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5月,美国公民教育中心与中国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签署了一项在公民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开展交流的协议。此后,江苏省教研室、上海市教研室、云南省教科院、山东潍坊市教科院等先后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进行合作,开展公民养成教育实验,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成为实验教师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美国公民教育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有值得借鉴之处。本文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呈现这种过程性评价的模式,进而分析其特点,并指出在我国公民教育实践中实施这种评价模式的难点。
一、过程性评价模式
美国公民养成教育一般包括六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渗透着过程性评价,旨在引导和激励着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开展活动。我们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了自己的公民养成教育方案,下面以江苏省常州市花园中学七(2)班的方案为例,通过呈现其中的六个具体步骤,来介绍过程性评价的模式。
第一步,分组调查,确定小组选题
步骤一是学生调查本社区中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确认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会提出诸如“预防青少年犯罪”、“河流污染的治理”、“公共设施的保护”等问题。
第二步,投票评选班级研究课题,相互评价
步骤二是选择和确认班级要研究的课题。学生完成第一步后,各组在全班汇报选题情况,由指导教师把各组提出的选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确定班级要研究的课题,每名学生可以投两票。得票最多的问题最终将被确定为本班的研究课题。
在这个步骤中,学生投票可用看作是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为了获得更多的选票,小组学生一方面要积极开展调查,准确把握本社区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另一方面要向全班同学说明本组选题的意图,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可。
第三步,收集研究资料,引入档案袋评价方式
第三步是由学生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收集资料的途径有:现场调查、问卷调查、访谈、查阅报刊书籍、上网检索等。从评价角度看,教师在这一阶段向学生提供收集资料的清单,通过学生收集、保存的资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每一种收集资料的途径均有对应的资料收集清单。下面以“出版物信息资料”收集清单为例,说明在该步骤是如何开展评价的。
【案例】文献资料表——出版物信息资料
研究小组成员名单: ——
日期:——
所访问的图书馆、办公室、机构或电子资源地址:——
正在研究的问题:——
1.信息资料来源:
(1)出版物名称:——
(2)作者(如果署名的话): ——
(3)出版物日期:——
2.尽可能多地记录有助于你回答下述问题的出版物信息:
(1)该问题在我们社区中有多么严重?
(2)该问题在我们州或国家有多么严重?
(3)以下哪一点你认为是真实的:
没有处理该问题的法律或政策。是——否——
处理该问题的法律不充分。是——否——
处理该问题的法律是充分的,但没有充分实施。是——否——
(4)如果有的话,哪一级政府机构负责处理该问题?他们正在如何处理该问题?
(5)社区中存在着哪些与该政策或处理方式不一致的意见?
(6)关于该问题谁是表达意见的主要个体、团体或组织?
他们为什么对该问题感兴趣?
他们的立场是什么?
他们立场的缺点与优点是什么?他们正在如何尝试影响政府采纳他们在该问题上的立场。
(7)我和我们班应该如何获得更多关于他们对该问题所持立场的信息资料?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是以档案袋为依据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它是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质性教育教学评价工具。第三个步骤中就引入了档案袋评价方式,填写清单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进行评价。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照清单对自己及本组同学收集资料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在收集资料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清单和收集到的资料,对各组学生所收集资料的准确性与丰富性进行评价。
第四步,编制班级方案,成立评判小组对方案进行评价
步骤四为编制班级方案,学生将收集到的全部资料进行取舍、整理、汇总,并对其进行分析,编制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通过成立评判小组,对各小组编制的方案不同部分以及班级编制的整个方案打分。评分采用五分制,各分值对应的水平为:1分=差,2分=较差,3分=一般,4分=良好,5分=优秀。评分标准如表1和表2所示。
第五步,模拟听证会,通过答辩进行评价
步骤五为模拟听证会阶段,学生将本班的研究情况向同学和听证员口头报告。每个主题的听证会共有40分钟时间。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负责用10分钟介绍方案的一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4分钟,由学生陈述,第二部分6分钟用来答辩。
在每小组陈述的4分钟时间里,第一组要解释班级所选择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重要,为什么政府应该解决它;第二组评价其他已经用于尝试或已建议的解决该问题的公共政策;第三组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公共政策并证明其合理性;第四组编制一个方案,并游说政府接受。
在答辩阶段,听证员提问,学生回答。听证员由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专家和教师组成。听证员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提问:1.要求学生进一步澄清报告中的观点;2.要求学生为报告中的观点提供实例;3.要求学生对某些陈述或立场进行辩护;4.询问学生从其经历中学到了什么,研究还存在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完后,听证员要对每组学生的陈述和回答进行点评,点评以鼓励为主。
学生陈述和答辩后,听证员依据重要性、理解性、论证性、应答性和小组合作性五条标准,给每个学生小组的口头报告打分。同时还依据说服性、可行性、一致性、反思性等标准,给全班整体的口头报告打分。
第六步,总结学习经验,开展自我评价
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学生可以回答诸如下述问题:1.你和你的同学学到了什么?2.你和你的同学是如何学习的?3.如果你们编制另一个方案,会有何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后,学生将本次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挑战,克服困难的方法,从中得到的启示等,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在全班交流。
二、过程性评价的特点
