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究竟应该怎样开展课题研究,应该采取怎样的课题研究形式与方法,颇值得思考和研究。农村中小学课题研究应与高校或者专业人士的课题研究区别开来,并做到“慎”“善”,即慎做大课题,善做小课题。
关键词:中小学课题研究;大课题;小课题
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10-0013-03
农村中小学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究竟应该怎样搞课题研究,应该具有怎样的课题研究形式与方法,却颇值得思考和研究。窃以为,虽不能说课题研究专属高校或专业人士,但事实证明农村中小学课题研究至少必须遵从“慎”“善”二字。从“级别”上,我们把现实中的农村中小学课题研究分为两类,一是大课题,即县级(含)以上的课题;二是小课题,即学校自己立项的课题。
一、慎做大课题
1.大课题的研究现状。
(1)研究的人数少。
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5000有余,真正参与县级以上课题研究并能结题的教师在30人左右,仅占教师总数的千分之六。尽管我县倡导课题研究的历史已近20年,但参与研究的人数依然少得可怜。
(2)研究的过程空虚。
实事求是地说,我县的大课题研究不仅数量少,人员少,而且研究过程空虚。基本上是只立项不研究,待结题时间一到,便伪造过程材料,只要与本课题沾得上边的,都不假思索地狠往里面塞。真正付诸实践、见诸行动的课题研究少之又少。
(3)成果无含金量。
因为要求结题的课题本来就凤毛麟角,所以鉴定专家们大都是抱着鼓励的态度均予结题。如果真正按要求验收,多数课题是不能结题的。只要对材料稍加分析,便不难看出这些课题即使不属伪造,也绝非真实的研究成果,没有含金量。难怪老师们都说,搞课题研究就是“做材料”。
2.大课题研究现状的原因浅析。
(1)大课题本身难度大。
为什么研究大课题的人数少?因为大课题确实难“做”。它程序复杂、材料丰富、格式规范,且动不动就要理论根据、创新价值等。专家学者们说:不要把课题研究看得很神秘、很高深,它是很大众化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如果非说大众化,那也只能是专家学者们的大众化,中小学教师是难以“化”起来的。对此,专家学者们倒是应该反思一下的。一个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测查报告等等,动辄千万字,且必有学术性、理论性,一个结题材料犹如一部大部头,甚至几部大部头著作,教务繁忙的中小学教师大众是难以完成的。专家学者们说不要把课题研究看得高深莫测、高不可攀,而这些要求,对于中小学教师的确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
(2)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
中小学教师工作繁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更加繁重,单就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工作就已经够老师们喘不过气来了。我调研过不少的中小学教师,他们中也有一部分想搞课题研究,但都众口一词地说真没有时间,有时有一些好的想法,但都往往被现实工作埋没、冲淡了。
3.关于大课题的研究现状的对策思考。
(1)慎做大课题。
依上所述,足见农村中小学教师作大课题研究意义确实不大。既然如此,就应该慎做大课题。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教育科研机构更不应强行要求学校搞大课题研究,甚至把课题研究和考核评价挂钩。学校申报大课题立项的时候,也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只能劳民伤财。
(2)为课题研究者创造必要的条件。
慎作大课题研究,并不是说彻底取消农村中小学的大课题研究。大课题研究难度大,但肯定有不怕难的人;中小学教师时间精力有限,但只要学校支持,也仍然能够创造克服困难的办法。例如给课题主研人员减少课时定额或其他额外事务等,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善”做小课题
大课题确实不太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特点,且不能有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于是我们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提出小课题研究策略。根据我县实际,我们把小课题定义为校内立项的课题,即产生于校内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实践中的具体、真实而又有实效价值的小问题,其研究主体是问题者自己,直接价值取向是优化实践。因为小课题具有坚实的调研基础,于是我们研究制定了小课题实施与管理办法,并对小课题的整个流程及研究方法都进行了从上到下的层级培训。但是,结果却又事与愿违。
1.小课题研究现状。
(1)承认小课题的价值。
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一致充分承认并肯定小课题研究的价值,认为小课题适合农村学校的实际,且能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小课题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有谁不想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呢?
