已经感受到了整个纸媒行业的衰落,那时候,我像书里的主人公那样,觉得自己是一种正在快速减退的体面的坚守者。现在,我的感受却不一样。
  9月30日,我搬离了《智族GQ》在北京的办公室,正式离开了纸媒这个行业。是的,我“转型”了,而且很彻底,完全告别媒体,开始互联网创业。我和十几个同事租下了一间不大的办公室,每天思考着模式、用户、投资。
  办公室窗外有几条通往东三省的铁道。每天会有很多火车开过,有高铁飞驰而过,也有老式绿皮火车,慢吞吞地蜿蜒很久。一年前,我在几个城市组织过传统媒体人的技能培训,每次十几个听众,三五个讲者,谈论调查技巧、写作技巧、新闻伦理。当时我说,传统媒体这个行业,就像一列开往长日尽头的火车,我们都是乘客,有人先下了车,有人会下得慢一些。“在座的各位,也许有人会和这列火车一起开到最后。”
  我并没有守着等待长日的尽头,提前下车了。有些想法,也许可以写出来,主要是想写给还在《智族GQ》工作的老同事们,或者其他还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的人。同时,那些好奇“媒体人逃离”的外人,也可以听听。
  说实话,我现在反倒不觉得,留在传统媒体的人是在“坚守”。这个词的意味太鲜明了——好像是在说悲壮地、鼓着勇气地、勉力地与终将到来的失败作战。回想我的媒体工作经历,自始至终,我其实没有过这种感觉。
  即使我离开了媒体,我也觉得我在媒体的工作是快乐的。那种快乐也许不时受到冲击,但不管怎么说,当一篇报道被人夸赞时,当一个封面被很多人传播时,甚至,哪怕是我以采访者的身份,坐在一个人面前,唐突而直率地打探他隐秘的内心想法时,我都觉得快乐。
  有一次,《智族GQ》几位负责视觉的同事花了很大的力气,从淘宝买了轻体砖,搬上25楼,用锤子、凿子敲打了半天,雕出几个字来,为的就是拍一张图片。“坚守”的人做不出这种事,做这种事,只可能是因为他们能从中得到快乐。
  其中一位参与这件事的同事,曾经因为记者交稿太晚而起过冲突。我清清楚楚地记得他说:我们很看重自己的工作,不希望它变成一种匆忙的应付。
  现在想起来,这句话多么像《长日留痕》里的英国管家们。时代奔跑得这么快,网络编辑们用5分钟的工作收获影响力和金钱回报,但有人乐于动锤子和凿子,干慢活儿。这是坚守吗?不是的,我觉得,这是主动地、投入地喜欢一件事。
  这是热爱啊!我羡慕他们对这件事的态度。因为我曾经也是这样的,和大多数毕业后进入这个行业的人一样,我怀着热爱来工作。但逐渐地我发现,媒体工作带来的乐趣和回馈,不能让我保持这样的热爱了。
  所以我选择了离开。但是挺有意思,就像每次坐火车到站后,都会难免看一眼继续出发的火车一样,我回想起这个行业来,或者说,回想起曾经的热爱来,觉得有点儿忧伤。能对某件事怀着热爱,真是很幸福的。
  就像《长日留痕》里所说的那样,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这个行业里继续追求“杰出”。
  再说下去就有点儿矫情了。写这个题目,是因为王锋对我说,“你给GQ编辑部写封告别信吧,来点儿史诗级别的思考。”
  所以这几天,我一直在想的是困境、迷惑,想的是那些让我不再热爱的事情。坦诚地讲,除了刚才我提到的那些前同事,那些带着快乐继续从事媒体业的人之外,还有另外一些人。
  也就是我经常跟人谈到的,“无处可逃”的人。(我甚至怀疑,媒体从业者中一大半是这样的人)他们并不是坚守者,而是困守者。
  也无须回避这个问题:很多人想走,但不知道做什么。
  在这种情形下哀叹媒体衰亡,恐怕并不是一件好事。无处可逃,又不肯绝地反击,想想就会让人很沮丧。
  什么是绝地反击?媒体这个行业有很多固有的优势。作为媒体人,我们可以获得的影响力和重视,远大于我们所提供的价值。一个造锁的工人必定默默无闻,但一个写字的人,名字却可能被很多人看到。每个人只需要懒洋洋地工作,也可以获得不错的报酬。这一切让人懒惰。
  过去11年里,我从来没有过“上班打卡”这样的经历,睡懒觉,玩游戏,偶尔忙碌着赶稿子,然后又回归懒散。我想,如果真的是困守在某个行业里,在哀叹之前,是不是可以改一改这些东西。
  关于“逃离媒体”这件事,我也想分享下我短暂的体会。这些天,我见到好多位辞职的媒体人,他们曾经都是行业里的翘楚,如今,在新公司里、在互联网行业里,其中大多数都说,自己不那么适应。
  “辞职创业”或者“辞职加入互联网大潮”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漂亮。我们硬着头皮,走进了一个陌生的领域,抛掉自己积累的所有优势,从头开始做一件新的事情。做出这个选择也不容易——并不比留在媒体中,继续从事一份体面的职业更容易。
  回想起自己刚刚离开的行业,就像我在窗前看着刚刚开过去的火车一样,假如你还是坐在车上的人,我能祝福的就是,这份工作能让你得到快乐,而不是“坚守”。
  借用《长日留痕》中的一句话说:你应该认识到你与大多数人一样地过得很好,或许还要好得多,那就应该心满意足了。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档案归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本文以开滦档案馆为例,探讨现代档案管理如何加强电子档案归档管理的问题,即应选择科学的电子档案归档方式与途径,建立切实有效的电子档案归档管理体系,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办公自动化系统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随着开滦集团公司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投入应用,电子文档的管理与归档已成为档案工作的重点。2005年起,开滦集团档案馆及
