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警世画作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njihuo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伟大的警世画作!”——每一次站到刘亚明的《世纪大寓言》画作前,我最想说的就是这句话。更何况,此类由艺术家自觉构思的大创作一向甚是稀少(需要更大的勇气,还有良知和责任感),在当代美术史上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当我第一次面对它的时候(2007年春)它还只是一张草图。但这件草图就已有三、四米宽,上面人物众多,影影绰绰,十分生动,并且足以摄人心魄!我在兴奋之余,便催促他早日完工。
  自那以后,我又曾四次专程赶往刘亚明在怀柔的画室,而且每次去他工作室的主要目的就是看它。可以说,我是看着它一次次地被充实,被修改,被完善,直至最后的完工(除了一道上光程序)。我甚至还当了唯一的一次模特儿,被他“记录”在了画幅之中,成了画幅中的一位老知识分子角色。
  这件堪称巨作的画作,前后断断续续约用了二年半时间,中间还有过一、二次重大的修改(一次是卧佛所处位置的修改,一次是天空的修改)。整个构图仿佛是古代的“一字长蛇阵”(这种构图在美术史上也曾有过,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等),具体方法是由一个中心点再向左、右两边横向拉开并适当表现纵深,又将天、地、人分为了上、中、下三段。如此构图的好处有三:一、在视觉上给人以一目了然、一睹为快之感;二、众多人物,从“天上”到“地面”皆扑面而来,气势之宏阔,心理冲击作用之巨大,都已不言而喻;三、横向展开,便于充分展现众多人物的个性面貌、心理状态和一些细节,尤其是一些重點形象不至于被遮蔽,以免削弱“他”和“她”的表达力。
  这幅巨作的背景(天空)和色调处理很特别。给我第一眼感觉是:冥蒙、冷峻、苍茫、悲凉,令人感到压抑,甚至有点绝望!再仔细地观察,又有点令人难以捉摸:布满天空、飞扬飘散的是沙尘?是阴霾?是烟雾?是不祥的预感?都很难说得清。但可以认定:这既是一场大灾难(浩劫)的象征,更是一种悲剧情境(氛围)的营造,甚至就是主题(警世)本身的一个诠释。在这样一个背景中,也便于艺术家去把握处在“前景”和“中景”中的各色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甚而便于艺术家将整幅画卷融为一体,“集合”到一个中心点上,像海浪一般汇聚成一股巨流,从而以一种超强的力度去撞击观者的视觉神经和心灵!
  在一片冥蒙的背景中,还有一座若隐若现、正在崛起中的大都市(这曾是创作过程中的一大改动)。这应该不是一个超现实的海市蜃楼,而是一个真实图景!但这座新兴的现代化大都市竟然是出现在这样一个大危局中,岂不令人心揪?并不由得让人心存一层疑虑:它与眼前所发生的这一切之间,难道会有一种因果关系?果真如此的话,那个悬浮在阴霾中的都市就不再是现代人心目中所向往的家园,更不可能是上天带给现代人的一个福音了!它更像是一道“魔咒”,一个由现代科技、材料所铸就的巨大的“反讽”!倘若是在西方国家,这种反“都市文明”的声音早已是不绝于耳,可在我们这里,却很少听得见。这也正是这幅巨作的另一个敏锐之处。
  毫无疑问,这件巨作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处在画幅中心位置上的,一大群像是处在末路狂奔中的芸芸众生。他们正如潮水般涌来,让人感到了极大的震惊和强烈的不安!接踵而来的,便是一连串不得不去思索的问题:芸芸众生为何要夺命狂奔?他们又为何是一副或是惊恐万状,或是焦虑、痛苦不堪,或是悲观失望、近乎歇斯底里的表情?灾难(悲剧)从何而来?灾难(悲剧)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谁是这场灾难(悲剧)的始作俑者?谁又能拯救这群夺命狂奔中的芸芸众生?希望会在哪里?……这幅巨作的核心意义及其思想价值,正是蕴含在上述的一系列问题之中,故而不可不加以剖示。