(2)兴趣依然还在。
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小课题研究怀着殷切愿望和浓厚兴趣,虽然不少教师仍然长时间地停留在愿望与兴趣层面,但这毕竟是一种可贵的资源。小课题源于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他们对小课题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学校和老师们都有把小课题做好、做实的强烈欲望。
(3)行动的人数少。
尽管我们从调研到制定各种办法和文件,再到层层培训和过程督导都花了不少精力,但真正行动起来的学校和教师仍然不多,仍然收效甚微,无实质进展。大多数学校和老师依然停留于承认小课题的价值和想研究的愿望上。
2.对小课题研究现状的原因浅析。
(1)畏难情绪严重。
虽然说是小课题,但毕竟还是课题。不少老师认为,只要是课题就总是难搞的东西,感到高深复杂,千头万绪难下手;还认为即便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做出方案来,也难付诸实践,因为理论付诸实践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所以就裹足不前。老师们说的也不无道理,既然是课题研究,总是有一定难度的。
(2)缺乏时间和精力。
一些老师说,小课题研究确实是有意义的事情,但因为时间和精力不够,确实无法认真来做。看来我们的老师们并不是不想搞课题研究,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课题研究的价值,并不是不想得到专业发展,而是课题研究确实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保证。
3.关于小课题研究现状的对策思考。
既然我们坚信小课题研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都能做的事情,既然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都充分认识到其意义和价值,也都一直保持着想做的愿望和兴趣,由此可见小课题研究兴旺不起来的主要原因不在教师,而在于我们这些引领学校教育科研的人,是我们没有找到一种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形式和方法。只要课题研究的形式以及方法与教师的职业特点、具体情况相适应或者紧密联系起来,他们就一定会把课题研究做好。
(1)一定要与高校和专业人士的课题研究区分开来。
我参加过高校专家对中小学教师举办的教育科研培训,说实话,在参加培训之前,我自认为还是一个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在《中国教育学刊》《基础教育课程》等刊物发表的70余篇论文也至少说明我在教育科研方面还不是门外汉。但是,当我在这个培训班结业之后,我就真的不知道中小学教育科研该怎么搞了。我不是说教授、专家们讲得不好,而是说他们讲的基本上是他们自己怎么搞教育科研或者说课题研究,而不是中小学教师应该怎么搞教育科研或者课题研究,他们没把讲解和中小学实际结合起来。我的整体感觉是,他们的课题研究与中小学课题研究区别很大。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小学课题研究之所以一直成就不大,就是因为中小学不切实际地学习、模仿、追随“他们”的课题研究方式方法,他们的课题研究方式方法也一直在牵引中小学的课题研究。他们没有考虑我们的特点,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考虑自身的特点。我们为什么不能勇敢地和“他们”区别开来呢!为什么总是跟着“他们”亦步亦趋呢!中小学课题研究如果不与“他们”的课题研究区分开,走出自己的路子来,将永远是死胡同。
(2)创造适合农村中小学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
我们应该创造怎样的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形式和方法呢?前面的“浅析”说明创造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方式方法至少应该有两个原则:一是不能难度大,二是不能耗时多。
那么,怎样降低难度呢?
