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移动服务对图书馆保存机制的引导

来源 :新世纪图书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good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急剧膨胀的大数据家族由原先单纯的结构数据异化成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这一现象,论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三阶段及所承担的任务,给出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引导保存机制的策略:移动服务模式的创新带动“保存机制”和“移动汲取”的互动;二维模式静态知识的罐装和多维模式动态智慧的价值利用二者相辅相成,并指出必须建立泛在化的保存机制才能更好地推动碎片化的移动服务,实现图书馆的智慧存在。
  关键词 大数据 移动服务 保存机制 半结构化 非结构化
  分类号 G250.7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henomenon of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large data family which is alienated from the original pure structured data into a semi-structured and unstructured data,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mobile service and the tasks undertaken by them, gives the strategy of guiding the preservation mechanism by the university library’s current mobile services: mobile service model innovation driving the interactive between "save mechanism" and " mobile draw "; canned static and two-dimensional model of knowledge and the use of value of dynamic and multi-dimensional wisdom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it is need to establish a ubiquitous preservation mechanism,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fragmentation mobile services, and realize the existance of the library’s wisdom.
  Keywords Big data. Mobile services. Preservation mechanism. Semi-structured. Unstructured.
  1 大数据环境“移动服务”和“保存机制”的关系
  1.1 大数据概念特征
  大数据“大”的含义,IDC为代表的业界认为有“4V”特点。容积(Volume)大,2012年世界数据2.8ZB,推测2020年全球数据将达35ZB~40ZB;类别(Variety)大,格式多,来自各种数据源,多是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种类和含义千奇百态;速度(Velocity)大,在庞大的数据下,能快速吸收消化、高速分解处理,支持用户跑的更快更远;价值(Veracity)大,密度低,由于数据源的真实性所以蕴含着大价值,反之由于数据流的强大它的价值密度却低,难以挖掘[1]。
  1.2 大数据环境下移动服务承载的“镜像”功能
  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手机网民为4.2亿;微博用户为3.09亿。相当一部分用户访问和发送微博的行为发生在手机终端上。截止2012年,手机微博用户达2.02亿,即高达65.5%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显示用户逐渐移动化[2]。微信用户,2012年3月底破1亿,9月破2亿,截止2013年1月达3亿,10月已超6亿[3]。这些数据显示移动终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移动服务是以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手持阅读器等)作为阅读服务的载体,通过无线移动网、互联网等多种网络信道技术随时随地获取各种数字资源的一种信息服务方式。一般分为两种方式:智能终端的客户端方式和非智能终端的网页浏览方式。国内发展至今已历经三个阶段,见表1。
  从表1可见,大数据下移动服务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而日益突显,吸引着学习者的兴趣,以其他服务无法比拟的优势提高学习者的体验,并在人与机器、人与人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感互动,越发产生大数据及大数据群。与其他行业不同,图书馆本身就有着丰富的数据资源。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更是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数据,教学、科研;学生、教职工等信息随时随地可以演变为自身的大数据,因为他们承载着众多特色读者,并为之服务。对此,高校图书馆要突破传统的服务局限提升自身的服务宽度和维度,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法。打破原有的服务模式在共性和显性基础上为读者用户提供个性化和隐性化的移动服务,适应其信息行为变化,增长和延伸移动服务的地时空,实施图书馆资源保存的泛在性和服务移动的层次性,起着本地和异地的镜像作用。把建立在移动技术、移动设备上的移动服务驱动成一个具有镜像功能的动态图书馆。
