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前锯肌平面阻滞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

来源 :临床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lolp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作为佐剂对罗哌卡因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或肺段切除术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40~64岁,BMI 18.5~24.0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DR组,n=21)和罗哌卡因组(R组,n=23).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SAPB,DR组注入含右美托咪定1.0μg/kg的罗哌卡因混合溶液30 ml,R组注入罗哌卡因30 ml.罗哌卡因初始浓度为0.4%,按照序贯法确定下一例罗哌卡因浓度,相邻浓度比值为1.1.若上一例阻滞效果评定为良好,则下一例采用低1个等级的浓度,反之则采用高1个等级的浓度,获得7个上下交叉点后结束试验.采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罗哌卡因的EC50及其95%CI.记录神经阻滞前和神经阻滞后10、20、30 min的MAP、HR、麻醉趋势指数(NI)和Ramsay镇静评分.神经阻滞前以及神经阻滞后30 min,采用视觉模拟焦虑量表评估焦虑程度.记录神经阻滞后30 min内心动过缓、低血压、镇静过度、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局麻药中毒、局部血肿、气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DR组和R组罗哌卡因EC50分别为0.26%(95%CI 0.23%~0.28%)和0.32%(95%CI 0.30%~0.34%).与R组比较,神经阻滞后30 min DR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与R组比较,神经阻滞后20、30 min DR组NI明显降低,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R组比较,神经阻滞后30 min DR组视觉模拟焦虑评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降低罗哌卡因前锯肌平面阻滞的EC50,提供有效的镇静和抗焦虑作用,较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睡眠障碍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疲劳及谵妄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5—12月择期行单侧THA且术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5分的老年患者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65~80岁,BMI 19~28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和非电刺激组(NS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联合蛛网膜下隙阻滞,TEAS组在麻醉开始后30 min及术后1、2、3 d的8:00 PM于印堂
目的 比较3种术前衰弱评估方法对全麻下行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后3个月内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2019年2—6月在全麻下行择期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311例,男178例,女133例,年龄≥65岁,ASAⅡ或Ⅲ级.术前采用表型评估法(Fried)、修正后衰弱指数(mFI)和衰弱基本工具法(EFT)评估术前衰弱状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ICU入住情况、住院时间、手术至出院时间、术后3个月内再入院及死亡例数.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前衰弱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目的 评价联合舒芬太尼时瑞马唑仑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置入单腔气管导管手术患者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18~64岁,BMI 20~25 kg/m2,ASAⅠ或Ⅱ级.首例患者给予瑞马唑仑0.20 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1分且BIS≤60后,给予舒芬太尼0.25μg/kg,根据上一例患者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情况,采用抛偏倚硬币法决定下一例瑞马唑仑剂量.若上一例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为阳性,下一例患者瑞马唑仑升高1个剂量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