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 Mesozoic Tectono-Thermal History in the South Margin of Great Xing'an Range, NE China:Insi

来源 :地球科学学刊(英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a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Late Mesozoic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and geodynamic setting of the Great Xing \' an Range (GXR), particularly in the south margin, are still ambiguous.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original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ical data of six granitoid samples collected from Maanzi plu- ton in the south margin of the GXR. The apatite and zircon (U-Th)/He ages vary of 70.8 ± 4.3-119.0 ± 7.0 Ma and 120.0 ± 7.1-146.7 ± 8.7 Ma, respectively. Further numerical inverse modeling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granitoid plutons experienced a rapid cooling and exhumation stage during Early Cretaceous with a rate of~5.0-6.0 oC/Ma and~0.14-0.17 mm/yr, respectively, including the western minor pluton emplaced during Early Permian and the major pluton crystallized in latest Jurassic, corresponding to the extensional tectonics in NE China. The rapid exhumation processes in the south margin of the GXR during the Early Cretaceous could be related to both the rollback of Paleo-Pacific oceanic plate and the collapse of thickened crust in the Mongol-Okhotsk Orogen.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可持续性转型概念进入经济地理学者视野,用于探究区域绿色技术、消费市场和产业转型的多维因果过程与空间动力机制,已成为演化经济地理学和环境经济地理学新兴议题之一.为掌握该研究动态,本文对2000-2020年来共计2453篇可持续性转型文献进行回顾,重点探讨了转型地理研究进展和理论不足,阐述了经济地理学对可持续性转型研究的理论价值和融入方向.本文发现:①可持续性转型是创新研究和可持续管理领域热门议题,呈多学科介入特点;其中,转型地理研究正不断崛起,并聚焦区域绿色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技术共演过程、多尺度动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区域.在中国行政区经济向一体化经济转变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在降低行政壁垒,优化要素配置的同时,产生了怎样的碳排放效应?本文基于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颁布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研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识别区域一体化碳排放效应的内在机理.结果 表明:2010年实施的长三角一体化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并经过共同趋
环境公正研究关注人民生活质量的空间公正问题.从环境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本研究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1995年、2004年、2013年的工业企业数据和1990年、2000年、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空间可视化工具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广州市污染企业的分布及其与区域人口社会特征关系的时空变化,然后探讨转型背景下中国城市污染企业分布的环境公正问题.研究发现,广州市污染企业空间分布经历由中心城区集聚向近郊区和边界地带集聚的过程,在城市产业空间重构与社会空间分异的共同作用下,污染企业空间分布的
基于中国367个城市单元的太阳能和风能专利申请数据测度中国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采用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2001-2018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阶段、总体分异、空间分布、空间关联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①中国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同时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与“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等重要节点事件有密切关系.②中国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总体分异特征明显,全国尺度下内部空间差异大.东部地区基尼系数维持相对稳定,创新能力较弱的西部地区,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差
基于企业数据与空间计量方法,总结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东北地区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在分析地区空气污染同期变化的基础上,探讨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对空气污染的环境效应.结果 表明:①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水平逐渐增高,并形成多个新兴“热点区”,31个细分行业大类均呈集聚分布,资本规模由高度集中向“T字形”铁路周边沿线城市扩散.②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清洁度与产业技术高级度均呈下降趋势,在县区尺度上体现出空间差异且有不同程度的增幅和降幅.③制造业空间格局对空气污染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和技术效应,
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从微观尺度探究了外资企业集聚的环境溢出效应.利用1999-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本文对比了外资和内资企业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的时空差异和演变过程,并建立计量模型探究外资企业的环境溢出效应及其作用途径.研究发现:①在研究时段内,中国工业企业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该现象来源于内资企业排放总量的下降,而外资企业的排放总量未发生明显变化.②内资企业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迅速下降,并逐渐接近外资企
在全球化、快速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要素流与网络关系构成的“流空间”愈发重要,城市网络结构不断受到冲击与重塑,人地关系矛盾日益凸显,区域空间组织模式及其环境效应已成为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利用腾讯位置大数据,构建了2015-2018年288个地级以上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面板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城市网络演化格局及其环境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论 如下:①中国城市网络联系强度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侧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组成的菱形结构;城市网络密度和
基于2005-2017年黄河流域61个地级市数据,构建了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种计量方法研究了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格局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 如下:①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研究期限内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出由“高效率小差距”向“低效率大差距”演进,说明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不断凸显.②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增长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的贡献,科学技术尚未发挥重要驱动作用.③研究期限内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依存关系,绿色发展效率水平相近的地区空间集
The Ediacaran-Cambrian (E-C) succession in South China records remarkable oceanic, bi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variations, but it was not well defined geochronologically, which hinder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atio-temporal seawater chemical architectur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SIMS) zircon U-Pb dat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confine the absolute ages of the magmatic or metamorphic events and to distinguish multiple events. Here, a data set consisting of the zircon standards dating data (~15000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