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宋学义的最后岁月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rui146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狼牙山惊心动魄的一跳
  往西远远眺望莲花峰,便是五壮士跳崖处。只见陡崖直落,毫无遮挡,四面山环绕出一个山谷,山下群峰犹如利剑般直指。别说跳,就是看一眼也让人心惊胆战。
  1941年,五壮士在狼牙山的纵身一跃,被定格在伟大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上。
  在狼牙山战斗打到最后的时刻,班长马宝玉对宋学义说:“在这次战役中你们表现得很好,如果能够活下来,我会向组织提议做你们的入党介绍人。”
  听了班长的话,宋学义顿时泪流满面。最终,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宋学义与副班长葛振林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据史料记载,当几百名日军冲上悬崖顶,发现与之激战近一日的对手只有5个人时,他们就在悬崖上整整齐齐地排成队,面对5人跳崖处三度折腰。
  五壮士中的班长马宝玉是蔚县人,历史也并没有忘记他。在蔚县县城东环路上有马宝玉像,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宝玉小学、马宝玉中学,英雄的形象早已刻在每个人的心上。
  葛振林一直战斗到抗美援朝
  在狼牙山主峰棋盘坨峰顶上,高高矗立着五勇士纪念塔,塔身五层,象征着5位勇士,塔身正面嵌有聂荣臻题写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9个金色大字,塔身底部镶嵌着五勇士汉白玉浮雕像。
  1986年,已经69岁的葛振林坚持要到山上看看,走到半山腰便没了体力,他手指远处的棋盘坨主峰,半晌说不出话来,眼睛湿润了。抚今追昔,思绪万千,他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烽火硝烟的战场。
  当年,葛振林跳下山崖后,身子不断地碰撞着树。求生的本能使他不由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去抓树枝,手被划伤多处之后,他终于被并排的几棵小树挡住。敌人胡乱地向崖下放枪,子弹呼呼地从葛振林头上飞过。敌人走后,葛振林与宋学义用尽力气往部队撤退的方向爬。两人被当地群众救起,在伤愈后同到抗大二分校学习深造。
  壮士的辉煌,不止在狼牙山上。
  葛振林是曲阳县人。跳崖之后,他的革命生涯并没有结束。抗战结束直至建国初,葛振林历经天津、张家口、太原战役,参加了江西剿匪战,最后一役是抗美援朝。
  “我养好伤,拿起枪,继续奔赴战场。先后参加了十六七次战斗,立过功,受过奖,组织上还送我到学校学习。我文化浅,但我要克服这些困难。几十年来,一直激励我的是狼牙山崖下牺牲的战友……”葛振林曾如此深情回忆。
  葛振林把晚年的大部分精力用在关心青少年成长上。他曾任衡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担任衡阳市20多所中小学校、全国近200家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并先后应邀到全国十多个省市的部队、机关、学校、厂矿以及监狱、劳改农场等单位,做报告400余场次。
  虽然葛振林很少向中小学生忆述狼牙山那一幕,但每次他都叮嘱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好条件,好好学习,祖国的江山打得多不容易啊!”
