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脑膜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ju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多表现为良性,但预后却多样化.为探究不同级别和不同侵袭性脑膜瘤之间的差异性,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NF2基因、Hedgehog信号通路、Ki-67、E-钙粘蛋白与β一连环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组织抑制因子、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骨桥蛋白等研究热点对脑膜瘤侵袭性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经上肢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418例经上肢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预防并发症,达到康复目的 .结果 418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经上肢动脉介入治疗的手术入径特点,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能提高手术效果,达到治疗的目的 。
卒中的性别差异日益受到关注。男性卒中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高于女性,年龄组别之间以及人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男性脑梗死和脑山血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更多见。研究显示,男性卒中死亡率较高,但是女性因卒中发病时年龄较大,症状更严重,因此预后也较差。女性卒中后抑郁症较为多见,生活质量较低。女性卒中多累及脑皮质,非典型症状更为多见。男性和女性均可从溶栓和卒中单元治疗中获益,接受抗凝治疗的女性心源性卒
青年缺血性卒中对患者是一个灾难性事件,可导致死亡、残疾、丧失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神经科医生在面对疑似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时,诊断的最大挑战是查明病因。文章就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病因学诊断及其相关的一些疾病和功能障碍进行了综述。
妊娠和产后期女性的卒中风险增高,尤其是在妊娠末期和产后期,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严重威胁母婴安全。妊娠和产后期卒中的危险凶素主要包括先兆子痫,子痫、心源性栓塞、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其治疗措施与非妊娠患者相似,包括溶栓、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但需注意对孕产妇和胎儿的影响。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牙周病与缺血性卒中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文章对牙周病与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在临床医疗过程中,房颤病人因血栓脱落而导致病人发生脑梗死,治疗颅内高压而使用20%甘露醇加压快速静滴,为确保药液能快速输入人体,达到高渗起到脱水的作用,笔者查阅文献后结合临床实践比较,摸索出一套头皮针加压输液法,经临床使用,效果较好。
鞍区脑膜瘤因其解剖结构、毗邻关系复杂,达到肿瘤全切除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神经功能是临床难点之一.当今显微手术技术、手术器械以及颅底人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鞍区脑膜瘤能够
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我们在江苏省姜堰市进行皮肤瘙痒症的调查,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姜堰市14所乡镇养老院438名>60岁老年人(集居组)和养老院所在地行政村386名>60岁的老年人(散居组).被调查者男423人,女401人;农民631人、工人124人、其他69人;平均年龄为71.4岁(60~91岁),其中集居组老年人平均74.6岁(60~88
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单克隆抗体被用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其中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抗B细胞抗体、抗T细胞抗体等.其中抗B细胞抗体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其中的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抗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