过程性评价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公民教育活动的评价方式是多样的,既有学生投票、档案袋评价、自我反思等质性评价,也有依据评分表,给小组和班级打分的量化评价。量化评价有客观、严格、简明等特点,在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中,这种评价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量化评价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其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评价却有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质性评价能够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然而,质性评价也存在费时费力、评价结论一致性相对较差等不足。公民教育活动打破了以往让学生在教室中听课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走进社会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社会参与中增强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评价方式,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有机整合。
第二,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从评价的主体来看,评价可以分为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自我评价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评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评价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改进。但单一的自我评价也容易出现自吹自擂、自卖自夸的现象,因此还需要他人评价,通过外在约束力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在公民教育活动评价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资料收集清单自我规范、学习后的总结经验是自我评价;而同学投票与指导教师、专家、政府工作人员的评价则属于他人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相结合,保证了公民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第三,对个体进行评价与对集体进行评价相结合。在公民教育活动评价中,有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如通过档案记录,评价学生个体在收集资料中的表现。但更多的则是对集体的评价,如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对班级的评价等。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从而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对集体进行评价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在中国公民教育实践中运用过程性评价的难点
实践表明,在我国公民教育实践中运用过程性评价尚存在以下难点:
第一,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的作用认识不够。在传统观念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就是给学生一个鉴定性的结论或分数,即总结性评价。而在公民教育活动中,更多的却是过程性评价,一些教师认为这样的评价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事实上,总结性评价是事后评价,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教育意义;而过程性评价则是事中评价,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在公民教育中,我们必须加强对过程性评价的研究,充分认识到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第二,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面临较大困难。公民教育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既需要教师、学生的参与,也需要社会人士、政府工作人员的参与。但由于公民教育活动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一些社会人士和政府工作人员对此还不理解,如有一组学生就公园公共设施保护问题采访游园市民时,该市民说:“你们不好好在学校上课,出来乱跑干什么?”再如,有的政府工作人员认为,学生对公共政策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是故意找茬,于是就不予配合甚至加以阻挠。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是很困难的。因此,公民教育的实验者要积极为公民教育开展宣传,以求得社会与政府的理解与支持,从而为公民教育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班额成为影响评价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实行小班化教学,一个班只有25人左右;而我国学校每个班学生一般在50人以上。实施过程性评价,需要教师充分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在班额大的情况下,教师分身乏术,对学生活动了解不够,容易导致评价和指导不到位。针对这一情况,有的学校将公民教育实验班分成两大组,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顾润生,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冬晴
一、过程性评价模式
美国公民养成教育一般包括六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渗透着过程性评价,旨在引导和激励着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开展活动。我们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了自己的公民养成教育方案,下面以江苏省常州市花园中学七(2)班的方案为例,通过呈现其中的六个具体步骤,来介绍过程性评价的模式。
第一步,分组调查,确定小组选题
步骤一是学生调查本社区中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确认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会提出诸如“预防青少年犯罪”、“河流污染的治理”、“公共设施的保护”等问题。
第二步,投票评选班级研究课题,相互评价
步骤二是选择和确认班级要研究的课题。学生完成第一步后,各组在全班汇报选题情况,由指导教师把各组提出的选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确定班级要研究的课题,每名学生可以投两票。得票最多的问题最终将被确定为本班的研究课题。
在这个步骤中,学生投票可用看作是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为了获得更多的选票,小组学生一方面要积极开展调查,准确把握本社区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另一方面要向全班同学说明本组选题的意图,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可。
第三步,收集研究资料,引入档案袋评价方式
第三步是由学生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收集资料的途径有:现场调查、问卷调查、访谈、查阅报刊书籍、上网检索等。从评价角度看,教师在这一阶段向学生提供收集资料的清单,通过学生收集、保存的资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每一种收集资料的途径均有对应的资料收集清单。下面以“出版物信息资料”收集清单为例,说明在该步骤是如何开展评价的。
【案例】文献资料表——出版物信息资料
研究小组成员名单: ——
日期:——
所访问的图书馆、办公室、机构或电子资源地址:——
正在研究的问题:——
1.信息资料来源:
(1)出版物名称:——
(2)作者(如果署名的话): ——
(3)出版物日期:——
2.尽可能多地记录有助于你回答下述问题的出版物信息:
(1)该问题在我们社区中有多么严重?
(2)该问题在我们州或国家有多么严重?
(3)以下哪一点你认为是真实的:
没有处理该问题的法律或政策。是——否——
处理该问题的法律不充分。是——否——
处理该问题的法律是充分的,但没有充分实施。是——否——
(4)如果有的话,哪一级政府机构负责处理该问题?他们正在如何处理该问题?
(5)社区中存在着哪些与该政策或处理方式不一致的意见?
(6)关于该问题谁是表达意见的主要个体、团体或组织?
他们为什么对该问题感兴趣?