  1.3 大数据环境保存机制承载着扭转图书馆“消亡论”之功能
  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兰开斯特(F. W. Lancaster)早在1978年就提出:“在下一个二十年(1980—2000年),现在的图书馆可能完全消失。”[7]但是历经新世纪十多年的发展,事实证明图书馆并没有如其预测的那样消亡,却随着大数据的加入又呈现出开放自由多元交融的新局面,例如,第二起居室、第三空间、泰国知识公园的出现等,大量的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进入图书馆。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7月12日,世界结构化数据增长率为63%,至2012年预计非结构化数据占互联网数据量的比例为75%以上,其中50%~75%的数据都来自人与人的互动,是以人为中心产生的[8]。显然高校图书馆那些以图声图形图像存在,声频音频视频资源库形式出现,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动态等都是产生智慧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它们不仅以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组织方式存在,还包含数据本身,隐藏着数据人的信息,是一个庞大的原生态大数据。它们一方面更需要更多的相关知识、类似边缘数据去充实组成专业领域或跨专业交叉领域来支撑;另一方面要以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发现组织、分析挖掘来建立规范机制收藏保存为此服务。从微观上看保存机制突显了多学科分析的联系性,为密切注视数据的变幻莫测提供了通道;且服务中数据的移动开放性将因此更具发挥保存机制的特色,促使静态的信息数据、动态的行为数据被记录存储、分析挖掘、聚合利用。从宏观上看为各图书馆之间,图书馆和社会各领域之间的合作注入全新的动力,扭转图书馆边缘化的困境。   2 图书馆移动服务引导保存机制的策略
  2.1 移动服务模式的保持和创新
  表1中,第一阶段主要是传统移动服务模式的保持,第二、第三阶段特别是第三阶段主要是基于WAP、APP服务模式的创新。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实际就是网页浏览器模式,是一项全球的网络通信协议,它使移动互联网有了一个通行的标准。WAP定义可通用的平台(利用WAP网站)提供基于浏览器的服务方式,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WML(Wireless Markup Language)描述的信息。图书馆运用其实现二维模式静态知识的储存、转换功能,读者用户通过WAP网站获得查询、预约、荐购等服务。APP,即手机等客户移动终端服务,源自于苹果公司,属于移动设备上运行的一款终端软件,APP以其便捷、迅速可个性化定制推送等特点在信息服务和知识传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图书馆应通过关注读者用户隐性的移动需求,挖掘动态信息并集成特色多维资源,拓展服务功能,实现灵活开放、功能强大、全平台支持的整个馆藏资源和读者用户直接对接的数字资源推送、用户社区虚拟化、科普游戏等服务的创新[9]。
  2.2 “保存收藏”和“移动汲取”的互动
  移动服务前提是要重视大数据资源的存储、收集,建立一个良好的保存机制。一个好的保存机制又促进移动服务推陈出新,二者相辅相成。传统的高校图书馆馆藏主要是纸质文献和少量的电子文献数据以及各类可记录的文本资源产生的书目数据等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则包括各种服务活动中读者用户产生的自身的、集体的,个性化、特色化等差异性非结构化的数据信息,且分秒都在变化递增。所以目前高校图书馆不但要注重对前者数据的收藏保存,更应该重视对后者的分析挖掘。在存储的基础上智慧组合可移动服务的大数据,同时移动服务产生的大数据推动保存收藏的增值。
  2.2.1 二维模式静态知识的罐装实施
  在目前移动互联网氛围下,有大数据保存机制的支持,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才能具备移动信息门户、移动OPAC、移动阅读、移动参考咨询等功能。移动信息门户就是把静态的桌面版图书馆网站微缩变换成具有短信订阅及推送功能的有效应用版,实现用户及时有效地访问所需图书馆信息。移动OPAC,相对静态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不仅仅可以做到适合移动设备应用的页面,还要把现有的馆藏信息系统重新修整装扮,可以动态可视化地出现在用户面前。移动阅读和移动参考咨询是移动服务的核心,二者主要实现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维度的束缚,对图书馆信息进行访问、咨询,并且可以达到图文混排及自动转换式的舒适阅读,能够为浏览器支持的网页形式出现,具备便捷性的语言、可视化的功能[6]。充斥这些服务的内容就是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形式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限制了用户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使用,所以高校图书馆应把这些横向纵向的二维模式的静态知识通过WAP、APP形式加以收集、改装、定制、推送给用户。对静态的馆藏文献数据和读者用户动态数据进行分类编辑,加强数据集成;清洗垃圾数据,提取阅读特征;牵引数据对应入藏,洞察静态数据的效用,预判动态用户的需求;利用端口实现移动服务,筛选良性数据存储引导保存效应,
  2.2.2 多维模式动态智慧的价值实现