  我认为,芸芸众生之所以要夺命狂奔,之所以会有那样极其不正常的动作和表情,肯定是源于一场突然发生的巨大灾难,抑或是源于深藏于艺术家内心、且聚集已久的灾难意识(亦是忧患意识)。前者是“现实”,或者说是“以现实为依据”:虽不一定是特指某灾某难,但却是有凭有据。试想一下,近百年以来,人类所遭遇的大灾难还少吗?战争、恐怖袭击、瘟疫、自然灾变,流行病、生态环境也在持续不断地恶化:冰川在消融、臭氧层变薄并出现大洞、海平面在升高、成百成千的物种在消失、大片的绿地在沙化、甚至是江河断流,加上气象异常,飓风、海啸、雪灾等等。后者是想象,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就在这幅巨作已进入构思、创作的第二个年头,在艺术家的四川老家,发生了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天崩地裂,有近十万人在瞬间消失!是巧合?是偶然?尽可以任人解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正在面临着巨大灾难的威胁!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理应始终存有这种威胁——这就是一种灾难意识(亦是忧患意识)。古代的成语“杞人忧天”——就是嘲笑那个“忧天”的“杞人”的。如今,我们应该向那个“杞人”学习,多一点“忧天”意识,再多一点“补天”意识。这幅巨作最鲜明而突出的一点就是严重地警示我们:必须有“忧”!必须去“忧”!必须深“忧”!不管它是源于现实,还是想象。
  在灾难(悲剧)的始作俑者中,既有“天”的因素,更有人的因素!这幅巨作在对人性的刻划方面可谓入木三分,而且具有了一定的批判性。
  整个画幅约画了百来号形象可辨的人物(不可辨的难计其数),其中:年轻角色约占了一半以上(男女角色基本平衡);中、老年角色约在三分之一;而孩童也有五、六位。若是按社会职业来分(主要依据只能是来自画面):艺术家、知识分子、产业工人、白领人士居于多数;明星、流浪者、军人相对居少,有意思的是:其中竟有一尊卧佛和一位远道而来、风尘仆仆的圣徒,天上还有一位惊慌失措的“倒悬” 人。但却未见什么达官显贵、商界巨贾和社会上的另类渣滓,并且未见有“老外”的身影。从以上的粗略统计中,大致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些认识:首先,这不是一幅当下社会的全景图或风俗画,主旨也不在于反映当下的社会现状,而是另有寓意——通过一大群人来揭示出整个人类所面临的一种巨大危机或困境。重在揭示“此岸”。在此同时,也试图探求出路(即“彼岸”)。其次,上述人物设置也体现了在艺术家身上所具有的平民立场和草根意识。   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艺术家并没有将之“脸谱化”,乃至“符号化”。而是遵循了一种偏向“古典”的方法:通过具象的塑造、动作的设计、表情和细节的深入刻画,凸显了人物的个性,并使众多的人物形象具有了一定的典型性。画幅中被重点刻划的形象可以说是“各有所本”,甚至还可以在画幅中把某某给指认出来。但这里的“有本可循”也只是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一贯采用的创作方法之一(这幅巨作是否就归入了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须另作讨论),甚至可以说只是一种工作程序。在这些被重点刻画的“个性”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无辜者”、“纯真儿童”、“率真少年”、“执着而有理想者”、 “厚道的老弱者”……但也不乏那些“贪婪者”、“狂妄者”、“伪善者”、“贪图虚荣者”、“邪恶者”……更多的还是那些人性相对复杂的成年男女。艺术家一方面是在深深地同情着那些身处无辜的人们(尤其是老、弱、妇、幼),另一方面却是在人性的深处,剖析灾难(悲剧)的根由,在鞭挞人性的贪婪、愚昧和丑恶。正是这种批判性,深化了这幅巨作的人文意义。
