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有机化学课程为例,深刻剖析了现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并认真梳理了若干现代教学理论。指出从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出发,吸取教学实践论、教学构建论和教学交往论等多元理论来反思和指导教学。从端正理念和加强实践两方面展开,提出了通过教学内容层次化来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教学延伸科研、增设专题报告、鼓励参与实践等方法,帮助学生统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通过加强教学互动、构建多层次评价体系来调动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72-03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高等教育中环境、生物、医药、食品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刻剖析了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学生主动性不高、知识点掌握不扎实等。针对这些问题,对几种现代教学理论进行梳理并指导教学,从端正学生观念和加强实践两方面入手,提出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未来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并在其指导下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理论密切联系实践,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教学现状
针对专业课程,只有清楚地认识现在教学实践所反映出的问题,才能与现实对比发现差距,从而寻求改进方法。本文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1.知识点庞杂。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多,涉及到的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机理较为烦琐,若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知识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短期内接受大量知识,很容易造成所学知识的片段性和短暂性,学后就忘。很多学生上课认真听课,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目的仅为期末考试成绩能够合格。针对这种情况,要根据学科的本质和核心,对庞杂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使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克服短暂性和片段化记忆,夯实基础,做好知识储备。
2.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据了解,多数学生希望在讲授基础上增强互动、实例讲解、实践操作及应用等相关内容。而事实上,课程内容涵盖较多,由于课时紧张,课堂上多充斥着大篇幅的理论讲授,经常会存在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3.评价体系单一。以往考核体系较为单一,有的过分看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或者到课率和平时作业的综合考虑。但这种常见的做法使某些同学蒙混过关,没能真正学到东西。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反映希望能够开阔眼界、了解前沿,而不希望花很大精力去应付考试而取得高分。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侧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仅是书本知识与结论地单项灌输,而应适当包含启发性、探索性的内容,重视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引导、最新社会问题和科研动态的传递。
二、结合现代教学理论改进教学
为针对性改善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教学的本质,在理论层面进行梳理,根据教学实践论、构建论、交往论反思和指导教学活动。
1.教学内容层次化。如何定义学科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1],每一门学科中都存在着某些广泛和强有力的适应性观念,这些观念形成学科的深层结构。如果教学仅停留在知识点的掌握上,了解如何根据知识点做题,那么学生就只获得了学科的表层结构,而现在大多数教学就是这种情况。只有把握了深层结构,才有助于学生的深刻记忆,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并对相关未知事物做出预测。
教师要依据学科的基本理念、方法、原理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学科内容,使教学内容层次鲜明,有效地组织教学。例如,基本知识点介绍完后,应以反应机理为主线对各种官能团的化学性质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发展驾驭知识体系的能力,促使学生进一步去分析、思考和创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所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这正是教学构建论所主张的观点,教学构建论十分重视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2]。另外,针对课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课堂教学应根据内容的多少、难易程度以及实用性来统筹安排,课时安排要注重内容要有所侧重,不能搞平均化。
2.结合现实、结合科研、加强实践。有机化学是专业基础课程,要为后续一些专业课的学习做知识铺垫。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讲解,仅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那么这种常规的教学方法就违背了教学实践论的初衷。教学实践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从知识是学生生成的这个角度来看,教学过程就是学生通过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客观世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3]。教学实践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运用创设情境、讲解示范、启发诱导、评价反馈等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锻炼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对专业基础课的认识,要从思想上重视该课程;另外,除基础理论知识外,教学内容应充分关注实践技能,与现实生活、工作知识建立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联系生活实际。开课初,教师应简要介绍有机化学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入门。有机化学本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课程,在授课时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可以逐渐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而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同学们重视有机化学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系。(2)结合科研。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要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科学在发展,课堂教学如若不能随时更新,就会滞后,会脱离现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正常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外,要将最新科研进展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了解到一些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避免因为教材内容陈旧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使自己处于科学发展的前沿。不同的知识点,选择合适的科研进展并加以融合,这对教师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科研意识和水平,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查阅大量文献,适时向学生讲解自己或其他老师的科研方向和进展,做到讲课内容紧跟前沿。(3)吸引同学参与实践。为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储备人才,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关部门和学校采取了各種措施保证了对科技的投入,如开展学生竞赛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新苗计划”等,或者与企业之间建立实习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组成小组参与,体验从选题与课题设计整个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并应亲自参与实验,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可以获得最直接的经验,并在实验与讨论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和思维方式。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科知识的获取,包括对最新科研进展的掌握。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使科研融入教学,以科研促教学。 3.加强教学交往实践,构建合理评价体系。近年来,随着教学交往研究的深入,教学交往论日益受到重视,认为教学交往论对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师生关系的重建、课程评价的改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5]。研究者关于教学交往论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论述,有研究者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交往论强调教学活动的双边性和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学交往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知识、经验、语言、符号、信息等为中介而进行的一种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6]。以往课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接触交流,大多是单一的、有限的,缺乏实质性。而交往应是多向性的教学交往、合作性教学交往以及竞争性的教学交往[7]。交往与教学密不可分,课程改革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以重视,交往的途径应趋向多元化。