  大数据下的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不但包含提供服务的方式方法是移动的,服务者和被服务者(即资源的提供者和吸收者)是移动的,更主要的是资源的移动,时空的移动;以及网络数字资源在积攒移动、分拆变幻、融合组织时产生了大量的“灰色文献”和“类白色文献”之类的边缘数据,经过罐装呈现给用户,实现多维动态智慧的价值体现。我们可以通过保存机制利用线上的读者用户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的服务前台,同时起到推广和成交的作用;让传统的信息流变成数字化的知识流、智慧流,将线上读者和线下服务的障碍彻底打通,激活巨大的数据蓝海,提供丰富全面及时的本地馆信息服务。快速筛选制定适宜读者用户的服务,把大规模的高黏度的知识推送到用户中;把线上的读者用户带到线下的实体馆中,在线预订线下馆的信息服务,享用各种移动服务,最后返回图书馆系统平台评价、互相交流,以此达到知识互动带来的多维模式动态智慧价值的体现。
  大数据是运动变化,难以测量的,它在移动中汲取,在汲取中保存。所以要营造一个集成环境,把位于不同异构信息流上的移动数据按照不同的应用功能、范围、数量将它们分装处理;按照专业学科、质量等划分特定的服务区域,让它们在移动服务的道路上被利用的同时也贡献着自己的价值——被萃取再利用,实现数据移动汲取的转化,达到“保存收藏”和“移动汲取”的互动。
  2.3 碎片化的移动服务引导泛在化保存机制的建立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主要强调交流互动的宗旨和社会意义。由于它的好动性决定了它的碎片状,这就影响了保存收藏的统一和流畅,因此要积极引导保存机制的无处不在和网罗密集性。
  2.3.1 建立泛在化的保存机制
  泛在化,顾名思义就是广泛存在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形式任何方式出现,任何人、任何物都畅通无阻。这就将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数据集成在一个统一的检索平台上。
  首先,泛在化网络机制的建立。实现网络的泛在化,改进图书馆的网络设施,把现有的电信、移动、联通网之间,互联网、广电网之间,固定的、移动的、无线的接入网之间,基础通信网、应用网、射频感应网之间都应该实现融合,形成泛在化网络,为保存机制的泛在化提供足够的保障空间。
  其次,泛在化技术机制的建立。由于移动服务终端设备是基于网络的智能化工具,与之相关的软件技术(LBS技术、GPS技术、二维码技术、3G4G技术、WIFI技术等)难以兼容各馆数字化技术。所以应建立互通性可用性的标准化技术协议或应用软件,为保存机制的泛在化提供可靠的技术环境。   第三,优化资源,拓展保存机制渠道。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也即传统移动服务的借阅延伸,主要是缺乏信息数据资源的层次开发和立体的保存渠道,因此必须加强资源层次上的整合和优化。一方面,除了对本馆馆藏资源(包括OPAC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特色机构库)持续收集、整理组织,通过对数字存储媒介的保护和转移,确保其中物理数字数据完好无损地集成到信息门户中外,还要对在公共网上获取的外部资源(含读者用户的动态行为的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资源)进行层次整合、优化,与网络学术数据资源构成层次丰富的学科资源体系,实现多种数据资源在同一界面的生存和无缝对接抓取。另一方面,在数据资源优化的方式上,基于传统的文献分类法、主题词表,结合知识组织体系(图文、视频等知识库)对数据资源进行组合、优化,将信息门户演化为知识门户,使数字格式与信息处理通过编码、标记、结构、加密、复制、迁移等技术得以立体化保存。根据学科研究和教学需要,集成组织相关核心领域的学术资源数据,为各个层次的用户提供立体的利用学术领域服务的切入点,拓展学科信息数据门户和智慧数据门户存储渠道,确保能够识别和解析[10]。
  2.3.2 泛在化保存机制模式架构
  大数据环境下移动服务的碎片性定义了保存机制的泛在性,要使读者用户无障碍地享受移动服务必须将元数据的仓储式定制成高层次的全文统一的互联互通型的泛在化保存平台。如图1所示。
  从图1结合表1可以看出,现阶段数据信息资源服务的内容除简单的信息发布查询和参考咨询,主要是可视化服务、揭示服务、多媒体服务、个性化阅读、电子资源列表等。无论何时高校图书馆的最大价值是资源的内容而非承载的介质,就目前而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内容缺乏系统性、共享性,“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和“各自为政”现象仍然存在,在线数字资源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资源缺乏统一管理,造成移动服务步履重重。因此各种数据信息源(数据库1、2、3等)的多种接入和承接方式(收集、应用,互通标准协议、统一检索平台等)形成大数据融合一起,实现无缝对接(大数据的泛在保存),任何对象(人或物)都可通过各自的方式(MSM、WAP和APP等)获得移动服务,随时随地存取所需信息,使移动服务不再有在线、离线之分(自动同步,终端、客户端等),取得数据信息泛在化保存的可能。
  3 结语
  高校图书馆不但要具有资源内容的数量和范围,而且更在于服务内容的信息化、知识化、创新化,它们价值判断标准的显性化和隐性化,以及提高服务的隐藏在内容表象的背后本质成了保存机制主要的竞争手段[11];同时提供多形式、多动态的移动服务为广大用户提供个性化、便捷化、时效化的服务,有效地配合保存机制新模式的架构;大容量的云端存储空间使得大数据的保存收藏虚拟化,以泛在化的形式存在和变化多端的移动服务完美结合,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互惠双赢,为智慧图书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 1 ] 韩翠峰.大数据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J].图书与情报,2012(5):37-38.