  整个画面,采取了较为统一的俯视角度(唯卧佛仿佛是例外)。这个视角更易“倾诉”艺术家的悲悯情怀,也更易“俯察”每个形象的内心世界。这个视角还与读者仰视它的阅读心理(既感到震撼又发人深思)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统一,因而也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但在对“佛”和“圣者”的处理上,却透露出刘亚明对信仰和“彼岸”的复杂而矛盾的心态。在我看来,他一方面尊崇信仰,似乎也把信仰的缺失认作人类危机的根源之一。可另一方面,他似乎也是在审视信仰,质疑“彼岸”的存在。所以,“佛”、“圣者”与芸芸众生之间始终处在一个若即若离的状态。以上两方面也许就是画题中“众冥”(其实就是一种若明若暗的中间状态)和“自由”的真实含义。不过,总是让我感觉到有点“反讽”的意味。否则的话,这幅巨作或许就成了宗教主题画。可它毕竟不是!所以,我认为:拯救和救赎的主题在这幅巨作上几乎就是一个被质疑的问题。至于这种矛盾的态度是否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这幅巨作的感召力?这倒是可以进一步展开讨论的话题。
  纵观刘亚明二十多年的艺术创作,大致上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其中有些也是穿插着展开的:一、肖像创作。如《藏族长老》《奶奶》《自画像》《哈芝乃》等为其代表作。这些作品相对古典,态度严谨,刻划深入,展露了艺术家成熟、高超的古典油画修养和表达力。肖像创作贯穿至今,手法渐趋灵活、多变。在刘亚明的创作生涯中,这是一块牢固而坚实的基石。它一方面奠定了艺术家的写实基础,另一方面也奠定了艺术家的人文思想基础。二、青春主题。《向青春致敬》《红色的期待》《阿支的舞台》《化妆》《马蹄莲》《灰色的岸》等为其代表作,其中还有不少女人体作品,尤以《伊嫚》《窗前人体》《人与神》为佳。这一方面的作品深入地剖析了青春期的躁动、不安、忧郁、感伤的“维特情结”,同时也充分地展露了女性天使般的美丽和神秘而诱人的性感。在绘画艺术上,则是把古典样式和现代感觉进行完美的综合。三、命运主题。自从2000年创作《此岸》系列起,刘亚明的创作方向有了較大的变化。为此,他深入到大西南、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对当代人(主要是女性)的命运陷入了万般忧虑之中,促使他以最大的热情投入了《此岸》的系列创作。这个系列的尺幅相对巨大,画面上的人物增多,而且出现了“戏剧性”的组合,空间处理宏阔而深邃,人与神(佛)共处,时空交错,亦真亦幻。在这些作品里,忧患意识、悲剧性主题都有了较为深入的表达。故而,作品具有了一定的深度,且已有了警世的作用。在绘画艺术上,刘亚明又向巨幅创作迈进了一大步。巨幅创作在画面的控制、把握上有很多难点,这是小幅创作所不具备的,必须重新加以摸索、积累,甚至是另辟蹊径,例如,人物关系,空间架构,塑造方法等。可以说,正是《此岸》系列创作,奠定了他创作《世纪大寓言》的基础。或者说,《此岸》系列创作还仅仅是前奏,《世纪大寓言》和以后的创作才是刘亚明近五年的创作重心所在。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渐次“开花”的壮阔而激动人心的历程。
  《世纪大寓言》相对于《此岸》乃至以往二十多年的创作又有哪些突破呢?最明显的一点是人文主题的深化:由个人而民族,又由民族而人类;由体察而生忧患,又由忧患而生救赎之心。“天地”变大了,眼光也更深邃了。其次是表达上,在偏于古典的具象基础上,融入了中西艺术的多种营养,如写意、虚实、表现、抽象、超现实、象征等等,而且常常是用笔如刀,如雕如凿,如砍如剔,语言极具表现力,且已自成一格。再次是在空间把握上,既尺幅超巨、气势磅礴,又不乏细节的生动可观,情绪的曲折委婉,节奏的跌宕起伏。整个画面既紧凑,具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又显得相对放松、自然熨贴,并留有了一定的回旋余地。
  可以说,刘亚明不仅为当代人提供了一幅警世画作,而且是近年来为数很少、真正称得上优秀的大题材创作中的别具特点的成功之作。但刘亚明下一步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让我们继续期盼,期盼刘亚明生命和创作更精彩,更有深度的绽放!