①质的研究法——农村中小学的小课题研究一般只适合质的研究,而不适合量的研究。也就是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单组单因素研究,这样就不需要控制很多无关变量,也不需要大量的复杂计算,不需要用很多计算工具;而更多的是使用归纳、分析法形成结论。例如,某班经常只有很少学生发言,但经过改进教学方法,发言的人数就很多了。这里“很少”到“很多”就是一种明显效果,而无需计算出准确的具体数字和百分比。其结论就可以表述为“通过使用某某教学法,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明显提升”,或者类似表述。只要“明显”而不必“精确”,这就是质的研究的显著特征。
②循序渐进法——中小学教师习惯于总结、提炼、反思,也就是说习惯于事(问题)后研究而不习惯于事(问题)前研究,我们应该尊重中小学教师的这种研究习惯,循序渐进,慢慢过渡到事前研究。即为了让教师逐步学会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初学时可以先有成果(论文),后有研究方案。论文写出来之后,再追寻论文产生的整个“隐形”过程,将其隐形过程补充完整,变隐性为显性,就是研究方案。而待对方案产生的“原理”有了充分体验之后,就可按先定方案后作研究的正常步骤来作课题研究了。
③减少步骤法——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步骤不可能像专业科研人员的课题研究一样有那么多的步骤,况且我们中小学教师搞的是小课题研究,是解决具体问题的课题研究。就研究材料来说,中小学课题研究只要有研究方案和研究报告或论文,就不失为一项完整的课题研究材料。至于研究过程的记录,有,当然好;没有,也不必追究,虽然过程记录是极具个性化且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其他不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报告、实验报告等,都应该删去。
④减少内容法——减少内容和减少步骤不同。减少内容,首先是指在农村中小学的小课题研究中,诸如文献综述、查新报告等专家级课题研究所做的某些工作我们完全可以省去不做。因为我们的小课题研究是解决自己实践中的小问题,不追求普遍意义,不追求推广价值,也不追求多大的创新,只要问题解决了,就意味着我们的研究成功了。其次,按照专家们的要求,研究方案和研究报告中都不能缺少“理论根据”,其实,这也是可以减少的内容。中小学教师最怕的就是这一点,好多有心投入课题研究的一线教师就是被这“理论根据”吓退、放弃了课题研究。小课题解决的是实践问题,也不追求理论贡献。因此,理论根据,有,固然好;没有,也不必追究。中小学教师的确需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但他们在工作中凭借的更多是实践经验而不是理论条条,我们不应过分地夸张理论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⑤减少文字法——有的人认为既然是课题研究,哪怕研究的是小课题,研究报告的文字少了总觉得有失“水准”。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应该始终明确一个指导思想:小课题研究的功能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只要把问题解决了,文字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表述清楚就行了;完全没有必要对这样的小课题研究做出诸如表述形式、文字量等等刻板的规定。
又怎样做到耗时不太多呢?
难度降低了,时间自然减少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学校要尽力为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教师减少一点课时定额和一些其他任务,让课题研究不至于成为老师们的过重负担。
总之,只要能因“实”制宜,“慎”“善”而行,农村中小学的课题研究就能蓬勃发展,为持续有效地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落后状态发挥作用,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提升。
关键词:中小学课题研究;大课题;小课题
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10-0013-03
农村中小学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究竟应该怎样搞课题研究,应该具有怎样的课题研究形式与方法,却颇值得思考和研究。窃以为,虽不能说课题研究专属高校或专业人士,但事实证明农村中小学课题研究至少必须遵从“慎”“善”二字。从“级别”上,我们把现实中的农村中小学课题研究分为两类,一是大课题,即县级(含)以上的课题;二是小课题,即学校自己立项的课题。
一、慎做大课题
1.大课题的研究现状。
(1)研究的人数少。
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5000有余,真正参与县级以上课题研究并能结题的教师在30人左右,仅占教师总数的千分之六。尽管我县倡导课题研究的历史已近20年,但参与研究的人数依然少得可怜。
(2)研究的过程空虚。
实事求是地说,我县的大课题研究不仅数量少,人员少,而且研究过程空虚。基本上是只立项不研究,待结题时间一到,便伪造过程材料,只要与本课题沾得上边的,都不假思索地狠往里面塞。真正付诸实践、见诸行动的课题研究少之又少。
(3)成果无含金量。
因为要求结题的课题本来就凤毛麟角,所以鉴定专家们大都是抱着鼓励的态度均予结题。如果真正按要求验收,多数课题是不能结题的。只要对材料稍加分析,便不难看出这些课题即使不属伪造,也绝非真实的研究成果,没有含金量。难怪老师们都说,搞课题研究就是“做材料”。
2.大课题研究现状的原因浅析。
(1)大课题本身难度大。
为什么研究大课题的人数少?因为大课题确实难“做”。它程序复杂、材料丰富、格式规范,且动不动就要理论根据、创新价值等。专家学者们说:不要把课题研究看得很神秘、很高深,它是很大众化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如果非说大众化,那也只能是专家学者们的大众化,中小学教师是难以“化”起来的。对此,专家学者们倒是应该反思一下的。一个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测查报告等等,动辄千万字,且必有学术性、理论性,一个结题材料犹如一部大部头,甚至几部大部头著作,教务繁忙的中小学教师大众是难以完成的。专家学者们说不要把课题研究看得高深莫测、高不可攀,而这些要求,对于中小学教师的确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
(2)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
