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家卫的电影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13_y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男权中心主义为主的社会中,女性的主体性被压制,这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影视行业,为了迎合商业市场,大部分影视作品也都是以男性中心视角进行叙事的,但从王家卫的作品我们看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对男性依附的剥离,本文主要就《旺角卡门》到《重庆森林》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及女性意识的传统与现代的背离展开论述。
  【关键词】:女性;他者;男性;依附
  王家卫是20世纪90年代香港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电影总是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很强的辨识度,从1998年的《旺角卡门》到《阿飞正传》,再到1994年的《重庆森林》,及稍后几年的《堕落天使》、《春光乍泄》等。王家卫不断地超越自己,不论从叙事手法、拍摄角度,还是从主题构思方面都给中国影视界带来了一股的春风,也许是受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吧,王家卫的电影总是给人一种矛盾、迷茫与不解的游离之感,有的电影甚至会让人产生理解障碍,也就是所谓的“不可阐释性”,让观众的“期待视野”受挫,但这也证明了他作品的多义性特征,这也正是他电影的魅力所在,虽说王家卫的电影几乎都是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以男性作为叙事主体而展开全局的,但是笔者观察到他电影中对女性叙事角度的转变,甚至可以说从“边缘”过渡到“中心”,在当代,虽说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事实上,还是一个“男权中心主义”的社会,男性依然是各行各业的主力军,而女性大多是充当“陪衬”的边角料角色,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是男人眼中的“他者”形象。从《旺角卡门》到《重庆森林》我们可以看到他叙述“中心”的转移,女性角色的塑造从“附属品”转换为“觉醒的人”,相对于那些完全宣扬男性中心主义的创作者来说,王家卫的电影在叙述角度上比较客观,王家卫的作品更值得肯定,也更为大众所肯定,多年来一直收到大众的喜爱。
  一、传统视阈中的“他者”形象
  无论在中国或者是放眼世界,千百年来,女性都是始终围绕在男性边缘的非主体的“他者”形象,所谓他者,就是指没有或丧失了主观意志,处于为外界人或物所主宰的客体地位的人,男性和女性同样都是认识主体与行为主体,但事实上女性却被动的被“排挤”到被男性审视的“他者”地位,可以说是“被他者”化,《旺角卡门》中的阿娥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他者”的女性形象,她始终依附于阿华,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丧失了自己独立意志的女性,她被忽视、被抛弃但却始终“逆来顺受”的隐忍态度,有力的说明了她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价值认同中被架空的可悲姿态,在影片中,从王家卫的角色设定上来看,阿华就是阿娥的主宰者,而阿娥处于被主宰的地位。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女性就应该像阿娥一样美丽、温柔,对男人的需求尽量满足,不反抗,温顺的听从男性的“指挥”,就像中国的古话所说:“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在这种价值观的建构下,女性的“本我”意识被男权社会所规定的纲常伦理所束缚,甚至女性的存在价值就是为了迎合“男性凝视”,在依附与男性的过程中寻找存在感,女性变成了被男性异化的产物。
  事实上,女性的“他者”地位并不是预先存在的,而是由生理性别、社会分工、价值理想、性格、爱好、追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认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
  二、从“依附”到“反叛”
  从王家卫的电影《旺角卡门》到《重庆森林》中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塑造,后者于前者而言是一种彻底的颠覆与反叛。
  阿娥是一个比较符合男性中心主义视阈下的传统的女性形象,她温柔、美丽、娇弱、贤惠,但是总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到片中的阿娥沉默寡言、忧郁,但对阿华却是百分百的专一、痴情。可以说阿娥的形象是大多数男性心目中的传统的贤妻良母的形象,特别符合东方男性的审美,在影片中她是一个以阿华为中心的“附属品”般的存在,她为他的危险处境而担心,为他忧虑,为他伤心。阿娥的角色设定本来就是为了“陪衬”阿华的男主形象而刻意添加的一个美丽的“调味品而已,”这也是导演为了达到“英雄配美女”、“才子配佳人”的传统桥段而故意为之,即使男主算不上什么“英雄”和“才子”。阿娥的柔弱和被动、顺从和忍让也是她爱情失败的主要原因。