他们的立场是什么?
他们立场的缺点与优点是什么?他们正在如何尝试影响政府采纳他们在该问题上的立场。
(7)我和我们班应该如何获得更多关于他们对该问题所持立场的信息资料?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是以档案袋为依据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它是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西方“教育评价改革运动”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质性教育教学评价工具。第三个步骤中就引入了档案袋评价方式,填写清单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进行评价。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照清单对自己及本组同学收集资料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在收集资料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清单和收集到的资料,对各组学生所收集资料的准确性与丰富性进行评价。
第四步,编制班级方案,成立评判小组对方案进行评价
步骤四为编制班级方案,学生将收集到的全部资料进行取舍、整理、汇总,并对其进行分析,编制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通过成立评判小组,对各小组编制的方案不同部分以及班级编制的整个方案打分。评分采用五分制,各分值对应的水平为:1分=差,2分=较差,3分=一般,4分=良好,5分=优秀。评分标准如表1和表2所示。
第五步,模拟听证会,通过答辩进行评价
步骤五为模拟听证会阶段,学生将本班的研究情况向同学和听证员口头报告。每个主题的听证会共有40分钟时间。全班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负责用10分钟介绍方案的一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4分钟,由学生陈述,第二部分6分钟用来答辩。
在每小组陈述的4分钟时间里,第一组要解释班级所选择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重要,为什么政府应该解决它;第二组评价其他已经用于尝试或已建议的解决该问题的公共政策;第三组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公共政策并证明其合理性;第四组编制一个方案,并游说政府接受。
在答辩阶段,听证员提问,学生回答。听证员由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专家和教师组成。听证员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提问:1.要求学生进一步澄清报告中的观点;2.要求学生为报告中的观点提供实例;3.要求学生对某些陈述或立场进行辩护;4.询问学生从其经历中学到了什么,研究还存在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完后,听证员要对每组学生的陈述和回答进行点评,点评以鼓励为主。
学生陈述和答辩后,听证员依据重要性、理解性、论证性、应答性和小组合作性五条标准,给每个学生小组的口头报告打分。同时还依据说服性、可行性、一致性、反思性等标准,给全班整体的口头报告打分。
第六步,总结学习经验,开展自我评价
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学生可以回答诸如下述问题:1.你和你的同学学到了什么?2.你和你的同学是如何学习的?3.如果你们编制另一个方案,会有何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后,学生将本次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挑战,克服困难的方法,从中得到的启示等,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在全班交流。
二、过程性评价的特点
过程性评价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公民教育活动的评价方式是多样的,既有学生投票、档案袋评价、自我反思等质性评价,也有依据评分表,给小组和班级打分的量化评价。量化评价有客观、严格、简明等特点,在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中,这种评价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量化评价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其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评价却有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质性评价能够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然而,质性评价也存在费时费力、评价结论一致性相对较差等不足。公民教育活动打破了以往让学生在教室中听课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走进社会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社会参与中增强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评价方式,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有机整合。
第二,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从评价的主体来看,评价可以分为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自我评价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念;评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评价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改进。但单一的自我评价也容易出现自吹自擂、自卖自夸的现象,因此还需要他人评价,通过外在约束力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在公民教育活动评价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资料收集清单自我规范、学习后的总结经验是自我评价;而同学投票与指导教师、专家、政府工作人员的评价则属于他人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内在自觉与外在约束相结合,保证了公民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第三,对个体进行评价与对集体进行评价相结合。在公民教育活动评价中,有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如通过档案记录,评价学生个体在收集资料中的表现。但更多的则是对集体的评价,如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对班级的评价等。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从而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对集体进行评价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在中国公民教育实践中运用过程性评价的难点
实践表明,在我国公民教育实践中运用过程性评价尚存在以下难点:
第一,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的作用认识不够。在传统观念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就是给学生一个鉴定性的结论或分数,即总结性评价。而在公民教育活动中,更多的却是过程性评价,一些教师认为这样的评价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事实上,总结性评价是事后评价,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教育意义;而过程性评价则是事中评价,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在公民教育中,我们必须加强对过程性评价的研究,充分认识到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第二,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面临较大困难。公民教育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既需要教师、学生的参与,也需要社会人士、政府工作人员的参与。但由于公民教育活动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一些社会人士和政府工作人员对此还不理解,如有一组学生就公园公共设施保护问题采访游园市民时,该市民说:“你们不好好在学校上课,出来乱跑干什么?”再如,有的政府工作人员认为,学生对公共政策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是故意找茬,于是就不予配合甚至加以阻挠。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是很困难的。因此,公民教育的实验者要积极为公民教育开展宣传,以求得社会与政府的理解与支持,从而为公民教育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班额成为影响评价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实行小班化教学,一个班只有25人左右;而我国学校每个班学生一般在50人以上。实施过程性评价,需要教师充分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在班额大的情况下,教师分身乏术,对学生活动了解不够,容易导致评价和指导不到位。针对这一情况,有的学校将公民教育实验班分成两大组,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顾润生,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冬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