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丹尼尔·戈尔曼“情商”的两个方面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了解自我和自我激励,相关的情商理论普遍认为这二者是情商五个方面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二者的分析还不够,本文以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一书为例,对情商的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以期将情商的研究推向深入。
  关键词:情商;了解自我;自我激励
  国内学界目前对情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属于应用型,对情商本身的研究则较为缺乏。有鉴于此,本文以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一书为例,对该书所提出的了解自我和自我激励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了解自我
  戈尔曼认为,了解自我是情感智商的核心。他将其定义为“当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觉察”[1]p51,“当自己的情绪产生之时即能觉知”[1]p51。他更倾向于称为“自我觉知”,以强调“对自我内在状态的发展性注意”[1]p51,自我體验和内心真实的情感都属于这种“自我觉知”。“自我觉知”客观地关注所感受和知觉到的一切,而且不受情绪影响。戈尔曼认为,情绪的自我觉知是“最根本的基础,否则就不可能有情绪的自我控制乃至其他能力的发展”[1]p52。
  了解自我、觉知自我情绪,是情感智商的核心,这一点没有问题。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怎样了解自我?怎样自我觉知?本文认为,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观察的客观性。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了十六条“辩证法要素”,第一条就是“观察的客观性”[2]。本文认为,在“自我觉知”时,也应该强调“观察的客观性”。
  人们在觉知自我情绪时往往难以做到“客观地”观察和感受内心的情绪,而是被情绪所影响。这种客观性是什么?当我们感受自我情绪时,感受的对象或客体是自我情绪,而主体则是自我意识。一般来说,自我意识不能不受到情绪的影响。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这种客观性就不存在?不是。通常而言,人们带着已经被情绪影响的自我意识去观察、感受自我情绪时,这种状态通常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而在这种状态下去“自我觉知”,肯定不是“客观的”。
  怎样做到“客观地”自我觉知?抛开情绪的影响去自我觉知。但又怎样抛开情绪对自我意识的影响?这需要从情绪本身说起。一个人情绪的产生,与他对自身和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有很大关系,根源于对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理解与处理。情绪是主观的,这种主观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是源于实践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情况的比较(而非源于客体本身)。在这种比较中,主體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认识与外部世界的客观情况不管是否相符,一定要通过主体对自身的主观认识与对客观存在的主体自身的比较才能作用于主体。负面情绪何以产生?简单说来,就是当实践结果不符合主观预期时,就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果实践结果符合主观预期,就会产生正面情绪。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主观预期高低的确定。一般说来,对同一个人的某一阶段而言,主观预期高低的确定是其情绪产生的关键。因为就某一阶段而言,个人能力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而主观预期是有可能产生较大变化的。总之,都是由于没有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所以导致各种负面情绪的产生。
  分析了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之后,再回到上面的问题:怎样抛开情绪对自我意识的影响以客观地自我觉知?只要正确处理好主体自身和外部世界这两个方面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就能够消除情绪。关键在于,通过实践以客观认识主体自身和外部世界,理解自身和外界的运行规律,顺应并应用这种规律去改造自身和外部世界,让主体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预期都恰如其分,那么一切情绪产生的根源就自然而然地被消除了,就能够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因为心之所欲即是“矩”。
  消除情绪是客观地自我觉知的第一步。客观觉知的第二步是,抛开主体自身先入为主的价值观,尽量以旁观者和局外人的角度,去客观地描述自我的心理活动。只有抛开既定的、先入为主的价值观(不管这些价值观是来源于父母、其他权威或是社会),才能客观地感受和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才能发现问题所在。
  二、自我激励