  与阿娥相比,《重庆森林》中的女毒枭和小店员阿菲可以说是王家卫颠覆传统男性审美的一大力作,前后两个部分塑造了两个性格相异,但又都独立、自主的有自己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影片开篇随着快节奏的跳跃镜头的拉动,一个活脱脱的中国版的“玛丽莲.梦露”出现在我们面前,笔者不由的对她产生了好奇,她是干什么的呢?她为什么穿成这样等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心中,似乎这个女性充满了神秘感,有让人一探究竟的冲动。王家卫在开篇就用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叛逆的女毒枭牢牢的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这个女毒枭,或者说是女杀手,披着梦露似的金黄卷发,无论何时何地都必戴的墨镜,苍白的面容,烈焰红唇,妖艳性感中又透着一丝丝哥特式的阴冷,但实际上,她也是一个为了爱情“无私奉献”但却惨遭抛弃的一个女性,她爱上一个酒吧里的外国男人,为了他,不惜以身试法去贩毒,整日穿梭于鱼龙混杂的地下交易市场,不顾自身的安危,为他卖命。我们之所以看到她如此另类的装扮其实也是她痴情的证明,为了迎合他对外国金发美女的喜好,她宁可丢掉“自己”扮演“别人”。除了金色的假发,还有墨镜,这也是为了掩饰自己的黑眼珠的中国人的特性。在此,笔者认为王导此举另有深意,当时的香港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时期,经济市场也比较混乱,寻求国外市场的帮助是当时香港的一大趋势,此处映射了当时的香港对国外市场的迎合。但即使她为他这般卖命,那个花心外国男人还是和一个同样戴着金色假发的酒吧女在一起了,看到这里我们不免为这个可怜的女人感到惋惜,她无私的付出,但还是遭到爱人的背叛,实际上,她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为了爱而全身心付出的痴情的笨女人。最终,她得知了男友和酒吧女的事,毅然决然的开枪杀了那个花心的负心汉,潇洒地摘掉了那个束缚自己的金色假发,做回了一个真正的有着乌黑长发的中国人的自己,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虽说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还是以男性作为叙事主体而展开全局,但是笔者认为两位女性形象的辨识度远远超越了两位男性叙述者:警察663和223。在影片的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和女毒枭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一个活泼可爱、灵动俏皮的阳光女孩阿菲。她的出现让上部分给人造成的压抑、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阿菲是一个小小速食店的店员,每天过着单调的生活,不同于阿娥和女毒枭的是她阳光、开朗,有自己的爱好,懂得调节自己乏味无趣的生活,她喜欢听比较嘈杂但又充满激情的音乐,做她自己热衷的事,不得不说阿菲的形象更充满生活气息,也更加真实。她是一个有自主性、有自己独立人格的女孩。当爱情来临时,她不同于传统社会中的那些处于被动地位的等着男性主动出击的女性,她充当了现实社会中男性的角色,主动地去争取自己的爱情,偷偷地为自己喜欢的人默默地付出,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着对他的喜欢,当663发觉阿菲一直默默的喜欢着他时,她却去了遥远的加州。而不是盲目的急着和自己暗恋已久的663在一起。给了自己一年的时间来检验和审视这份爱情,这不仅证明了阿菲对待情感的认真和负责的态度,也是体现了她在感情面前的理性和冷静。启示了那些在爱情面前盲目、感情用事,甚至失去自我的女性同胞。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来看,两个女性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的那种温柔、顺从的女性形象的颠覆,将女性意识的觉醒充分的表现了出来。
  同样是女性,同样深爱着自己喜欢的男性,阿娥与后两者对爱情的反应却完全不同,她的爱情观比较传统和保守,在爱情面前甚至有点怯懦,在爱人面前总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明明爱着阿华却不敢主动出击,缺乏行动力,是个符合中国传统社会中男性审美意识的阿尼玛原型。除此之外,笔者认为阿娥不仅扮演了女友的角色,还扮演了一个温柔、慈爱的母亲的形象,关心阿华的生活,照顾他的身体,从很多细微的场景可以看出阿娥的母性的一面。事实上,阿娥这类女性是处于“失语”的状态,他们的话语权被剥夺,在片中一直处于男性圈子的边缘地位,这点我们从阿华好几次为了兄弟义气而不顾阿娥可以看出。女毒枭和阿菲可以说是掌握了“话语权”的“现代女性”,虽说二人无论在性格、职业,或是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就“独立性”和“自主性”来说,是对阿娥传统女性形象的否弃,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灵魂的觉醒,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力,可以做“自我”,而不是男性眼中的“他者”,我们可以感觉到《重庆森林》中王家卫虽然依旧采取的是男性为主的叙事模式,但两位女主似乎“反客为主”,比男性更加出彩,男性在无形中充当了女性的配角,甚至我们还能看到女性“玩弄”男性的画面,比如阿菲总是偷偷溜进警员家中,在他家里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许有人会说女毒枭傻、笨,为了不值得的人那样委屈自己,但这就是她所追求的,爱了就爱了,她敢大胆的为自己的爱情付出甚至是牺牲,即使那样做是触犯法律的。最后她在发现情感变故后亲手杀了那个负心的男人也体现了她对真爱的追求和对背叛的痛恨,是一个敢爱敢恨、绝不委曲求全的女性,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了她在被压迫下的反抗意识的觉醒,不再任人摆布、逆来顺受。相比于阿娥的延宕、怯懦,笔者认为女毒枭和阿菲的敢爱敢恨、果敢直爽更令人敬佩。
  从《旺角卡门》到《重庆森林》我们可以看到王家卫对女性意识觉醒所做的努力,从传统到现代,从依附到反叛。在男性中心主义依然占主导地位的今天,王家卫没有一味的去迎合男权主流意识,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随波逐流。在大多数导演都对男性中心话语趋之若鹜的形式下,王家卫以迂回的方式塑造了觉醒的女性形象,既没有背离主流意识形态,也迎合了商业市场的需求,可谓一举两得。他塑造的女性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品,对女性心理的刻画尤为真实,仿佛他自己就是女性一样,也正因为他对女性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才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惟妙惟肖、真实可信的女性形象,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晓夫.女性、他者、物与中性人——我国大众传媒女性话语“失语症”浅析[D].吉林大学,2003.