其他文献
他的字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大气、有力、充满生机,且在一点一横中,蕴藏一股无穷的力量,彰显大家风范。  认识李树荣老师,是在2016年10月22日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书画展上。为了填补自己的孤陋寡闻,我第一时间百度了这个名字,介绍并不多,倒是土豆网上一则李树荣用九把拖布绑在一起边跑边写五米大字的视频让我惊艳,那风采,那神韵,实在无法与对面这个八十八岁的耄耋老人联系起来。李老很谦和也很時尚,
半個月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种豆子,然后观察豆子的成长过程。  在花卉市场买了肥料和花盆,我就开始化身为农民伯伯开始了“种豆大事业”。我把花盆放在阳台上,里面放了大半盆的土,把黄豆埋在土里,又盖了一点儿肥料加了点儿水。大功告成,种豆子也不难嘛。我幻想着这次种豆成功之后,租一大片田,成为 “种豆女王”。  时间嘀嘀嗒嗒过去了,我起早贪黑地去浇水、施肥。可它们像冬眠了一般,好多天都没有探出脑
“作为‘诗者’身份的弹琵琶人,当以寺院里的尊者作榜样,用‘自然与人心的原始诗意’编织圣洁般的琵琶语言,去贴紧人心、塑造人性、塑造世界。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着历史悠久、古老的文明。在这灿烂的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有一颗打磨了两千多年历史的璀璨明珠——琵琶。这颗有灵性的明珠在历史中历经了千锤百炼,在时代进程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承载着丰厚的传统民间资源,以及不断向前探索、求新的顽强生命力。这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第六届理事,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會会员,四川扁月亮少儿语言表演影视培训基地(四川省曲艺学校)校长,四川省小牡丹艺术团副团长。  2015年8月,担任第七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四川赛区选拔赛暨第三届四川省少儿曲艺大赛颁奖晚会“花开的声音” 导演;2015年10月,担任向人民汇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创作成果展演曲艺专场演出执行导演;2016
刘薇画畫最大的优点是不拘谨,画画放得开,能体现出中国写意画的酣畅之势。刘薇是个有独立思维的人,这一点对画画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她骨子里有一种执着。  “天府之国”的成都,人杰地灵。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就是这片沃土上的一所名校。在这样一所学校里有一位长期坚持绘画创作的美术教师,她名叫刘薇。刘薇对绘画的坚持与热爱还要从其家庭环境说起。  刘薇出生在三苏故里·诗书名城——四川眉山。其父亲是眉山有名的画家
一、坚守换得牡丹开  2012年9月15日,两年一届的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大会在南京隆重举行。颁奖仪式上,一位典雅的女孩手捧牡丹奖杯,就像一朵绚丽绽放的牡丹花。阵阵掌声中她激动得热泪盈眶,她就是第七届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任平。任平是四川清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承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清音表演艺术家程永玲老师。“牡丹奖”是中国曲艺最高奖项,具有国家级权威性。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摘要:使用Word办公软件可以编排出精美的文档、方便地编辑和发送电子邮件、编辑和处理网页等,Microsoft Agent以其仿真性、智能性、趣味性和人性化等特点对Word办公软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详细地介绍了MS Agent的相关技术,并讨论了在Word中调用MS Agent的流程,最后列出了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Microsoft Agent;Word;调用  中图分类号:TP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举办了一个全省的公仆书法作品展览,在这个展览开幕式上,我结识了后来成为四川省书法界“书坛名旦”的齐建霞女士。当时,她正在考虑从四川省政协报社记者的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如何华丽转身的问题。书法给了齐建霞女士一个“无冕之王”之外的新天地,这个新的领域,后来被这个以勤奋出名的巾帼英才装点得格外精彩。  二十年过去,齐建霞女士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几乎让蜀中书法人惊羡。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