  [ 2 ] 2013年网民数量及互联网状况报告[EB/OL].[2013-07-15].http://fdcxy.cn/20132/dsxw/515.html.
  [ 3 ] 2013年微信用户行为报告[EB/OL].2014-02-19.http://site.douban.com/210084/widget/notes/13276592/note/
  331415408/.
  [ 4 ] 罗晓涛.探索移动图书馆服务新模式:以上海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3(3):98-101.
  [ 5 ] 鄢小燕,张苏闽,谢黎.基于移动阅读特征分析的图书馆移动服务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2(9):130-133,93.
  [ 6 ] 李臻,姜海峰.图书馆移动服务变迁与走向泛在服务解决方案[J].图书情报工作,2013(2):32-37.
  [ 7 ] 初景利,杨志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图书馆新消亡论论辩[J].图书情报工作,2012(6):5-11.
  [ 8 ] 霍娜.非结构化数据来袭[N].中国计算机报,2011-07-11(A24).www.cioage.com28k.
  [ 9 ] Saibei工程师.wap、html5和app有什么不同呢[EB/OL].[2012-12-17].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Jsi6La9f_va_wu_La9w2f4ZLIwVvSXuMBgeTiKU0GyB
  geTiKU0GyuAyT6gp3XW4LbVnvttHM78nsicV-Ch5N
  Un6WQeWkyi8a.
  [10] 郎庆华.泛在网络下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及实施策略[J].现代情报,2009(8):108-111.
  [11] 王天泥.知识咨询: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增长点[J].图书与情报,2013(2):74-77.
  赵玉泽 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馆员。江苏南京,211167。
  (收稿日期:2014-04-30 编校:刘勇定)
其他文献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气田地表土壤中发现了纳米微粒黄铁矿,利用单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能普仪等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发现黄铁矿微粒直径为0.06~0.3μm,并聚集成椭球体,故称其为
动力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的提升,使"蓝擎Ⅱ代"进一步扩大了潍柴动力的优势,通过持续地技术提升,其品牌内涵和价值更为丰富。
管道失效后果会引发财产损失、人身安全损失及环境破坏.有限费用优化是在人身安全和环境破坏的约束下,以'使管段总失效损失期望费用最小'为原则,通过求解优化数学模
近年来,我院用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患者血中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和一部分HBsAg阳性患者尿中的HBV-DNA,并对124份血标本的HBV-M与HBV-DNA的检出结果进行了分
工业是托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基石。目前,漯河全市上下大力发展工业的劲头十足,成效明显。但是,从近几年的审计和调查研究中,也发现在漯河市战略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结构调整
33例均为HBsAg、HBeAg及抗HBc三项阳性(部分伴HBcAg、DNA P或HBV DNA阳性)。病理报告慢性小叶性肝炎6例,慢性持续性肝炎27例.应用Southern Blot法共查肝内HBV DNA25例,其中阳
高等院校承担国家科学基金顶目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科研实力、学术地位和科研管理的效率与水平.作为进入国家“211工程”进行重点建设的高等财经院校,国家社科基
本文通过对恩施州枫香坡侗族风情寨的实地考察,对当地处于起步阶段的旅游业作出客观描述,并对该产业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特点分析。最后,基于当地旅游发展的状况和国内成熟经验总结
2005年7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5年度新技术重点工程试验井——龙17井在空气钻井施工作业中获得重大试验成果,创造了陆上复杂地质构造311.2毫米大尺寸井眼段平均机械钻
摘 要 21世纪文献形态的发展表现出三个特点:(1)形式各异,种类繁多;(2)传播迅速,高下载,低引用;(3)移动阅读方兴未艾。国家推荐性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已经不能完全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论文从三个方面思考了该标准的再次修订:(1)考虑文献的多形态,注重文献来源;(2)电子文献标注要考虑长期可检索性与检索的便捷性;(3)适当考虑移动阅读的因素。  关键词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