在教学交往论的指导下调整目前的考核和评价方法,增设了除到课率和作业以外的其他考核项。
(1)考虑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新闻、报刊中相关知识已有接触,并有所了解,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收集相关新闻,与知识点联系,并以作业形式上交。这种方式学生有兴趣也有能力主动思考,从而加深学习印象。(2)课堂中抛出中等难度的知识点,让同学们4—5人一组,课堂上小组讨论,讨论结果计分。(3)增设小组专题报告的环节。小组课后寻找资料素材、研究探讨,结果在课上汇报,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集体讨论,并要求小组最终以撰写报告形式上交。而报告应对写作格式有要求,还应要求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对问题提出新看法,或者对他人的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指出其优缺点,不能只是赘述他人的研究成果。最终评价要综合考虑课上发言和报告的情况,这样在团队相互协作的基础上,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写作、综述能力。开设小组专题报告这一举措,是“教学交往实践”的最佳形式。
这些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避免学生应付了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述、综述能力。在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的同时,也可以促使课堂内外形成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热情,使教学双方相互启发,彼此促进。
三、结语
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社会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型的要求,因此教学研究与改革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本文剖析了教学活动中反映出的教学资源固定老套、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在认真分析现代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出发,提出以吸取教学实践论、教学构建论和教学交往论等多元理论的精华来指导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向纵深推进。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启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宗旨。提出了更新发展教学内容和构建基础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联系,研究前沿融入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课题选题与设计整个过程;构建多层次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以推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发展。运用以“学”为中心、“引导”为手段的教学方式,实现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实用性、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38.
[2]王超,曾特殊,常欣,等.适合专业选修课的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探究[J].学理论,2015,(11):202-204.
[3]范寅虎.教学认识论与教学实践论——关于教学本质的两种不同观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62-64.
[4]李泽林.教学“实践论”研究现状与反思——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之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5(1)96-101.
[5]王宏军,王丽琴.“教学交往”研究之我见[J].基础教育,2009,6(9):49-53.
[6]李泽林.教学“交往论”研究现状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5(6):61-64.
[7]李椒賢.社会学视野下的有效教学交往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8-19.
The Method Explored to Promote Teaching Reform of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at College
ZHANG Su-ling,CHEN Ting-ting
(College of Materials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72-03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高等教育中环境、生物、医药、食品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刻剖析了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学生主动性不高、知识点掌握不扎实等。针对这些问题,对几种现代教学理论进行梳理并指导教学,从端正学生观念和加强实践两方面入手,提出高校专业基础课程未来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并在其指导下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理论密切联系实践,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教学现状
针对专业课程,只有清楚地认识现在教学实践所反映出的问题,才能与现实对比发现差距,从而寻求改进方法。本文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1.知识点庞杂。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多,涉及到的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机理较为烦琐,若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知识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短期内接受大量知识,很容易造成所学知识的片段性和短暂性,学后就忘。很多学生上课认真听课,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目的仅为期末考试成绩能够合格。针对这种情况,要根据学科的本质和核心,对庞杂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使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克服短暂性和片段化记忆,夯实基础,做好知识储备。
2.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据了解,多数学生希望在讲授基础上增强互动、实例讲解、实践操作及应用等相关内容。而事实上,课程内容涵盖较多,由于课时紧张,课堂上多充斥着大篇幅的理论讲授,经常会存在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3.评价体系单一。以往考核体系较为单一,有的过分看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或者到课率和平时作业的综合考虑。但这种常见的做法使某些同学蒙混过关,没能真正学到东西。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反映希望能够开阔眼界、了解前沿,而不希望花很大精力去应付考试而取得高分。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侧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仅是书本知识与结论地单项灌输,而应适当包含启发性、探索性的内容,重视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引导、最新社会问题和科研动态的传递。
二、结合现代教学理论改进教学
为针对性改善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教学的本质,在理论层面进行梳理,根据教学实践论、构建论、交往论反思和指导教学活动。
1.教学内容层次化。如何定义学科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1],每一门学科中都存在着某些广泛和强有力的适应性观念,这些观念形成学科的深层结构。如果教学仅停留在知识点的掌握上,了解如何根据知识点做题,那么学生就只获得了学科的表层结构,而现在大多数教学就是这种情况。只有把握了深层结构,才有助于学生的深刻记忆,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并对相关未知事物做出预测。
教师要依据学科的基本理念、方法、原理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学科内容,使教学内容层次鲜明,有效地组织教学。例如,基本知识点介绍完后,应以反应机理为主线对各种官能团的化学性质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发展驾驭知识体系的能力,促使学生进一步去分析、思考和创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所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这正是教学构建论所主张的观点,教学构建论十分重视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2]。另外,针对课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课堂教学应根据内容的多少、难易程度以及实用性来统筹安排,课时安排要注重内容要有所侧重,不能搞平均化。