中小学教师工作繁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更加繁重,单就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工作就已经够老师们喘不过气来了。我调研过不少的中小学教师,他们中也有一部分想搞课题研究,但都众口一词地说真没有时间,有时有一些好的想法,但都往往被现实工作埋没、冲淡了。
3.关于大课题的研究现状的对策思考。
(1)慎做大课题。
依上所述,足见农村中小学教师作大课题研究意义确实不大。既然如此,就应该慎做大课题。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教育科研机构更不应强行要求学校搞大课题研究,甚至把课题研究和考核评价挂钩。学校申报大课题立项的时候,也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只能劳民伤财。
(2)为课题研究者创造必要的条件。
慎作大课题研究,并不是说彻底取消农村中小学的大课题研究。大课题研究难度大,但肯定有不怕难的人;中小学教师时间精力有限,但只要学校支持,也仍然能够创造克服困难的办法。例如给课题主研人员减少课时定额或其他额外事务等,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善”做小课题
大课题确实不太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特点,且不能有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于是我们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提出小课题研究策略。根据我县实际,我们把小课题定义为校内立项的课题,即产生于校内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实践中的具体、真实而又有实效价值的小问题,其研究主体是问题者自己,直接价值取向是优化实践。因为小课题具有坚实的调研基础,于是我们研究制定了小课题实施与管理办法,并对小课题的整个流程及研究方法都进行了从上到下的层级培训。但是,结果却又事与愿违。
1.小课题研究现状。
(1)承认小课题的价值。
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一致充分承认并肯定小课题研究的价值,认为小课题适合农村学校的实际,且能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小课题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有谁不想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呢?
(2)兴趣依然还在。
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小课题研究怀着殷切愿望和浓厚兴趣,虽然不少教师仍然长时间地停留在愿望与兴趣层面,但这毕竟是一种可贵的资源。小课题源于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他们对小课题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学校和老师们都有把小课题做好、做实的强烈欲望。
(3)行动的人数少。
尽管我们从调研到制定各种办法和文件,再到层层培训和过程督导都花了不少精力,但真正行动起来的学校和教师仍然不多,仍然收效甚微,无实质进展。大多数学校和老师依然停留于承认小课题的价值和想研究的愿望上。
2.对小课题研究现状的原因浅析。
(1)畏难情绪严重。
虽然说是小课题,但毕竟还是课题。不少老师认为,只要是课题就总是难搞的东西,感到高深复杂,千头万绪难下手;还认为即便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做出方案来,也难付诸实践,因为理论付诸实践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所以就裹足不前。老师们说的也不无道理,既然是课题研究,总是有一定难度的。
(2)缺乏时间和精力。
一些老师说,小课题研究确实是有意义的事情,但因为时间和精力不够,确实无法认真来做。看来我们的老师们并不是不想搞课题研究,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课题研究的价值,并不是不想得到专业发展,而是课题研究确实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保证。
3.关于小课题研究现状的对策思考。
既然我们坚信小课题研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都能做的事情,既然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都充分认识到其意义和价值,也都一直保持着想做的愿望和兴趣,由此可见小课题研究兴旺不起来的主要原因不在教师,而在于我们这些引领学校教育科研的人,是我们没有找到一种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形式和方法。只要课题研究的形式以及方法与教师的职业特点、具体情况相适应或者紧密联系起来,他们就一定会把课题研究做好。
(1)一定要与高校和专业人士的课题研究区分开来。
我参加过高校专家对中小学教师举办的教育科研培训,说实话,在参加培训之前,我自认为还是一个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在《中国教育学刊》《基础教育课程》等刊物发表的70余篇论文也至少说明我在教育科研方面还不是门外汉。但是,当我在这个培训班结业之后,我就真的不知道中小学教育科研该怎么搞了。我不是说教授、专家们讲得不好,而是说他们讲的基本上是他们自己怎么搞教育科研或者说课题研究,而不是中小学教师应该怎么搞教育科研或者课题研究,他们没把讲解和中小学实际结合起来。我的整体感觉是,他们的课题研究与中小学课题研究区别很大。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小学课题研究之所以一直成就不大,就是因为中小学不切实际地学习、模仿、追随“他们”的课题研究方式方法,他们的课题研究方式方法也一直在牵引中小学的课题研究。他们没有考虑我们的特点,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考虑自身的特点。我们为什么不能勇敢地和“他们”区别开来呢!为什么总是跟着“他们”亦步亦趋呢!中小学课题研究如果不与“他们”的课题研究区分开,走出自己的路子来,将永远是死胡同。
(2)创造适合农村中小学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
我们应该创造怎样的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形式和方法呢?前面的“浅析”说明创造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方式方法至少应该有两个原则:一是不能难度大,二是不能耗时多。
那么,怎样降低难度呢?