  2005年3月,葛振林逝世。同年3月25日,葛振林骨灰安葬在衡阳市烈士陵园。


  寻找英雄宋学义
  与戎马一生的葛振林不同,五壮士的另一位幸存者宋学义因伤势过重,1944年转业到易县北管头村,他在那里生活了3年,还娶了当地姑娘李桂荣为妻。1947年返回家乡河南后,担任北孔村党支部书记。此后20余年里,他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从不向政府要待遇,也不跟人提打鬼子跳崖的事,只是闷头带领乡亲们干革命、搞生产,艰苦创业。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不知道他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宋学义的老友、曾长期在沁阳任职的老干部张贺兆说:“要不是1951年的全国寻访英雄活动,人们或许就永远不知道他的下落了。”
  张贺兆通过查找伤残军人花名册,在北孔村找到了宋学义。多年后,他仍然记得那个深秋天气里,自己第一次见到的宋学义:夹衣,单裤,穿着露脚指头的鞋子,拦腰扎一条草绳,腰驼得厉害。
  张贺兆上前套话,宋学义随口道来,参军打仗的重要经历都对上了,可张贺兆一提及1941年反扫荡,宋学义就把话题往别处岔。
  最终,还是宋学义的妻子李桂荣趁他被村里叫出去办事时,拿出了一枚奖章—————上面刻有“坚决顽强”4个大字—————这才使张贺兆对宋学义的身份确定无疑。
  这正是杨成武将军代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颁给宋学义的。而杨成武亲手为宋学义佩戴奖章时的照片,也保存了下来:照片上,年轻的宋学义紧抿着嘴唇努力挺直着腰板,只是他的身后,必须有人搀扶。
  跳崖之后,宋学义的腰就再没能直起来。宋学义的左眼也在跳崖时被树枝刮伤了,人走到近处才能看清楚。身体上的伤残,正是宋学义当年早早离开部队解甲归田的最直接原因。
  他想得最多的是乡亲
  在宋福保的记忆里,一直当村干部的父亲虽有伤残补助,却很少拿回家里,“他都拿给村里的贫困户了”。由于家里人口多,缺少壮劳力,在村里,宋学义家的生活水平一直算中下等。
  “他提出的最后一个要求,是开封介绍信。”
  1970年10月,张贺兆下村办事,在北孔村见到宋学义时不由吃了一惊—————几个月不见,老宋瘦了好多,脸色发黑,目光倦怠,“说肚子疼,老用手捂着。”“疼得厉害,他就掏出两片止痛药吃。就是这时候他要求我给他开个介绍信,想去洛阳拖拉机厂给村里要台拖拉机。”张贺兆回忆。
  宋学义在洛阳受到了热情接待,4场报告“换”回了一台在当时还颇为珍贵的拖拉机。可是,宋学义个人的事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即使后来一个女儿患上小儿麻痹四处求医时也没有,最终女儿下肢致残。
  宋学义也曾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全国民兵大会,担任过公社委员、县委委员等职务,甚至还被毛泽东主席请进中南海家里吃过一顿饭。
  “他不是没机会进一步。”沁阳的老干部们这样说,但他就是一直在家乡北孔村担任村支书。在他的带领下,北孔村实行了盐碱改造,从原来最穷的要饭村,变成了全县最好的村。
  宋学义就是这样,洁身自好到了刻意回避自己名字的程度。可是他也有喊着说自己是“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1959年,宋学义到河南滑县开会,适逢河堤决口,在场的群众手足无措。宋学义当场跳进水里大喊:“我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大家听我指挥,没带工具的下水,挨个坐在决口处筑成人墙。”人们顿时跟着扑通扑通都跳了下去,用身体堵住决口。
  “文革”开始,宋学义因为20多年前狼牙山的那一跳,遭到从未有过的冲击。
  1971年6月26日,宋学义因肝癌在郑州去世。1979年6月25日,宋学义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摘自《河北日报》2015年6月19日、2011年6月28日,姜艳、刘荣荣、朱艳冰/文)
其他文献
“九·一八”事变后,续范亭反对妥协,呼吁抗日。但蒋介石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1935年,在南京拜谒中山陵时,他写下《哭陵》一诗:“谒陵我心悲,哭陵我无泪。瞻拜总理陵,寸寸肝肠碎。战死无将军,可耻此为最。觍颜事仇敌,瓦全安足贵?”  爱国心切救国无门,续范亭在中山陵前剖腹自戕,以死来唤醒国人抗日。他在《告民众书》中说:“余今已绝望,故捐此躯,愿同胞精诚团结,奋起杀敌。”但被守陵卫兵发现救起。
期刊
1937年9月25日凌晨,曾贤生带着五连官兵经过大半宿艰苦跋涉,到达白岩台一线的指定地段,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了隐蔽阵地。  日军精锐部队———板垣师团的辎重部队和后卫部队,在日本旗引导下,分乘100余辆载重汽车,浩浩荡荡直奔峡谷而来。  伏击战开始,曾贤生高举驳壳枪,一跃而起,带着五连战士犹如猛虎扑食扑下山去。长蛇似的敌阵,一下被切成若干小段。面对残敌的垂死挣扎,曾贤生手举枪响,一声长啸:“大刀队