2.结合现实、结合科研、加强实践。有机化学是专业基础课程,要为后续一些专业课的学习做知识铺垫。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讲解,仅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参与,那么这种常规的教学方法就违背了教学实践论的初衷。教学实践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从知识是学生生成的这个角度来看,教学过程就是学生通过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客观世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3]。教学实践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运用创设情境、讲解示范、启发诱导、评价反馈等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锻炼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对专业基础课的认识,要从思想上重视该课程;另外,除基础理论知识外,教学内容应充分关注实践技能,与现实生活、工作知识建立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联系生活实际。开课初,教师应简要介绍有机化学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入门。有机化学本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课程,在授课时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可以逐渐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而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同学们重视有机化学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系。(2)结合科研。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要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科学在发展,课堂教学如若不能随时更新,就会滞后,会脱离现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正常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外,要将最新科研进展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了解到一些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避免因为教材内容陈旧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使自己处于科学发展的前沿。不同的知识点,选择合适的科研进展并加以融合,这对教师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科研意识和水平,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查阅大量文献,适时向学生讲解自己或其他老师的科研方向和进展,做到讲课内容紧跟前沿。(3)吸引同学参与实践。为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储备人才,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关部门和学校采取了各種措施保证了对科技的投入,如开展学生竞赛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新苗计划”等,或者与企业之间建立实习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组成小组参与,体验从选题与课题设计整个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并应亲自参与实验,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可以获得最直接的经验,并在实验与讨论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和思维方式。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科知识的获取,包括对最新科研进展的掌握。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使科研融入教学,以科研促教学。 3.加强教学交往实践,构建合理评价体系。近年来,随着教学交往研究的深入,教学交往论日益受到重视,认为教学交往论对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师生关系的重建、课程评价的改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5]。研究者关于教学交往论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论述,有研究者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交往论强调教学活动的双边性和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学交往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知识、经验、语言、符号、信息等为中介而进行的一种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6]。以往课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接触交流,大多是单一的、有限的,缺乏实质性。而交往应是多向性的教学交往、合作性教学交往以及竞争性的教学交往[7]。交往与教学密不可分,课程改革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以重视,交往的途径应趋向多元化。
在教学交往论的指导下调整目前的考核和评价方法,增设了除到课率和作业以外的其他考核项。
(1)考虑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新闻、报刊中相关知识已有接触,并有所了解,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收集相关新闻,与知识点联系,并以作业形式上交。这种方式学生有兴趣也有能力主动思考,从而加深学习印象。(2)课堂中抛出中等难度的知识点,让同学们4—5人一组,课堂上小组讨论,讨论结果计分。(3)增设小组专题报告的环节。小组课后寻找资料素材、研究探讨,结果在课上汇报,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集体讨论,并要求小组最终以撰写报告形式上交。而报告应对写作格式有要求,还应要求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对问题提出新看法,或者对他人的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指出其优缺点,不能只是赘述他人的研究成果。最终评价要综合考虑课上发言和报告的情况,这样在团队相互协作的基础上,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写作、综述能力。开设小组专题报告这一举措,是“教学交往实践”的最佳形式。
这些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避免学生应付了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述、综述能力。在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的同时,也可以促使课堂内外形成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热情,使教学双方相互启发,彼此促进。
三、结语
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社会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型的要求,因此教学研究与改革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本文剖析了教学活动中反映出的教学资源固定老套、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在认真分析现代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出发,提出以吸取教学实践论、教学构建论和教学交往论等多元理论的精华来指导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向纵深推进。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启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宗旨。提出了更新发展教学内容和构建基础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联系,研究前沿融入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课题选题与设计整个过程;构建多层次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以推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发展。运用以“学”为中心、“引导”为手段的教学方式,实现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实用性、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38.
[2]王超,曾特殊,常欣,等.适合专业选修课的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探究[J].学理论,2015,(11):202-204.
[3]范寅虎.教学认识论与教学实践论——关于教学本质的两种不同观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62-64.
[4]李泽林.教学“实践论”研究现状与反思——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之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5(1)96-101.
[5]王宏军,王丽琴.“教学交往”研究之我见[J].基础教育,2009,6(9):49-53.
[6]李泽林.教学“交往论”研究现状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5(6):61-64.
[7]李椒賢.社会学视野下的有效教学交往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8-19.
The Method Explored to Promote Teaching Reform of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at College
ZHANG Su-ling,CHEN Ting-ting
(College of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