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zh06014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作文能力不是遗传基因,与生俱来;也不是天上掉馅饼,意外收获;更不是守株待兔,不劳而获。小学生作文能力如弱小植物、花卉,需要在一定阳光、温度和水分条件下,获取充足营养,得到细心照料,才能长得茂盛长或开得鲜艳。教师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应该像培育花草那样,精心呵护,给足营养,助其渐渐具备作文细胞,形成作文能力,以顺利完成作文教学目标。由此观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重视研究小学生作文心理,培养其正确作文意识,积极引导他们走进生活,积累生活体验; 拓宽知识视野,增强作文素质;参与作文训练,提高作文能力。
  一、 调适作文心理 培养作文意识
  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指导小学生把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用自己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出来。但在实际作文中,部分小学生作文喜欢抄袭:机械地套用别人东西,没有自创语言文字;部分小学生作文语言干瘪无味,缺乏诱人魅力,渗透情感不浓。这些严重影响了小学生作文质量,给小学作文教学带来不利影响。追其根源,许多小学生没有学会积累生活体验,缺乏写作素材,加上没有写作经验,他们害怕作文。教师让他们作文,他们则常常东拼西凑,或凭空编造,作文往往缺乏真凭实据,且没融入自己情感,导致作文质量差,缺少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探究小学生作文心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作文意识,引导他们“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让小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体验,助其作文赋有生命活力和生活气息,使其情感完全融入作文语言文字之中,具有较大诱人魅力和实际欣赏价值。这样,教师才能消除小学生初步作文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正确作文意识, 逐步提高他们作文创新能力。
  二、 积累生活体验 提升作文素质
  作文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是他们所见所闻在头脑中正确反映。按理说,作文应是小学生心声所言,应该言而不尽;但他们往往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这与他们厌恶作文,无心积累生活体验,缺乏认识经验,思想情感不浓,写作基础较差等综合因素戚戚相关。教师如果要提升学生作文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积累生活体验,着力解决小学生作文基本素质问题。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用心积累作文所需素材:如身边大小故事,大自然四季变化,人世间冷暖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科技进步情况等等,皆可作为作文素材。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形象地说明生活是小学生作文营养库,是作文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源,是作文丰富情感的萌生之地。诚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让他们学会种树、种花草和饲养小动物等生活小技巧;学会煮饭、拖地和洗衣服等家务活;学会购物、旅游和野炊等生活常识,千方百计丰富学生生活,促其获得生活乐趣,培养他们爱心、善心和诚心,助其形成良好品格。小学生只有形成了积极向上先进思想,才逐步提升作文素质。《红楼梦》能够举世闻名,正是因为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相当好的作品。同样,小学生作文是否具有审美价值,既与他们巧妙设计分不开,又与他们思想情感紧密相连。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没有思想情感的作文是干瘪无味的,没有欣赏价值的作文是毫无意义的。那些文学巨人之所以能够写出好作品,与他们良好个人素质戚戚相关。因此,教师提升小学生作文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 重视作文训练 提高作文能力
  小学生作文,除了具备个人基本素质外,还必须提高自己写作能力,才能使他们用自己语言把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清楚。因此,教师必须对小学生进行必要作文训练,使他们掌握写作一些基本技巧,助其顺利写出其心仪的作品。
  1、 以生活为背景,指导用心观察。
  学生作文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日常生活为立足点,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比如乡村变化、房屋搬迁、人心善恶、尊老爱幼、团结友爱、树木花草、温度高低、昼夜更替 、日月星辰、稻田禾苗,蔬菜水果等等),促使小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生活体验,提高写作兴趣,陶冶艺术情操。
  2、以写作为导向 ,把握作文要领。
  教师训练小学生作文,应让学生明白写作要求,懂得构思谋篇, 把握写作要领,适当选择材料,合理使用表达方式,使作文显得有血有肉,浑然一体。如教师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编写提纲、确定重难点,如实写出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感等。
  3、培养写作习惯 重视修改作文。
  教师平时要安排学生多写日记,要求他们把一天中所遇到的重大事情,用简短文字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他们便会熟能生巧,渐渐地养成写作习惯。与此同时,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因为成功作文的关键在于作者细心修改作文。在作文初稿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认真地修改。如作文中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字词搭配是否恰当,句子衔接是否合理,有没有错别字和病句,作文修辞有没有问题等,要求学生把作文的字、词、句、段、篇彻底弄明白,使作文语言能够表达出自己真实感受。
  4、强调师生互动 ,完善作文评价。
  教师在阅读完学生习作后,应认真写上自己对其作文的评语,既要说出学生作文优点,又要指出其作文存在不足,以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作文;教师还可以找出学生中的好作文,作为该次作文范本,在班上宣读,然后指导学生共同探讨,指出文章好坏;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合作交流,彼此进行作文评语,从字、词、句、段到布局谋篇,引导学生认真斟酌,找到评价作文最佳途径。
  总的说来,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作文训练,不仅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而且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使他们作文如鱼得水,使他们作文有血有肉,趣味横生,令人百看不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非短时间内能凑效,必须坚持持之以恒。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长期关注学生作文心理变化,恰当调适他们作文心态,逐步培养他们正确作文意识,引导他们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积累生活体验,获得作文乐趣,提高作文能力,最终使作文能够再现他们真实生活,表达他们正确思想情感,使作文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有机统一,使它既能给人带来娱乐,又具有一定审美价值。
其他文献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但是,因为班主任工作辛苦、繁杂、责任重大、工作难做,所以很多教师都不愿当班主任。本人认为,班主任工作虽然难做,但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也一定能做好。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工作浅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切记“为人师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当好班主任的最有效的办法是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摘 要】后浇带是一种防裂缝措施。在建筑工程中,通过设置后浇带来解决设计中考虑沉降差异或钢筋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以及混凝土的温度应力等问题,现已广泛应用。本文对建筑工程中后浇带的主要功能和设置原理进行分析,对施工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功能作用;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特征和功用  1.1后浇带的特征  是可以根据结构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
【摘 要】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应该从理论、实践和制度三个层面同步推进,而现实情况是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理论研究存在短板、建设实践面临误区、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必须加强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理论研究,走出建设实践的种种误区,加大制度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三个层面  示范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社会急需具有老年人保健和康复专业知识的人才,这对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再加上全民健身计划和终身健身理念的形成和实
【摘 要】教学评估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3年确立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我国高校教学评估工作得到了普遍的好评,教学评估在诸多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即重点阐述了教学评估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就发挥教学评估作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教学评估;高等教育;意义;教育质量;评估形式  一、我国现行高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
砼表面的损伤不直接影响结构质量,但它的确反应了施工单位现场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形象。现就砼表面损伤的原因及预防和大家交流一下。  1.麻面  1.1现象  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外露。  1.2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损、出现麻面。(2)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没有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浇筑混凝土时,与模
高校校园招贴设计主题丰富,美化校园的同时,也展现着校园文化与精神,是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一部分。因此对水墨元素与校园招贴设计的研究,可归纳为简约之美、空间之美、意
宋代花鸟画处于当时经济比较繁荣的一个朝代,这样的社会经济为宋代的艺术发展铺垫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绘画的形式特征表现为广泛的题材,精湛的构图,顺应时代的审美要求,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