  这是一种为了实现目标而调动和指挥情绪的能力。戈尔曼认为,要想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励、自我把握、发挥创造性,这一能力必不可少。同时,戈尔曼提出了一个词:“神驰”。他用这个词表示“在操作和学习中驾驭情感的最高境界”[1]p100,这是一种忘却自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行为本身的乐趣就是动力”[1]p101。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戈尔曼所谓的“自我激励”和“神驰”是矛盾的。按照戈尔曼的说法,自我激励要求调动和指挥情绪,以对情绪的调动和指挥作为自我动力的一部分;而神驰的状态则是一种无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意识中的自我已经被忘却,已经不存在了。既然连作为意识的自我都不存在了,而情绪是从这种自我中产生的,那么,情绪也就自然不存在了,更何谈将对情绪的调控和指挥作为自我的动力?所以,戈尔曼的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
  如果以实现目标为最终目的,那么,调控情绪只是手段和工具。事实上,在戈尔曼对自我激励进行定义时,他就是将实现目标作为“调动和指挥情绪”的目的。既然如此,只要能达到这个最终目的,手段可以有多种选择,甚至可以不使用调控情绪这个手段。在前面对情绪产生的根源的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为了实现最终目的,最好的手段就是戈尔曼所谓的“神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情绪全部消失了,自我也不复存在,仅存于意识中的只有行为本身,就如戈尔曼所言,“行为本身的乐趣就是动力”。此时,情绪的存在就既无必要,情绪本身也无从产生。
  为何在“神驰”的状态下,情绪会消失,“行为本身的乐趣就是动力”?本文认为,个体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最理想的状态应该以行为自身为最终目的和动力,支撑个体完成该行为的全部乐趣都应该来自行为自身。以行为自身之外的任何其他东西为目的或动力,都将成为对个体的干扰(而在这种状态下,行为自身已被异化)。如此,则个体的行为必不能长久。为了能够达到“神驰”的状态,个体需要在最初开始时以目标或行为自身为目的,而不是为了目标或行为自身之外的任何其他东西为目的。换言之,若目标或行为的“异化”在一开始就存在,那么就将持续完成目标或行为的整个过程,而不可能在完成的过程中消除这种异化。在这种“异化”状态下,“神驰”的状态是永远不可能出现的。因为,不以其自身为目的,就不会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其自身之中,自然就不可能达到“神驰”的状态。那么,对其自身的所有问题就不会有兴趣和动力去彻底解决(已经暴露出的问题不会有兴趣和动力去解决,没有暴露出的、只有靠主动性才能发现的问题就更不会得到解决)。简言之,不以其自身为目的,就不会将全部热情、注意力和精力集中于其上,“神驰”自然不可能实现。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其自身为目的,这只是“神驰”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神驰”的出现还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大量重复的练习以及持续的专注和热情。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杨春晓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作者简介:杜添,陕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据说,曾经有人将鸡蛋紧贴自己的皮肤,揣在怀里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地日夜小心呵护,经过一段时日,仅仅靠自己的体温,居然孵出了小鸡!这实际上是对人体能源的绝佳的利用。在人
老子认为天是自然之天,道在天之上。道是自然无为的,天是由道产生、以道为归属的,亦是自然无为的。老子的“天道”观,不仅关涉宇宙论,还可以延展到政治论和人生论。本文以“天地不
人在现代社会找不到归属感,卡夫卡的《变形记》揭示了这种隔阂。现代性带来的“自我中心”在某种程度把人类从一个整体分割为无数的细小碎片,人类天性中的爱与信任是破解这个困
摘要:《世说新语》这部著名的“志人小说”通过刻画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现了魏晋文化和名士风度,历来受到读者好评。其从容优雅、诙谐有致、含蓄隽永的笔调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本文主要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来论述《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世说新语》;人物塑造;艺术特色  《世说新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十分高明,往往寥寥数笔就能展现每个人物所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气质风度,突显人物的内心世
一位富翁从海外归来,发布了一条消息:“将出资百万资助内地一名年轻人创业,希望有志青年踊跃报名.”这一消息引来了上百名报名者,最终,一位年轻的经济学硕士过五关斩六将,得
《塔里的女人》在通俗爱情的背后暗含着对现实与理想,感性与理性,东方与西方,追寻与幻灭这些复杂的生命课题的思考。无名氏通过爱情悲剧思考着东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思考着中国在
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丧敌伪,阻绝了与内地的交通,导致了正统的行政空白和主旋律文学的荒芜。作为一名文人,苏青亲历此大变大故,她务实不务虚,以常识打底,以热烈生存能力行世,
“山寨”文化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消费文化,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部分民营企业自主生产演变出来的社会特色之一。随着这股潮流逐渐被人们认识,“山寨”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铺天盖地
她和他相恋三年后结婚.rn结婚那天,他高兴,酒醉人也醉,举杯向亲朋逐一敬酒.酒杯端到他的一个高中女同学前,他说:“干杯!在我心中,还是你最好.”
目的:分析米非司酮用于治疗产后胎盘胎膜残留的效果.方法:我院在2016年12月份到2017年12月份收治40例产后妇女,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划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