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十来年,在这十来年中经历了几次语文教学的变革,从一支粉笔、一本书满堂灌→出示目标指导教学→以学生为生体,教师为主导→把预习引入课堂,教、扶、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带着问题读,在读中悟→加大课外阅读量,把预习请出课堂……
刚开始,我一味地紧跟形势,没有自己的想法,渐渐地我开始深思,教学真的只能有一种模式吗?弘扬我国璀璨的古老文化,模式真的那么重要吗?俗话说:教无定法。不是没有道理。书是死的,可学生是活的,他们是有思想的个体,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个有思想的个体在语文课上都能与老师合作,积极思维,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呢?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通过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收获。
一、与学生一起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封闭式”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固定,语文课紧紧围绕教材进行教与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呆板。
这种形式的组织教学所导致的后果有: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缩小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我记得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古人也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开放”?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深受启发。以教材为主,辅之以国内外的重大新闻、本地区的热点问题以及与课文有关的名家名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又指导他们学会读课外书,学会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例如:我们学习过一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一篇关于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它主题重大,立意深远。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愿望。我教这篇课文的时候,不仅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而且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保护地球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我还让孩子们利用业余时间,查找大量有关地球的资料,让孩子们关注环保这一热门话题,并就此展开讨论,我为地球做点啥?从这节拓展课中孩子们不仅知道了许多有关环保的知识,而且增强了环保意识,为他们将来自觉担负起环保的责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也受益匪浅,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孩子们也为他们能成为老师的老师而欣喜若狂,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所以我认为能与学生一起学习是多么有意思呀!
二、让学生充满激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充满激情的范读能使学生沉醉其中,更好地领悟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开端的范读,能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浓厚兴趣。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能了解作者当时说了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教师就要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和老师产生共鸣,激发其兴趣。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动情生趣,产生一读为快的欲望。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会专心致志听讲了,老师也无需再为组织教学发愁了。
在教学中,老师在讲读中的范读,一般是对文章的重点部分、关键语句进行范读,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掌握与之相应的朗读技能。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学而学不会,想读而读不好的时候,教师予以示范,给予启发,指点迷津。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理解了。
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有感情的范读,能使学生陶醉在老师表达的激情中,并且能受到老师激情的感染,激情勃发,对其语文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俗话说的好,只有喜欢才会去研究,去探索。
三、从枯燥中解放出来,走出复习的误区
机械的重复——枯燥!哎,复习课,复习课——老师不爱上,学生不爱学。乏味,乏味!看来我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了。
复习不是简单的1十l式的重复教学。复习,应在平时教学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对能力进行巩固和再提高,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进行再创造。对平时所学的每一课的个性知识,进行系统归类,从中总结出某些规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减少单项练习,适当增加综合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学生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要一味地为考试而复习,而应以学生提高能力为前提。
例如:我上古诗复习课,不是只背古诗、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让孩子们找一找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我们都学了那些古诗,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请孩子们查资料,自己动手写一篇文章,题目为《我眼中的名家名作》。孩子们兴趣高昂,气氛热烈,他们拿着资料互相传递着、摘抄着、交流着、讨论着……教室里好不热闹。第二天,我又利用孩子们的劳动成果上了一节听、说、读、写训练课。所谓听——欣赏同学的好文章;说——评价一下同学写的文章的优点和缺点;读——把自己写的好文章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写——用笔边听边摘抄别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设计这两节课的目的是:(1)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这样的复习课,不仅学生能从枯燥复习中解放出来,而且教师也跳出了复习的误区,同时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三年来所学的横向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刚开始,我一味地紧跟形势,没有自己的想法,渐渐地我开始深思,教学真的只能有一种模式吗?弘扬我国璀璨的古老文化,模式真的那么重要吗?俗话说:教无定法。不是没有道理。书是死的,可学生是活的,他们是有思想的个体,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个有思想的个体在语文课上都能与老师合作,积极思维,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呢?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通过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收获。
一、与学生一起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封闭式”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固定,语文课紧紧围绕教材进行教与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呆板。
这种形式的组织教学所导致的后果有: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缩小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我记得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古人也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开放”?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深受启发。以教材为主,辅之以国内外的重大新闻、本地区的热点问题以及与课文有关的名家名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又指导他们学会读课外书,学会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例如:我们学习过一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一篇关于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它主题重大,立意深远。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愿望。我教这篇课文的时候,不仅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而且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保护地球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我还让孩子们利用业余时间,查找大量有关地球的资料,让孩子们关注环保这一热门话题,并就此展开讨论,我为地球做点啥?从这节拓展课中孩子们不仅知道了许多有关环保的知识,而且增强了环保意识,为他们将来自觉担负起环保的责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也受益匪浅,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孩子们也为他们能成为老师的老师而欣喜若狂,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所以我认为能与学生一起学习是多么有意思呀!
二、让学生充满激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充满激情的范读能使学生沉醉其中,更好地领悟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开端的范读,能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浓厚兴趣。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能了解作者当时说了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教师就要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和老师产生共鸣,激发其兴趣。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动情生趣,产生一读为快的欲望。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会专心致志听讲了,老师也无需再为组织教学发愁了。
在教学中,老师在讲读中的范读,一般是对文章的重点部分、关键语句进行范读,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掌握与之相应的朗读技能。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学而学不会,想读而读不好的时候,教师予以示范,给予启发,指点迷津。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理解了。
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有感情的范读,能使学生陶醉在老师表达的激情中,并且能受到老师激情的感染,激情勃发,对其语文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俗话说的好,只有喜欢才会去研究,去探索。
三、从枯燥中解放出来,走出复习的误区
机械的重复——枯燥!哎,复习课,复习课——老师不爱上,学生不爱学。乏味,乏味!看来我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了。
复习不是简单的1十l式的重复教学。复习,应在平时教学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对能力进行巩固和再提高,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进行再创造。对平时所学的每一课的个性知识,进行系统归类,从中总结出某些规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减少单项练习,适当增加综合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学生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要一味地为考试而复习,而应以学生提高能力为前提。
例如:我上古诗复习课,不是只背古诗、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让孩子们找一找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我们都学了那些古诗,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请孩子们查资料,自己动手写一篇文章,题目为《我眼中的名家名作》。孩子们兴趣高昂,气氛热烈,他们拿着资料互相传递着、摘抄着、交流着、讨论着……教室里好不热闹。第二天,我又利用孩子们的劳动成果上了一节听、说、读、写训练课。所谓听——欣赏同学的好文章;说——评价一下同学写的文章的优点和缺点;读——把自己写的好文章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写——用笔边听边摘抄别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设计这两节课的目的是:(1)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这样的复习课,不仅学生能从枯燥复习中解放出来,而且教师也跳出了复习的误区,同时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三年来所学的横向知识。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