①质的研究法——农村中小学的小课题研究一般只适合质的研究,而不适合量的研究。也就是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单组单因素研究,这样就不需要控制很多无关变量,也不需要大量的复杂计算,不需要用很多计算工具;而更多的是使用归纳、分析法形成结论。例如,某班经常只有很少学生发言,但经过改进教学方法,发言的人数就很多了。这里“很少”到“很多”就是一种明显效果,而无需计算出准确的具体数字和百分比。其结论就可以表述为“通过使用某某教学法,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明显提升”,或者类似表述。只要“明显”而不必“精确”,这就是质的研究的显著特征。
②循序渐进法——中小学教师习惯于总结、提炼、反思,也就是说习惯于事(问题)后研究而不习惯于事(问题)前研究,我们应该尊重中小学教师的这种研究习惯,循序渐进,慢慢过渡到事前研究。即为了让教师逐步学会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初学时可以先有成果(论文),后有研究方案。论文写出来之后,再追寻论文产生的整个“隐形”过程,将其隐形过程补充完整,变隐性为显性,就是研究方案。而待对方案产生的“原理”有了充分体验之后,就可按先定方案后作研究的正常步骤来作课题研究了。
③减少步骤法——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步骤不可能像专业科研人员的课题研究一样有那么多的步骤,况且我们中小学教师搞的是小课题研究,是解决具体问题的课题研究。就研究材料来说,中小学课题研究只要有研究方案和研究报告或论文,就不失为一项完整的课题研究材料。至于研究过程的记录,有,当然好;没有,也不必追究,虽然过程记录是极具个性化且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其他不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报告、实验报告等,都应该删去。
④减少内容法——减少内容和减少步骤不同。减少内容,首先是指在农村中小学的小课题研究中,诸如文献综述、查新报告等专家级课题研究所做的某些工作我们完全可以省去不做。因为我们的小课题研究是解决自己实践中的小问题,不追求普遍意义,不追求推广价值,也不追求多大的创新,只要问题解决了,就意味着我们的研究成功了。其次,按照专家们的要求,研究方案和研究报告中都不能缺少“理论根据”,其实,这也是可以减少的内容。中小学教师最怕的就是这一点,好多有心投入课题研究的一线教师就是被这“理论根据”吓退、放弃了课题研究。小课题解决的是实践问题,也不追求理论贡献。因此,理论根据,有,固然好;没有,也不必追究。中小学教师的确需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但他们在工作中凭借的更多是实践经验而不是理论条条,我们不应过分地夸张理论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⑤减少文字法——有的人认为既然是课题研究,哪怕研究的是小课题,研究报告的文字少了总觉得有失“水准”。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应该始终明确一个指导思想:小课题研究的功能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只要把问题解决了,文字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表述清楚就行了;完全没有必要对这样的小课题研究做出诸如表述形式、文字量等等刻板的规定。
又怎样做到耗时不太多呢?
难度降低了,时间自然减少了,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学校要尽力为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教师减少一点课时定额和一些其他任务,让课题研究不至于成为老师们的过重负担。
总之,只要能因“实”制宜,“慎”“善”而行,农村中小学的课题研究就能蓬勃发展,为持续有效地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落后状态发挥作用,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