时至今日,那一炉沸腾的钢水  只在梦里;化铁,熔矿,加温  感觉稍有不慎  既有决口的可能。  有人却依然向钢水靠近  只是迫于寒冷?他们似在不断攫取  轰轰烈烈的钢铁意识。  危险的冶炼就这样日复一日  沸腾,也会是一种煎熬  只是我干涸的肉身  用来不断抗争;虽然口渴  也要演变成钢铁  口渴的部分。  那些年  我曾飞蛾扑火般纵身一跃  手持钢钎,没入滚滚的烟云  为了打通钢水出炉的隧洞  
十几岁的你,正处在花季雨季,迷茫时,请和父母对对话,他们都是过来人。  女儿:宁馨(初二学生) 妈妈:陈逖(初中教师)  女儿的话  妈妈,我从小就被你教育着要为别人着想:别人睡觉时,手脚要放轻,免得打扰到别人;跟比自己小的孩子玩时,要让着他们;跟大家相处,不可做出让人讨厌的行为……因此,我从上学之后,就被师长夸“懂事”,大家也总是推选我做班干部。  可是从上初中以后,我就觉得做什么事都别扭,也不
摘 要:鲁迅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旗帜标杆。他处于中国社会的变革之际,以空间广阔深邃的目光注视着中国及国民,从内心深处发出炽热而痛疾的呐喊。鲁迅的文学作品是一声孤单而激昂的号角,虽然对其的质疑声从未停止,但我们不能忽略的事实是:他的作品唤醒我们的良知和怜悯,这种力量不会随时代的改变而消失。  关键词:鲁迅;理性批评;审问者;鲁迅精神  作者简介:李晓琴(1992.5-),汉族
女孩沈楠成绩平平,进入小学毕业班后,生活似乎变了样,和好朋友渐行渐远,大家都有了不愿说的秘密,“一辈子要在一起”的承诺慢慢随风而散,和妈妈的相处也不再那么轻松,“择校”的压力让一家人都喘不过气来。  读完这本书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感觉沈楠像是说出了我的心声。那段奋战小升初的生活,是那么煎熬,那么痛苦……  当时的我,每天都沉浸在无际的题海中,升学的高压重重地压在我的身上,讓我有些疲倦。为了更好地学
我爱恋世间的尘土  小小的麦芽  一支烟  和生我的村庄  我爱恋诗意的名字  颧骨高高 嘴唇薄薄的女人  一条茫远的道路  终生也不结束的流浪  我爱恋大苦大悲大痛大乐  我爱恋高天厚土山广水阔  我爱在太阳下踏浪  我爱在小日子的情怀里惆怅  这人间的第一场雪  覆盖无数的错误忧伤  我只好将我的灵魂千淘万洗  怕把一朵脱俗的花弄脏  云卷云舒 日落日出  狂欢的黎明 静谧的黄昏  我爱戀活着
主题感知·素养解读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人说:“人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段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旅行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暂时摆脱原有的生活,用发现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用一颗悲悯的心,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旅行不仅仅是到处走走停停,更是心灵深处的一次改变。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但是不去炫耀,自然默默地不说
摘 要:《儒林外史》中的凤鸣岐是作品探索士人生活道路、寻找“理想人物”的转折点。凤四老爹以“金刚不坏”的躯体为“道理”,伸张正义、反抗官府权威,与手无缚鸡之力的士人形成鲜明对照,具有强烈的象征和讽刺意味。这个以“只是我一时高兴”为行事原则的仗义之士,为如萧浩父子一类力求做“报国忠臣”、“名留青史”的武士提供了一条出路,也为“市井四奇人”的出现做了铺垫。在凤鸣岐身上,作者进行了不依附封建政权以维护社
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善于变换角度,会见到不同的景象。文章的“变脸”在于根据题意在视角上做到寻找与选择。首先是要寻找感觉和记忆,选取那些能激起写作冲动的材料。其次是选择角度,如果你对每个视角以及具体内容都掌握了,那么就可以从中选一个最适合的,反之选择的范围就极有限。  写母爱这类的文章已有许多人写过了。但下文作者却寻找与选择了母亲头发的视角来作描写与渲染,写出了新
48岁的伊恩·厄舍是澳大利亚堪培拉一名著名银行家,他拥有私人飞机、游艇和豪华别墅,享受着奢靡的生活。他曾经的老师皆以他为荣,并一直拿他来作为榜样教育学生。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8年,伊恩卖掉了一切,辞去了银行的要职,将自己变成一个彻底的无产者。  伊恩的这一惊人之举,令许多人大惑不解。伊恩解释道:在许多人眼里,我是一个成功人士。但对生活而言,其实我是一个失败者。我常常问自己,我究竟需要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