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公共安全治理的法治化路径:算法伦理、数据隐私及大数据证据规则

来源 :政法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9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数据助力公共安全治理的核心问题包括算法伦理、数据获取和使用规则、业务保密与执法协助冲突、大数据证据规则.使用算法程序进行刑事证据、治安风险预测、舆情监测需要验证算法程序的正义性,解决算法歧视、算法透明度、算法可责性等问题.大数据证据、大数据鉴定应当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确保大数据证据的可信,实现智慧司法,立法应当为司法鉴定划定清晰的大数据鉴定范围,规范基于机器学习的司法鉴定方法.《网络安全法》规定的执法协助义务中,平台依法向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提供信息以及技术支持、协助,仍然应当满足比例与程序的要求,确保数据安全.个人信息控制者的安全义务包括维持其所控制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与可用性,遵循目的明确原则、选择同意原则、最少够用原则、公开透明原则、主体参与原则等,贯彻于其网络安全执法义务、算法正义性审计等工作当中.
其他文献
对身处危难之中的他人不施以援手在道德上可能是值得非议的,但将这样的非议以刑事制裁的方式加以惩治可能并不妥当,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虽然存在一定联系,但两者绝不是可
犯罪现场处置是案件发生时或疑罪现场被发现后初期,先期到达现场的警务人员等对现场采取的救人排险、监控犯罪嫌疑人、记录现场原状、先行提取易遭破坏痕迹物证、缉捕现行犯
随着网络强国和依法治国战略的同步推进,互联网空间治理的法治化愈发重要,“源头治理”成为公认的治本之策,进而成为“打早打小”的网络化刑事政策.但“源头治理”的观念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