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曝气在大型膜生物反应器工程中的应用与优化

来源 :中国给水排水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ack0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某大型膜生物反应器(MBR)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开展了膜池脉冲曝气的应用与优化研究,旨在为该工程提供最优的曝气条件,并揭示不同曝气强度下膜池混合液特性与膜污染情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总曝气量由13 000 m~3/h上升至17 000 m~3/h时,膜比通量先上升后下降。曝气量的增大导致污泥混合液粒径减小,疏松的污泥胞外聚合物(LB-EPS)浓度下降,上清液有机物浓度上升,致使膜污染潜势上升。综合比较,该MBR工程膜池的最适曝气条件为中等曝气量(15 000 m~3/h),在此工况条件下,膜池
其他文献
采用常规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超滤/臭氧/生物活性炭与超滤/纳滤3种不同工艺处理太湖高藻原水,通过中试比较3种工艺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并从三维荧光光谱和有机物分子质量两方面研究了不同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超滤/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对浊度、UV_(254)、藻密度和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最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96%、96.40%、99.39%和98.75%;超滤/纳滤组合工
采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改性磁性纳米材料Fe_3O_4,制得一种新型磁性纳米材料(DDTC-MNPs),并用于吸附重金属Cd~(2+)。借助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采用批量吸附实验考察了该材料对Cd~(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DDTC-MNPs粒径约为20 nm;其对Cd~(2+)的去除率随溶
针对进化算法在大规模供水管网优化设计过程中计算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冗余选择策略差分进化算法。该方法在选择阶段往每一代种群中重复添加冗余数个当代最优解向量形成父代种群,适当降低种群多样性引导种群向更好的方向进化、快速获取近似最优解。以管网造价为经济性目标函数、节点富余水头方差为可靠性目标函数,建立供水管网优化设计的多目标数学模型,并采用BIN基准管网加以验证。利用冗余选择策略差分进化算法进行计
采用提高基质浓度和缩短水力停留时间两种氮负荷提升方式运行UASB厌氧氨氧化反应器,比较了两种方式对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过300 d的连续运行,对NH~+_4-N、NO~-_2-N、TN的去除率分别为93.09%、95.26%和88.46%,氮容积去除负荷由0.75kg/(m~3·d)升至2.26 kg/(m~3·d)。稳定阶段的化学计量关系ΔNO~-_2-N/ΔNH~+_4-N和
针对嘉兴地区河网水受有机物和氨氮污染,与饮用水水质需求不断提升之间的矛盾,开展了规模为1.50 m~3/h的纳滤系统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为4~33℃、操作压力为0.30~0.70 MPa、系统回收率为83.0%的条件下,纳滤系统对UV_(254)、COD_(Mn)和DOC的去除率均在88.0%以上,出水UV_(254)、COD_(Mn)和DOC分别降至0.009 cm~(-1)、0.50 m
为了降低城市污水处理厂深度脱氮过程中有机碳源的消耗量,提出了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双滤池系统,并通过试验考察了厌氧氨氧化滤池的脱氮性能及菌群结构。结果表明,厌氧氨氧化滤池在进水NH~+_4-N和NO~-_2-N平均浓度分别为9.9、9.1 mg/L条件下,出水NH~+_4-N和TN平均浓度分别为2.5、9.5 mg/L,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
我国不仅尚未独立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各子单元的温室气体清单研究,而且有关污水处理各个系统的温室气体估算数据研究也较少。结合"全国城镇污水处理信息管理系统"大数据平台,以城镇污水处理行业节能减排为目标导向,构建了污水处理系统全流程节能减排综合测算模型。通过模型测算了3个实例污水处理厂提标前后的碳排放变化情况并识别出主要控制环节,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污水排放标准,可有效降低污水处理厂各流程环节产生的碳排量,
采用浸没式厌氧氨氧化膜生物反应器(Amx IMBR)培养厌氧氨氧化菌,当进水氨氮与亚硝态氮浓度均为450 mg/L、氮负荷为0.6 kg/(m~3·d)时,总氮去除率稳定在86%左右,氨氮、亚硝态氮去除率分别稳定在90%、97%以上;氨氮去除量∶亚硝态氮去除量∶硝态氮生成量基本为1∶1∶0.18。Amx IMBR的临界通量为8.63 L/(m~2·h),这与长期运行的结果相符。膜污染的来源主要是紧
新疆百口泉联合站稀油污水系统存在回收水水质差、水中Fe~(2+)浓度高、出水不稳定、过滤器运行效果差等问题。针对污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将回收水进行预处理后再回掺至系统进水,对系统进水增加预氧化处理,同时将电解盐杀菌投加位置由过滤器后端调整至过滤器前端。工艺优化后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回收水经预处理后悬浮物、含油量控制在150 mg/L以下,系统进水水质稳定;系统进水经投加20 mg/L氧化剂处理,污水F
改良A~2O工艺运行过程中,生物池污泥膨胀及其引起的泡沫一直是该工艺的控制难点。郑州市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于2019年八九月份出现丝状菌增多、池面泡沫大量聚集等情况。该污水处理厂采用投加复合药剂快速消除泡沫、生物池污泥快速置换、投加次氯酸钠杀灭丝状菌等3种措施轮流进行控制。至11月上旬,生物池污泥指数开始下降并稳定在115 mL/g左右,达到了有效控制污泥膨胀及其伴随泡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