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世立教陶行知,代代相传做真人

来源 :重庆陶研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数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是当之无愧的“状元”。仔细算来,今年应是陶先生诞辰124周年,逝世69周年。任凭岁月流逝,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那不朽的教育思想,始终影响并引导着中国的教育之路。近日,本刊特约记者在上海采访了陶先生的重孙一上海行知实验中学的陶侃老师,以及上海陶行知纪念馆的有关人员,得以体味到陶家“热爱祖国、求真务实、平等待人”的好家风。
其他文献
一、美的感知能力    人们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我们读别人的作品,能理解它的内容,并不一定能体会它所具备的内涵美。对作品的理解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上,而对作品的美感则更多地表现在情感和想象上。这就是说,美感是理解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要使自己从作品所表现的“境”中看到“形”,从“形”中看到“美”。比如阅读朱自清的《春》,就应将自己置身于作品当中来感受其美感。这篇
金秋十月秋风劲,育才中学秀乾坤。体育又得捷报传,今日略说与君听:南非传来比赛果,国际象棋摘桂冠。
当我漫步在熙熙攘攘的都市街头,我有一个基础教育者的身份,我骄傲,我是育才人!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普及和发展各族人民教育,尤其是普及和发展内蒙古人民教育而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是本世纪二十年代现代中国进步教育
陶行知是世界创造教育最早的探索者之一,他为中国创造教育奠定了基石。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仅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金光灿灿,独领风骚,而且对当前我
为在全社会弘扬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激励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愉悦的师生氛围;在第28个教师节之际,重庆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解放区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解放日报》进行的。1942—1946年间,延安《解放日报》对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曾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宣传评介。其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四
绪论:永远留在人间的声音生活教育创造史是陶行知1946年4月27日在上海大任小学为筹备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的座谈会上演讲的命题。这是他对中国生活教育运动最为简明的概括。瑞
光阴茬苒,星移斗转。彭洋同志于2013年10月9日病逝,至今快两年了,我们深深地怀念他。彭洋,是在蓉育才学校校友中年龄最大、党龄、革命工龄最长的老大哥。他1922年1月生于四川云阳
初看<读〈伊索寓言〉>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大多数老师都会皱起眉头,因为解读此文,比解读其他一般性的随笔要难得多.像这种难度较大的课文,在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时,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