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未成年孩子的“生存焦虑”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从媒体新闻报道可以看到,在校的青少年自杀率逐年上升,例如,仅今年5月,南京市就有两例中学生跳楼事件发生。很多成年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何正值大好青春年华的中学生,在物质条件如此丰厚的今天,会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呢?这些学生仅仅是因为像媒体所报道的那样—作业太多、学习压力过重而选择了轻生的道路吗?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一切心理问题和痛苦的根源,其实就是“生存焦虑”和“死亡恐惧”。当你来到人世间就要面对前者:如何好好活下去。经过了数十年的斗争,达到了一个安稳的生活状态后,你又要面对后一个问题:如何好好死去。所以,谈到前者—生存焦虑,可能是当下社会中大部分人都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且,不管是学生的学习压力问题、父母的子女教养问题,还是婚姻家庭生活负担问题等等,可能都是这一问题的转化。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基本需求其实也就是生存下去的基础,包括温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水平尚可以支持孩子的温饱和安全,但是,由于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引发人际间的攀比心理,尤其是在教育/医疗等条件尚未达到完全保障的情况下,也容易引发父母过度夸大的生存焦虑,而父母的这些焦虑情绪无意中也会影响到孩子。另一方面,父母还可能会忽視孩子更高层次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这也是个体生存下去的基础。
  青春期的孩子主要有三大支持系统:一是家人,二是老师,三是同伴。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有着至少一个系统的良好支持,可以帮助他在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会被轻易击倒。例如,对于一个在学校受到教师批评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可以很好地接纳他,鼓励他,那么,这次事件会成为他成长的一次契机,而不会留下心理阴影。退而求其次,如果他有很好的朋友、伙伴可以倾诉,得到同伴的安慰和理解,那么,也不会给他带来太多的心理困扰。但是,对于一小部分孩子来说,如果他的社会支持系统非常欠缺,当他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又不知道主动地求助(如寻求心理咨询),一些看起来很普通的小事都可能成为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未成年孩子的轻生事件让人震惊和惋惜之余,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作为父母和成年人的我们,不仅要注意切勿将自身过分夸大的生存焦虑传递给孩子,还应当注意给未成年孩子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援,了解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根据孩子心理功能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帮助其做好心理建设。塑造良好、健全人格的青少年,培养有活力的下一代,是我们社会的希望所在。
其他文献
要善待小情绪,然后学会释怀,释怀“小肚鸡肠”的自己,释怀路越走越不同的好友。  我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了工作,我最好的朋友小雨去读了研究生。  工作的人大概会明白那种感觉,就是,你与上学的人之间,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  你在心疼着刚交出去的大笔房租,她却吐槽800块一年的宿舍配置不高。  你吃着又贵又坑的外卖似乎没饱,她琳琅满目不知道吃什么好。  虽然两人还是经常会聊微信、接视频,但是聊天的内容,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