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名称上下义词差异性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ian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就英汉语动物名称的上义词和下义词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英语动物名称存在部分上义词缺失的现象,而汉语动物名称的上义词相对完整;此外,英语动物名称存在上义词充当自身下义词的情况,即自我下义词现象,而汉语动物名称的自我下义词有缺失。造成这一差异性的原因是中西方文化传统及其认知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思维模式偏重整体性与综合性,而西方思维模式偏重个体性与分析性。
  关键词:英汉动物名称;上下义词;差异性
  一、引言
  语义学是当今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而上下义关系又是语义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胡壮麟(2013)将语义关系划分为三种:相同关系(sameness relation)、对立关系 (oppositeness relation)以及内包关系(inclusiveness relation),上下义关系(hyponymy)属于内包关系的专业术语。他指出,上下义关系是近年才产生的,“但是‘意义内包关系’(inclusiveness)这个概念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语言学家J.Trier 就借用物理学中的“场”(field)”的概念,提出了语义场理论(The Theory of Semantic Fields)。这一理论认为词汇并非孤立存在,具有共同或者相近意义的语言单位构成的集合就是语义场。语义場包括五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一类是上下义义场,而上下义义场就是指语义上的上下义关系。
  国内学者关于上下义关系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研究多从英语教学、翻译以及思维与文化等角度展开。黄碎欧(2009)、亢娟妮(2012)等考察了上下义关系理论对英语写作的启示;杨廷君(2007)、陈沿西(2010)、朱金平(2012)等展开了上下义词在英语词汇教学与应用方面的研究,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这些研究指出,运用词汇的语义关系构建词汇网络,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单词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把握单词的意义,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质量。宋雷(2004)认为在英汉翻译,尤其是法律翻译过程中,上下义关系理论能够促进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增加译文的忠实性;李德俊(2011)、楼雅芝(2014)则更关注英汉语上下义词的空缺现象对翻译带来的挑战,同时针对这一困难提出了科学的解决策略。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文化与思维认知的角度对比考察英汉语上下义关系的异同。胡壮麟(2013)在《语言学教程》中讨论上下义关系时,提到汉语中表示亲属称谓的下义词,如叔叔、伯伯等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下义词。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这类词语在英语中有缺失现象。王寅(2013)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范畴理论与场景理论解释了汉语中表示“花”这一范畴概念中下义词的构成。研究发现:在汉语认知模式下,人们采取自上而下式的认知方式,从一个抽象图式范畴中识别出一个具体用法例示,从而构造下义词“茉莉花”“玫瑰花”等,而英语中似乎每一种花都对应一个具体的表示“花”的单词。吴芳(2014)聚焦于英汉常用名词上下义关系的比较,进一步探索了语言与思维认知的内在关系,发现英语文化注重逻辑与分析,汉语文化讲究意象与直觉,这种差异导致英汉语下义词的构词方法产生差异。徐永(2015)则尝试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来解释英汉上下义词的回指现象。
  研究文献表明,对英汉上下义关系的探讨大多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动词和名词,如“看”“笑”“笔”“花”等。此外,也有论文就英汉动物名称词展开过研究,但是多侧重于比较英汉动物名称词的构词方式(王俊超,2010)或英汉习语中的动物隐喻及其文化内涵(张玮,2017)。可以说,专门研究某一类别词义的上下义关系尚有很大的空间。本文试图探讨英汉动物名称上义词和下义词的差异性,找出其中的内在规律,并阐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二、英语动物名称上义词的缺失
  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就是对外界不同的事物进行分类,这种将事物进行分类的思维过程就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过程。不过,范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建立的。束定芳(2015)认为,“所谓上下义词就是分属同一个范畴体系中的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的词。因此,语言中的上下义关系可以反映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分类,从而反映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英语和汉语的起源不同,又分别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使用和发展,因此,西方人和中国人对所观察到的世界的范畴化处理也不尽相同。通过比较英语和汉语动物名称的上义词,我们发现,汉语中的动物名称上义词有时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完全相对应的词。
