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语感练习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al_belie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即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加强语感练习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转化知识,受到启迪。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耳传”只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读而“自得”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语感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我在教学中常用“诵读”和“比较”,来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依据我教学实践和听课积累,谈谈我的一些观点:
  
  一、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 语感训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诵读。诵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和思维,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做到课堂教学中以读促讲,以读代讲。这样,课堂教学,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我们不能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
  1.范读引路
  模仿是学生的天性,教师“现身说法”的范读能直接感染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我在教学《革命烈士诗二首》时,上课首先就范读了全文,那高亢、激扬的语调感染了全班学生,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为学生情感作了必要的铺垫。
  2.以问促读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把他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表达出来。如我在教《落花生》这课指导学生朗读母亲的话“今天晚上我们过个收获节......好不好?”时,发现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只能停在“反问”的语气上。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从刚才的回答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来商量一不,好不好?”学生都回答“好”,紧接着我就提出“刚才老师提问的语气是怎样的?”,通过这种商量的语气,学生立即明白老师的提问就是引导自己朗读,很快地,学生把这句话的语感就表达出来了。
  3.指导技巧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一个过程,这就是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要想让学生充分体会语感,教师除了范读引路、设计问题促进诵读外,更重要的还应指导学生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领悟、去积累、去运用。如特级教师刘军在指导学生“睡觉”、“散步”、“奔跑”、“海洋”四个词语时,首先边指导技巧边引导学生感受“睡觉”的语感,结果,学生就能很容易领会其余三词的内涵,并把它表达出来。
  
   二、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理解词句,体会语感无疑是个好方法。我在上《革命烈士诗二首》时就多处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加强语感训练。 如:通过让学生比较“钻”和“爬”、“走”的区别(字词比较),加深学生对革命叛徒丑恶嘴脸的认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和“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句子比较)两句话相比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作者坚贞不屈的气概,紧接着的朗读中就能看出老师引导的功夫没有白费,学生确实能把这两种语气表达出来,这就是通过比较来加强语感训练。
  从本质上来看,语文课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语言训练无时不在,无所不在,贯穿始终,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真正做到“学校教学是以语言为门径,文字为重点,达到语文文字都进步的目的”。
  (贵州省凯里市湾水格种小学)
其他文献
文言文距今久远,词义变化大,语法也有较大区别,阅读起来有相当难度,初学者不亚于看外文。但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有着不继承无以前进发展的传承意义。  所以,必须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我在教学文言文时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更新理念教育    以我的了解,一些学生学不会文言文,最根本的原因是思想上的排斥,连学习白话文的兴趣都需要刺激,更甭提对“之乎者也”
期刊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新世纪之初,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开始了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成千上万教育工作者之一,我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这次改革中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新教材、新教法以及学生的新学法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就此谈一点我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新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列举了许多真实的数据,插入了许多有趣的图片,并提供了大量有趣的数
期刊
摘 要:数学课的结尾具有艺术性和实效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时,要精心安排数学课的结尾。采取概括式结尾、悬念式结尾、变式结尾、网络式结尾等形式,可在数学课中起到画龙点睛,增强教学效果的功效。  主题词:数学课堂;结尾艺术;创新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除了有良好的导入,精心的课堂组织、点拨外,结尾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节。一个恰到好处的课堂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回味无穷的作用,而且还能给学
期刊
设计理念:  1.数学教学情境本着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产生积极意义而建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能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学习资源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整合。  设计构思:  1.通过从“文”到“理”的过渡,引发激趣与探究;  2.从置疑、设疑、解疑的思维过程,学到数学新知;  3.从“点”到“面”的知识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学生是数学 学习的主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领悟数学。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  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学习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可见,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期刊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探究式学习。成功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导入”起着重要的作用。  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导入”,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觉地、专注地投入课堂探究学习活动。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探究式数学课堂的“导入”。    一、创设悬念导入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即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然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认为采用以下方法会收到很好效果。  一、创设情景,直观“引”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具体的。直观能化抽象为形象,由感性转化为理性。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引发兴趣,让他们获得直观认识
期刊
“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在人世间,没有什么比人的真情更能打动人心。情感教学亦是如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帮助学生找回那份咿呀学语时的激情,引领学生感受母语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在情怀,并积极创造出学生对于母语文化学习的持久热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一、导语,让语文课堂情意绵绵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而语文教学的
期刊
摘要:新课改要求探寻素质教育的真谛,实施务实高效的素质教育。本文作者认为实施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确立集成整合战略,接纳“休闲教育”、赋予“休闲教育”新的使命,探索融“休闲教育”与学校教育于一体的大教育,是当前中小学落实新课改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休闲教育 集成教育 新课改精神 培养创造性人才    一、摆正“休闲教育”的位子---突破素质教育的瓶颈    赋予“休闲教育”,
期刊
摘要:在体育课教学中,充分的发挥语言艺术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记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形象化的语言和正确的示范相结合;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反面示范相结合;亲切鼓励的语言和耐心辅导相结合;简洁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相结合。  关键词:体育教学 语言艺术 教学效果    体育课的教学大多是比较枯燥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语言艺术,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