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晚上,妈妈带3岁的皮鲁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后,皮鲁突然发现一直攥在手里的糖不见了。那块糖是妈妈的朋友给的,自己家没有这样的糖。皮鲁着急得哭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安慰他,并承诺第二天给他买喜欢的玩具。但是,皮鲁没有妥协:“我要!我要!!我一定要!!!”
皮鲁倒在地上打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实在心疼,便带上照明工具倾巢而出,沿着回来的路进行“拉网式”搜寻,找到午夜糖果也没找到。妈妈看到哭得死去活来的孩子,终于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再讨一块……
一次小小的失望,就让皮鲁这样歇斯底里,这也预示了未来灾难的降临。
皮鲁上高中后,喜欢上了一名女生,但这名女生看不上他。他不再打滚哭闹,而是拿刀割了自己的手腕。皮鲁被送到医院抢救过来后,又开始绝食。父母哭着说:“你想把我们急死啊!不就一个女孩吗?人生的路长着呢,好女孩多的是。”但他恨恨地说:“我就要她,就要她!没有她,我就去死!”这次,皮鲁的父母没有办法了,只能捶打着自己的脑袋,喃喃地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啊?”是啊,为什么呢?
从3岁开始,皮鲁就被放纵型溺爱包围着,如今他17岁了,最终在这种溺爱中渐渐失去了理智……
我们知道溺爱分两种:包办型和放纵型,其中后者的危害更大。因为包办型溺爱培养出来的孩子,尊重父母,尊重别人,也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只是丧失了自我。而放纵型溺爱培养出的孩子却是“他人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他们心中只有自己,不尊重父母和他人,也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凡事都想肆意而为。可以这样讲,在包办型溺爱中,父母将孩子当成了“自我的延伸”;而在放纵型溺爱中,父母自愿做孩子“自我的延伸”,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孩子的指挥,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对孩子唯命是从。
这是一种颠倒的爱,一种最为懒惰的爱,也是最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爱。
溺爱,培养出“家庭小霸王”和“校园小恶魔”
一位妈妈说,她儿子在幼儿园里老被一个女孩欺负。“那个女孩特别爱指挥人,她命令我儿子和她一起玩,我儿子不同意,她就过来打我儿子。她不光打我儿子,也经常打其他孩子,幼儿园的老师怎么教育都不行。”
可以断言,这个女孩在家里肯定是小霸王,指挥人指挥惯了,到了幼儿园里自然也要指挥其他孩子。而父母放纵型的溺爱,让她以为别人都要围着她转才行。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喜欢指挥人,误认为孩子天生有领导才能。其实,这种惯出来的具有“领导才能”的孩子,对他人缺乏理解,不仅会成为“别人的地狱”,最终也会成为“自己的地狱”。
11岁的男孩阿辉,因为老惹麻烦,被父母送来做心理咨询。在咨询中,我了解到他的父母以前是下乡知青,吃过很多苦,有了儿子之后,便发誓不让儿子再吃苦,所以不管儿子有什么要求他们都尽力满足,结果阿辉成了家里的小霸王。譬如,吃饭时,要是他喜欢吃某道菜,就会把菜霸住,不让父母吃,等他吃够或吃厌了,父母才能下筷子。看电视,他看哪个台,父母不能和他争,哪怕他去卫生间父母临时转一下台,他都会暴跳如雷。出门时他累了,爸爸得把他背在肩上,阿辉大了之后,爸爸不想再这样做了,妈妈会立即站在孩子一边,说:“你就背一下吧。”
阿辉喜欢蜡笔小新,家里有上百个蜡笔小新的公仔,但还要买。爸爸问他:“你不是都有了吗?还买它干吗?”阿辉气鼓鼓地说:“你管我呢?我就是想要。”
上幼儿园时,阿辉和前面提到的那个女孩一样爱指挥人,虽然幼儿园老师提醒他的父母要改变一下教子方式,但他的父母无动于衷,觉得这不是什么问题。上了小学之后,阿辉遇到了麻烦,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倒数。这并不奇怪,因为阿辉习惯了别人替他解决问题,但学习是个人的事情,别人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替他掌握知识啊。不仅如此,因为学习糟糕,老师和同学都不怎么关注他。为了成为大家的关注焦点,阿辉发展出一系列的恶劣行为,不是在课堂上骚扰同学,就是故意找老师麻烦……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关注。
这也是很多问题孩子制造麻烦的原因,他们难以靠好成绩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就只好去制造麻烦。
放纵型溺爱发展到最后,还会培养出“父母的敌人”。
17岁的高二男生阿升,与爸爸的关系已是水火不容,他甚至威胁妈妈:“你是要老公还是要我?要他,我就离开这个家;要我,你就和那个家伙离婚!”