  [2]廖艳君、欧阳璐.在传统与颠覆中呈现审美张力——女性主义与王家卫电影女性形象分析[j].现代传播,2011,(2):146.
  [3]张燕.“看”与“被看”——香港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透视[j].女性与女性电影,2003,(2):98.
其他文献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以写“永恒的人性”著称,其创作充满了对人性丑恶、灵魂污浊入木三分的呈露。作为女作家,张爱玲以女人特有的敏锐、细腻和冷静的心智,描绘了新旧杂陈的各式各样的婚姻现象。她较深地洞见了女性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挣扎,以及女性因之产生的无奈和苦痛。本文试从张爱玲的几篇代表性作品来分析她的女性小说系列,为后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健全,女性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婚姻观提供了审美和参照作用,
期刊
【摘要】:话剧《绝对信号》演出的成功,将运用假定性建立舞台空间展现在人们面前。舞台假定性成为当今话剧表演的重要美学特征。本文就假定性与建立舞台空间的关系做一简要探讨。  【关键词】:话剧;假定性;绝对信号;舞台空间  在话剧舞台上,剧情是具有无限延伸性的,如场景的变化,时间的变化,而舞台的空间则是有限的,只有舞台那么大的地方,因此,一般会通过舞台背景的布置来表现空间的转换。由于舞台有限,便只有通过
期刊
【摘要】:当下,舞台艺术的发展日臻迈入百花齐放、诸子争鸣的时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在很大意义上来说,道具开始挣脱传统舞台上“物”的属性,进化成为了“不会说话的人”,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来辅助舞台表演的效果。随着舞台道具重要性的日益突出,相关问题也予以凸显:一味的追求艺术表现力削弱了舞台剧的写意美,也影响了道具在作品中的情景表现力,使道具的效果流于形式。为此,本文就舞台道具创新应遵循的原则予以探讨
期刊
【摘要】: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1957年因煤建市,鹤壁市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该产业结构在美丽鹤壁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鹤壁市委、市政府确定鹤壁市要建设成为具有生态文明、活力特色、幸福和谐特质的美丽城市。鹤壁市的产业必须能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本文在梳理鹤壁市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上研究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美丽鹤壁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关键词】:鹤壁市;美
期刊
【摘要】:中国情景喜剧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就长远角度看,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作为中国情景喜剧代表的《爱情公寓》系列在2009年上映后,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本文试图从后现代主义拼贴与戏仿角度来分析《爱情公寓3》,以此来探究《爱情公寓》系列成为一部成功的情景喜剧代表的原因。  关键词:戏仿;拼贴;爱情公寓;幽默  从2009年开始,《爱情公寓》系列在网上获得了年轻人的热烈追捧。该剧演员名不见经传,而且讲
期刊
【摘要】:《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让歌德在德国几乎一夜成名的小说,也是“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果实。其中歌德为我们塑造的“维特”形象,成为文学长廊的经典人物。本文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维特的艺术形象,体味小说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维特;反叛者;经典  18世纪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以后,在作者歌德经受着来自教会和市民方面的愤怒和批评的同时,
期刊
【摘要】: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工程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设计、材料、施工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电气工程施工安装质量控制需要工程人员应用专业知识对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进行质量把关,以保证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安装的质量。  【关键词】:电气工程;施工安装;质量控制;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人类对建筑物功能性
期刊
雪落人间,舞弄如絮般的轻影,穿庭弄树,推窗问阁。寒冷钻进袖口的每一个空隙,冰冷袭裹着身体的每一寸,可一个微笑,却让心间的冬天淹没于时空,只余一个微笑温暖如春。  钢琴考级,一位陌生的阿姨领我走进考场的大楼。她冷冷的,不耐烦的把我丢下便离开了。我心头不由间生出了阵阵寒意,难道素未谋面就一定要以冷漠与反感相待吗?  考场的走廊回荡着考生们流畅的琴声,跳跃的音符却让紧张化作手心丝丝缕缕的冷汗,攥的皱巴巴
期刊
【摘要】:辅导员工作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学校与学生联系的纽带!学校的每一项工作、要求、活动都要通过辅导员传达和布置给学生。如何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如何把学校工作任务传达下去、如何做学生满意的辅导员?所有的问题都基于能否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否始终与学生保持着紧密且信任的联系,能否真正的成为学生们的知心朋友。  【关键词】:辅导员;知心朋友;人生导师  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成为大学生
期刊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1839-1899)1839年出生在巴黎;但其父母都是英国人,西斯莱的父亲由于经商成功,西斯莱自幼就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幼年时的西斯莱是在巴黎渡过的,十八岁时西斯莱遵循父亲的期望前往伦敦习商四年,回来后在一家商行工作。可是他却喜欢钻研文学和绘画,他研究莎士比亚、透纳和康斯泰布尔。1862年,西斯莱进入格莱尔画室习画,并结识了克劳德·莫奈(1840-1926)、巴齐依和奥古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