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三种策略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x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节数学课结束,我都会问问自己: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得快乐吗?这节课的教学效率高吗?还应从哪些方面改进?以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就这几年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让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好的教学设计犹如一首流畅的乐曲,让人回味无穷。因此,有效的数学课堂首先需要我们进行精心的设计。如教学《正负数(一)》一课,正负数是学生刚接触的内容,要让学生理解正负可以互相抵消不那么容易,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我认真研读教材后,确定了教学重点:理解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会用正负抵消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计算间隔时间。然后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幼儿学走路”这一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淘气、笑笑和小兰正在学走路,由于重心不稳。向前颠几步后又向后颠几步,然后让学生用正负数记录他们的比赛情况,并思考:假设他们颠的每一步是相等的,请问与原来的位置相比,他们各前进或后退了几步?
  (二)以小兰的位置记为-1,笑笑的位置记为+1,如果笑笑站着不动,那么小兰至少要走几步才能追上笑笑呢?(理解间隔时间的计算。)  (三)应用正负互相抵消解决课文中的例题:为了检查某味精厂袋装味精的净含量是否合格,检查员抽查了5袋,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包装袋上标明净含量是100克。)  第一袋味精与第二袋味精的总质量是多少?第三袋和第四袋呢?5袋味精的总质量是多少?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四)抢答游戏。回答正确的同学加5分,答错扣5分,抢到不答或在有效答题时间(3秒)内不作答得O分。最后累积得分,并说说是怎么算的。  一个“颠”字唤起了学生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地诠释出+1、-1可以相互抵消的数学知识;再以“小兰的位置记为-1,笑笑的位置记为+1,如果笑笑站着不动,那么小兰至少要走几步才能追上笑笑呢?”轻易地解决时间间隔问题;最后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正负数的产生过程,提升学生解决相隔问题的技巧,使学生对原有的正负数与O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不仅把整节课推向高潮,而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正负数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节课中,无论是正负相互抵消,还是间隔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让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老师只是在关键的地方点拨、引导,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如此课堂教学怎么不让学生爱学、乐学、学得轻松有趣呢!
  
  二、走下讲台。加强指导,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最不容易把握的部分,许多合作学习由于教师没有有效的调控而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的时候无所事事地等待学生合作的完成,浪费了把握学生资源生成的最佳时机。实际上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容易放开,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合作学习是获得反馈信息,获得生成资源的重要时期,应该是教师最为繁忙的时候。教师应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及时收集生成信息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集中反馈。
  如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时,有这样一道题:一张正方形桌子周长32分米,2张这样的桌子拼成的长方形桌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这是一道思考题,我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纸代替桌面,先独立拼一拼,想一想怎样计算周长,然后小组交流。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小组很快就算出来了,我让他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结果他们互相启发竟然想出了三种方法;可有的小组一种都算不出来,我就让已经算出来的同学做小老师教这些小组的同学,结果在交流中同学们想出了下面几种方法:
  ①8+8+8+8+8+8=48(分米)
  ②6×8=48(分米)
  ③32×2--2×8=48(分米)
  ④(4×2--2)×8=48(分米)
  ⑤(8+8+8)×2=48(分米)
  ⑥32+2×8=48(分米)
  ⑦3×8+3×8=48(分米)
  ⑧(8+8)×2+8×2=48(分米)
  ⑨32×2—32÷2=48(分米)
  ⑩8×8—2×8=48(分米)
  当交流到计算四张桌子拼起来的周长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每多一张桌子就多出了两条边,也就是多出了16分米。”
  由于在巡视中,老师了解了学生的想法,而且引导他们再想想有没有其他方法,在老师的提示鼓励下,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因而不但想出了多种方法,而且在交流中发现规律。可见,在小组交流中,教师的有效调控不但可以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三、耐心倾听,善用评价,引导学生的思维往纵深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多么遗憾,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作为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呢?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作出相应的反馈,对好的加以评价鼓励,对有价值的加以引导,引导学生的思维往纵深发展。使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我出示一幅张贴画。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这幅张贴画有几张?
  生:54张。
  师:很多同学都说是54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是一排一排数的,一排6张,9排就是54张。
  生2:我是一竖一竖数的。
  师纠正:我们把这样一竖下来叫做一列。
  生重复:我是一列一列数的,一列9张,6个9相加得54。
  生3:我把他分成两部分,这样一排9个,三九二十七,两个27相加就是54。
  师:你能想办法用我们学过的口诀来解决没学过的问题,真了不起。
  生4(受生3的启发):我把他分成三部分,这样一排9个,二九十八,三个18相加就是54。
  师:你不但认真听讲,而且积极思考,能触类旁通,厉害!
  生5:我也把它分成两部分,左边5列,右边一列,五九四十五,45+9=54。
  生6:我也把他它分成两部分,上面4行,下面5行,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24+30=54。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计算这张张贴画的数量,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思考了一下,有一人举起了手:都是把它分成两部分,再利用口诀计算。  师:都得分成两部分再算,是不是太麻烦了,如果我们不分成两部分,能不能直接用口诀算出来?  大部分同学摇了摇头,有几个同学举手:编6的乘法口诀。  在上例中,当学生想到分成左右两部分再利用口诀进行计算时,老师加以鼓励,马上有同学想到分成三部分,还有同学想到分成上下两部分……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培养,而老师并不满足于计算方法,“都得分成两部分再算,是不是太麻烦了,如果我们不分成两部分,能不能直接用口诀算出来?”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于是需要编写“6的乘法口诀”就水到渠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首先教师心中要有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识,然后以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为出发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再运用评价的杠杆作用加以调节,从而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责 编 林 剑)
其他文献
当代著名作家苏童的很多作品都采用的是悲剧叙述的手法,《黄雀记》叙述了三个主人公各自的悲剧。文本中意象中的隐喻存在的悲剧性及其原因:绳子——"捆绑"式的纠缠,丢魂——
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房地产行业的广泛应用,导致了各部门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数据。目前的数据库技术虽然可以高效地实现数据查询、统计等功能,却无法发现
本文通过发放问卷的方法,通过针对本市10所开设会计专业高职院校的600个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对于会计专业教学需求出发,精心设计问卷调研题目,其中涉及专业课程、实
近年来,随着通信、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运动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伴随而生的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视频网络云监控等领域的应用对计算机视觉检测提出
伤寒与温病,二者一寒一温,古今学者强调寒温对立,体现了对寒热阴阳属性的敏感。任何一个学科开始之初莫不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但都是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完善的。温病学说自从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联合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降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氟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依折麦布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