阿升的父母经人介绍认识,婚后两人感情较平淡。有了阿升后,妈妈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吃鱼时,她总是先把骨头剔掉。阿升小时候她这样做,现在仍然这样做。她说这样做是为了节省儿子的时间,以免他上学迟到。阿升的午餐是从家里带的盒饭,妈妈也会先把鸡蛋壳剥掉,再放进饭盒。有一次她忘了剥鸡蛋壳,阿升居然把鸡蛋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
从出生到上初中,阿升都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上高一时,妈妈因工作调动去外地上班,结果阿升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他给妈妈打电话,威胁说如果她不回来,他就自杀。妈妈回来后,他又和妈妈睡在了一张床上。妈妈出差期间,阿升让爸爸做他喜欢吃的菜,爸爸工作忙,给钱让他自己去外面吃,结果阿升大发脾气。妈妈回来后,他就发出了让妈妈和爸爸离婚的威胁。
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他人,如果父母不及早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会发现,孩子也是他们的地狱。
在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表面上看很强大,但难逃三个常见的恶果:
依赖。他们不能接受独立,必须和他人黏在一起,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在乎,才觉得自己有价值。他们小时候依赖父母,长大后依赖配偶或孩子。他们也会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狱,因为他们只知道提要求,让亲人关注自己,却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见。
自卑。他们发现离开亲人后自己什么也不是,就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自大惯了的他们不能接受这种自卑心理,便会把这种心理转嫁给别人,并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
任性。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严重缺乏同情心。他们习惯了愿望立即得到满足,不懂得愿望的满足需要时间,而且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我要,立即要”成为习惯,这也是他们容易沉溺于电子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只有在电子游戏里,他们的愿望才能立即得到满足。
什么导致溺爱泛滥
为什么溺爱在中国家庭这么普遍呢?原因有三:
首先是时代背景。改革前的几十年里,我国物质匮乏,家庭一般有多个兄弟姐妹,孩子能得到的物质和精神关爱都少,很多愿望得不到满足,而这些没有被满足的愿望藏在心底,成为我们“内在的小孩”的重要内容。等日后我们成了父母,物质相对丰盛,于是“内在的小孩”未被满足的愿望被充分唤起。并且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两人不曾实现的愿望投射到一个孩子身上,这就很容易导致溺爱,很多父母感叹:“我小时候什么都没有,我一定不让我的孩子再过那种生活。”
其次是文化背景。中国文化强调要爱别人,不要爱自己。但是,人的天性是自爱,而我们偏偏被教导不自爱,而压抑的自爱又必须要表达,此时孩子无疑是最适合的对象。但这样一来,我们在爱孩子的时候,就比有尊重自爱文化传统的人更容易失去分寸。
再次是隔代抚养。不少人表示自己从小在父母的严厉教育下长大,父母却从没有动过孙辈一个手指头。隔代抚养为什么容易导致溺爱?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心理原因:
1.责任感的缺位。责任感的缺位是导致隔代溺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子不教,父之过”,父母就算想宠爱孩子,但多少会有所收敛,否则惯坏孩子,自己得为此负责。但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宠爱孙辈时就少了这层顾虑。
皮鲁倒在地上打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实在心疼,便带上照明工具倾巢而出,沿着回来的路进行“拉网式”搜寻,找到午夜糖果也没找到。妈妈看到哭得死去活来的孩子,终于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再讨一块……
一次小小的失望,就让皮鲁这样歇斯底里,这也预示了未来灾难的降临。
皮鲁上高中后,喜欢上了一名女生,但这名女生看不上他。他不再打滚哭闹,而是拿刀割了自己的手腕。皮鲁被送到医院抢救过来后,又开始绝食。父母哭着说:“你想把我们急死啊!不就一个女孩吗?人生的路长着呢,好女孩多的是。”但他恨恨地说:“我就要她,就要她!没有她,我就去死!”这次,皮鲁的父母没有办法了,只能捶打着自己的脑袋,喃喃地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啊?”是啊,为什么呢?
