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创造始于问题。因此,课堂教学要特别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
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学生的起哄或是嘲笑,于是因怕自己丢失尊严而不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多。要让学生敢问,必须首先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我在课堂上采取多样的方式,分层次的教学评价,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逐渐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会问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课堂上, 教师要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 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 注重“存疑”, 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 进而让疑惑、惊奇和探究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2.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对学生预习、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接触到一篇新的课文时,我总是引导学生自读、自问、自悟,其中“自问”的环节是重中之重。
我和学生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把“自问”环节归纳为“六个W”,即:①课文写了什么——自悟课文主要内容;②读懂了哪些,还有什么没有读懂——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③是怎样写的——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④为什么要这样写——体会内容与写法的关系;⑤如果是我,会怎样写——以读悟写,读写结合;⑥我想记住什么——引导积累。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让学生善问
1.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永生的眼睛》,讲的是女主人公琳达一家相继捐献自己角膜的事情。对于捐献人体器官,这种离学生生活十分遥远的事情,再加之我国古代崇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人体捐献器官的实施就更加有一定的阻力。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好地认识琳达一家的崇高,我结合课文特点,设计了调查、采访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活动后的调查报告中,有一组学生写道“我们采访的内容是关于器官捐献的,所以在采访中我们经常会说:‘您死后……。’经过实践,我们发现这样的话一出口,大人们对我们的态度很不友好,采访常常半路搁浅。后来,我们一致认为应该把‘死’改成‘去世’。经过我们对词语的改变,愿意接受采访的人多起来,活动过程也顺利起来。当听到‘育民小学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真好’的夸奖时,我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
作为语文老师,对于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这次调查、采访活动,我进一步认识到“尝试”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
2.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记得讲完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后,我让学生将其改编为剧本并表演出来。学生们对于完成这个任务表现得兴趣盎然。公演的日子到了,学生们的出色表演,让我目瞪口呆。“渔翁将鹬与蚌带回家,放入一个玻璃质的笼子里。夜幕降临,笼子中的鹬和蚌似乎已预感到了命运是什么,相互松开了嘴。惊人的一幕发生了,蚌用自己坚硬的外壳,砸破了玻璃笼子,鹬则咬住蚌向河边奔去……最后表演者异口同声说,‘还是团结力量大!’”
学生们用自己的善良对这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进行了续写,进一步诠释了寓意,给我这位教者带来了无尽的惊喜。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这种恰当的合作内容和开放的合作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为此,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答”,更要学会“问”。 □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
编辑 王宇华
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
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学生的起哄或是嘲笑,于是因怕自己丢失尊严而不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多。要让学生敢问,必须首先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我在课堂上采取多样的方式,分层次的教学评价,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逐渐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会问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课堂上, 教师要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 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 注重“存疑”, 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 进而让疑惑、惊奇和探究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2.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对学生预习、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接触到一篇新的课文时,我总是引导学生自读、自问、自悟,其中“自问”的环节是重中之重。
我和学生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把“自问”环节归纳为“六个W”,即:①课文写了什么——自悟课文主要内容;②读懂了哪些,还有什么没有读懂——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③是怎样写的——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④为什么要这样写——体会内容与写法的关系;⑤如果是我,会怎样写——以读悟写,读写结合;⑥我想记住什么——引导积累。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让学生善问
1.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永生的眼睛》,讲的是女主人公琳达一家相继捐献自己角膜的事情。对于捐献人体器官,这种离学生生活十分遥远的事情,再加之我国古代崇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人体捐献器官的实施就更加有一定的阻力。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好地认识琳达一家的崇高,我结合课文特点,设计了调查、采访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活动后的调查报告中,有一组学生写道“我们采访的内容是关于器官捐献的,所以在采访中我们经常会说:‘您死后……。’经过实践,我们发现这样的话一出口,大人们对我们的态度很不友好,采访常常半路搁浅。后来,我们一致认为应该把‘死’改成‘去世’。经过我们对词语的改变,愿意接受采访的人多起来,活动过程也顺利起来。当听到‘育民小学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真好’的夸奖时,我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
作为语文老师,对于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这次调查、采访活动,我进一步认识到“尝试”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
2.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记得讲完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后,我让学生将其改编为剧本并表演出来。学生们对于完成这个任务表现得兴趣盎然。公演的日子到了,学生们的出色表演,让我目瞪口呆。“渔翁将鹬与蚌带回家,放入一个玻璃质的笼子里。夜幕降临,笼子中的鹬和蚌似乎已预感到了命运是什么,相互松开了嘴。惊人的一幕发生了,蚌用自己坚硬的外壳,砸破了玻璃笼子,鹬则咬住蚌向河边奔去……最后表演者异口同声说,‘还是团结力量大!’”
学生们用自己的善良对这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进行了续写,进一步诠释了寓意,给我这位教者带来了无尽的惊喜。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这种恰当的合作内容和开放的合作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为此,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答”,更要学会“问”。 □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