期刊
1939年以后,日军对冀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扫荡”。包森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在老百姓家里。派到遵化执行特殊任务的宪兵队长赤本(日本天皇的表弟),以为八路军已被消灭得差不多了,便寻思能劝降包森,为此他找来了刚俘获的八路军战士王振西。王振西心想:要我带着你们去抓包森是妄想,不过若凑巧遇到八路军,或许能把赤本逮住。  于是,王振西带着赤本来到遵化东北的孟子院村附近。临进村前,王振西对赤本说:“你带
期刊
1931年,16岁的冷云考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班,“九·一八”事变后,冷云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各种抗日活动。“冷云”是她参加革命后改的名字。唐诗云“冷云虚水石”,水天一色中,一种顶天立地的中流砥柱形象,正是这个弱女子的强者形象。  1936年,冷云参加了抗联5军。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周维仁(原名吉乃臣)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第5军第1师部队西征。在西征时,冷云参加
期刊
成本华(1914- 1938),安徽省和县人。  1937年12月,成本华与丈夫刘志谊一道参加了和县抗日人民自卫军。1938年5月,刘志谊被日军杀害,成本华不幸被俘。鬼子要成本华投降,成本华轻蔑地看着鬼子,一言不发。几天后,日军在撤退时将她捆绑着带到和城大西门外的刑场,让她观看他们枪杀被抓到的中国人。成本华冷冷地看着鬼子兵的兽行,强烈的蔑视写在她的脸上。当时日本兵的刽子手们实在太累了,就坐下来休息
期刊
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  1937年10月18日,谢晋元给连襟张萍舟写了一封家书。萍舟吾兄:  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希释念可也。  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
期刊
1938年3月22日,为了反抗压迫,节振国在开滦赵各庄矿领先举行大罢工。  5月6日早晨,一伙日本宪兵带着翻译和伪矿警,包围了离工人俱乐部不远的节振国家。节振国正在外边,有人告诉他:“鬼子宪兵抓你,把你哥捆上了!”节振国听说这话,拔腿就往家跑。  家里被捣弄得乱七八糟。节振国再也忍不住了。只见他一个“马步分掌”,将两边的两个日本鬼子击倒,又往前一纵,夺过日本军官高野的战刀。高野慌乱中双手握住刀刃同
期刊
1943年春,侵华日军对江苏北部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3月17日,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被日伪军包围。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奋勇阻击各路敌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安全转移。18日晨,全连82人为掩护主力部队和淮海区党政机关转移,陷入日伪军重围,壮烈牺牲。他们是连长白思才、政治指导员李云鹏、副连长石学富,排长尉庆忠、蒋元连、刘登甫,文化教员孙尊明、卫生员杨林标。后来,第7旅重新组建第4
期刊
1942年5月,日军开始对我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张森林调任区委书记、区武工队指导员,他白天在地道里看指示、写报告、计划工作,夜里出来组织武装抗日活动。  1942年11月起,日伪军企图在冉庄修炮楼,挖封锁沟,形成从南到北的封锁线,破坏冉庄地道,打垮冉庄抗日武装。对此,张森林带领党员和民兵,发动全村老少修筑能藏能打的地道,开展地道战,坚决粉碎敌人的“蚕食”和进攻。  在张森林等人带领
期刊
陈舜玉(1915- 2010),福建福州人。  陈舜玉1936年毕业于福建政法学院法律系,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39年8月,陈舜玉在民选运动中当选为唐县第一任女县长。唐县是晋察冀边区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40年8月,陈舜玉上任后就参加了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战役。县委分配她协助游击军,破坏平汉线铁路,她还组织民兵开展平毁日军的封锁沟,带领群众从冀中往边区运送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