从3岁开始,皮鲁就被放纵型溺爱包围着,如今他17岁了,最终在这种溺爱中渐渐失去了理智……
我们知道溺爱分两种:包办型和放纵型,其中后者的危害更大。因为包办型溺爱培养出来的孩子,尊重父母,尊重别人,也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只是丧失了自我。而放纵型溺爱培养出的孩子却是“他人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他们心中只有自己,不尊重父母和他人,也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凡事都想肆意而为。可以这样讲,在包办型溺爱中,父母将孩子当成了“自我的延伸”;而在放纵型溺爱中,父母自愿做孩子“自我的延伸”,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孩子的指挥,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对孩子唯命是从。
这是一种颠倒的爱,一种最为懒惰的爱,也是最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爱。
溺爱,培养出“家庭小霸王”和“校园小恶魔”
一位妈妈说,她儿子在幼儿园里老被一个女孩欺负。“那个女孩特别爱指挥人,她命令我儿子和她一起玩,我儿子不同意,她就过来打我儿子。她不光打我儿子,也经常打其他孩子,幼儿园的老师怎么教育都不行。”
可以断言,这个女孩在家里肯定是小霸王,指挥人指挥惯了,到了幼儿园里自然也要指挥其他孩子。而父母放纵型的溺爱,让她以为别人都要围着她转才行。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喜欢指挥人,误认为孩子天生有领导才能。其实,这种惯出来的具有“领导才能”的孩子,对他人缺乏理解,不仅会成为“别人的地狱”,最终也会成为“自己的地狱”。
11岁的男孩阿辉,因为老惹麻烦,被父母送来做心理咨询。在咨询中,我了解到他的父母以前是下乡知青,吃过很多苦,有了儿子之后,便发誓不让儿子再吃苦,所以不管儿子有什么要求他们都尽力满足,结果阿辉成了家里的小霸王。譬如,吃饭时,要是他喜欢吃某道菜,就会把菜霸住,不让父母吃,等他吃够或吃厌了,父母才能下筷子。看电视,他看哪个台,父母不能和他争,哪怕他去卫生间父母临时转一下台,他都会暴跳如雷。出门时他累了,爸爸得把他背在肩上,阿辉大了之后,爸爸不想再这样做了,妈妈会立即站在孩子一边,说:“你就背一下吧。”
阿辉喜欢蜡笔小新,家里有上百个蜡笔小新的公仔,但还要买。爸爸问他:“你不是都有了吗?还买它干吗?”阿辉气鼓鼓地说:“你管我呢?我就是想要。”
上幼儿园时,阿辉和前面提到的那个女孩一样爱指挥人,虽然幼儿园老师提醒他的父母要改变一下教子方式,但他的父母无动于衷,觉得这不是什么问题。上了小学之后,阿辉遇到了麻烦,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倒数。这并不奇怪,因为阿辉习惯了别人替他解决问题,但学习是个人的事情,别人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替他掌握知识啊。不仅如此,因为学习糟糕,老师和同学都不怎么关注他。为了成为大家的关注焦点,阿辉发展出一系列的恶劣行为,不是在课堂上骚扰同学,就是故意找老师麻烦……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关注。
这也是很多问题孩子制造麻烦的原因,他们难以靠好成绩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就只好去制造麻烦。
放纵型溺爱发展到最后,还会培养出“父母的敌人”。
17岁的高二男生阿升,与爸爸的关系已是水火不容,他甚至威胁妈妈:“你是要老公还是要我?要他,我就离开这个家;要我,你就和那个家伙离婚!”
阿升的父母经人介绍认识,婚后两人感情较平淡。有了阿升后,妈妈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吃鱼时,她总是先把骨头剔掉。阿升小时候她这样做,现在仍然这样做。她说这样做是为了节省儿子的时间,以免他上学迟到。阿升的午餐是从家里带的盒饭,妈妈也会先把鸡蛋壳剥掉,再放进饭盒。有一次她忘了剥鸡蛋壳,阿升居然把鸡蛋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
从出生到上初中,阿升都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上高一时,妈妈因工作调动去外地上班,结果阿升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他给妈妈打电话,威胁说如果她不回来,他就自杀。妈妈回来后,他又和妈妈睡在了一张床上。妈妈出差期间,阿升让爸爸做他喜欢吃的菜,爸爸工作忙,给钱让他自己去外面吃,结果阿升大发脾气。妈妈回来后,他就发出了让妈妈和爸爸离婚的威胁。
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他人,如果父母不及早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会发现,孩子也是他们的地狱。
在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表面上看很强大,但难逃三个常见的恶果:
依赖。他们不能接受独立,必须和他人黏在一起,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在乎,才觉得自己有价值。他们小时候依赖父母,长大后依赖配偶或孩子。他们也会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狱,因为他们只知道提要求,让亲人关注自己,却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见。
自卑。他们发现离开亲人后自己什么也不是,就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自大惯了的他们不能接受这种自卑心理,便会把这种心理转嫁给别人,并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
任性。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严重缺乏同情心。他们习惯了愿望立即得到满足,不懂得愿望的满足需要时间,而且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我要,立即要”成为习惯,这也是他们容易沉溺于电子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只有在电子游戏里,他们的愿望才能立即得到满足。
什么导致溺爱泛滥
为什么溺爱在中国家庭这么普遍呢?原因有三:
首先是时代背景。改革前的几十年里,我国物质匮乏,家庭一般有多个兄弟姐妹,孩子能得到的物质和精神关爱都少,很多愿望得不到满足,而这些没有被满足的愿望藏在心底,成为我们“内在的小孩”的重要内容。等日后我们成了父母,物质相对丰盛,于是“内在的小孩”未被满足的愿望被充分唤起。并且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两人不曾实现的愿望投射到一个孩子身上,这就很容易导致溺爱,很多父母感叹:“我小时候什么都没有,我一定不让我的孩子再过那种生活。”
其次是文化背景。中国文化强调要爱别人,不要爱自己。但是,人的天性是自爱,而我们偏偏被教导不自爱,而压抑的自爱又必须要表达,此时孩子无疑是最适合的对象。但这样一来,我们在爱孩子的时候,就比有尊重自爱文化传统的人更容易失去分寸。
再次是隔代抚养。不少人表示自己从小在父母的严厉教育下长大,父母却从没有动过孙辈一个手指头。隔代抚养为什么容易导致溺爱?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心理原因:
1.责任感的缺位。责任感的缺位是导致隔代溺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子不教,父之过”,父母就算想宠爱孩子,但多少会有所收敛,否则惯坏孩子,自己得为此负责。但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宠爱孙辈时就少了这层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