  李德俊(2011)运用PECC平行语料库,考察了英语单词“sheep”“goat”“antelope”以及汉语词汇“绵羊”“山羊”“羚羊”“羊”的使用情况,发现在英汉翻译过程中,91%的情况下,“羊”会被译为“sheep”。不过,根据《柯林斯高阶英语学习字典》(第8版),“sheep”的释义为:“a farm animal which is covered with thick curly hair called wool”,即“绵羊”,而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羊”。因此,sheep是“绵羊”的同等词,与“羊”并没有对应关系,英语中缺少了汉语上义词“羊”的同等词。具体如图1所示:
  汉语上义词“羊”在英语中的空缺现象同样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2015年,《华盛顿邮报》、CNN以及NBC等美国媒体先后发布了中国“羊年”的相关新闻:“Is it the Year of the Sheep,Goat or Ram?”根据《新世纪汉英大词典》,汉语“羊”被译为“sheep;goat”,其他词典的释义也与此类似。
  与“羊”类似,“虫”这一汉语上义词也在英语动物名称中存在空缺现象。在汉语中,甲虫、蠕虫、蜱虫等都可以被归为虫类,但是在英语中,英语上义词“虫”的同等上义词也是空缺的。具体如图2所示:   由此可知,英语动物名称的上义词有时会出现空缺,导致上下义关系结构被破坏,出现只有下义词而没有上义词的情况。此类情况在汉语中比较少见,因为汉语动物名称的上下义关系结构相对比较完整。事实上,这一差异反映了中西方认知模式的差异,特别是对外界事物范畴化处理的差异。西方人和中国人对动物的认识和分类产生于日常生活经验,李福印(2008)在《认知语言学概论》一书中,引用了Ungerer及Schmid(2001)关于日常范畴化的论述,指出“产生于日常范畴化的经验层级……由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需要,这些经验层级允许空缺”。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不同,在日常交际时对语言的需要也有所不同。在英语文化语境中,动物名称上义词的空缺是允许的,符合其生活经验需求,这一点在语言交际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一般来说,在语言交际中,上义词的使用频率大于下义词(李福印,2008)。不过,由于英语动物名称上义词的缺失,导致英语动物名称下义词的使用频率相对略高于汉语动物名称下义词,而汉语动物名称上义词比较完整,因此,更多倾向于使用动物名称上义词。以英汉语言中关于动物的成语为例:
  (1)顺手牵羊、虎入羊群、力大如牛等
  (2)as gentle as a lamb;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as strong as an ox
  不难发现,漢语成语中的动物名称倾向于使用“羊”“虎”“牛”等上义词,而英语则较多地使用了“lamb”“sheep”“goat”以及“ox”等下义词。英汉语的动物名称上下义词的使用差异在英汉文学作品中则更为常见:
  (3)那有鸡叫。听鸡叫三更,就倒药下水。(沈从文《石子船》)
  (4)也许我觉得他只是披着狼皮的羊。(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根据生活经验及语料来源,例(3)中的“鸡”应该是“公鸡”;例(4)中的汉语“披着狼皮的羊”源自《伊索寓言》中的“The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此处“sheep”是特指“绵羊”的;例(5)中的“牛”应该是“水牛”或“黄牛”。由此可见,汉语中倾向于使用指称意义比较抽象的上义词。相比较而言,英语在使用动物名称时,指称意义更为具体的下义词使用频率比较高。
  (6)Harpoles now had a total of two roosters, and twelve hens.(Artie Knapp:The Rooster that Wouldn’t Crow)
  (7)Bertha will have a cow.(Mary Monroe:Every Woman’s Dream)
  (8)The hens perched themselves on the window-sills, the pigeons fluttered up to the rafters, the sheep and cows lay down…(George Orwell:Animal Farm)
  例(6)中使用了“rooster(公鸡)”,明确指出是“公鸡”叫;例(7)和例(8)中使用了“cow(奶牛)”“sheep(绵羊)”等更为具体的下义词。这一语言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与西方人对世界的认识不同,中国人善于从整体上观察事物,而西方人对世界的观察更加具体,重视个体特征。
  英语动物名称上义词的缺失,导致汉语动物名称的上义词难以在英语中找到绝对的同等词,在实际的交际中造成了一定的语义障碍,阻碍了顺利、通畅的交流。以汉语“羊”为例,虽然英语中没有同等词,但是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找到一个词来填补这一空白。李德俊(2011)使用PECC平行语料库考察了汉语“羊”的翻译,发现将“羊”译为“sheep”的占91%。因此,尽管“sheep”并非“羊”真正的同等词,但是从读者的接受度来看,“sheep”这一翻译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此,当符合一定的语境时,译者可以采用大众认可度较高的下义词来代替缺失的上义词。不过考虑到语言的准确性,李德俊建议在词典编纂时,编者有必要在释义时添加必要的括注,以免给词典使用者造成“sheep”或“goat”就是“羊”在英语里的对应上义词的误解。
  英语动物名称上义词的缺失现象为汉译英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在具体语境中,可以使用下义词来表达上义词的意义。当一个下义词无法传达上义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时,译者可以列举多个下义词,从而帮助读者理解译者所要描述的事物。
  三、汉语动物名称自我下义词的缺失
  所谓自我下义词(auto-hyponym),是指上义词可以同时作为自己的下义词出现的一类词。此类情况在英语动物名称中比较常见。胡壮麟(2013)指出,英语“animal”就是典型的自我下义词,因为“animal”既可以指所有种类的动物,又可以特指“哺乳动物”。因此bird(鸟)、fish(鱼)以及animal(哺乳动物)组成了animal(动物)的上下义场,animal(动物)既是上义词,animal(哺乳动物)也是自己的下义词。“cat”也是典型的自我下义词,具体如图3所示:
  在英语动物名称词中,自我下义词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部分英语动物词汇在泛指该类别动物通称的同时,还可以特指该类别动物的性别。比如“dog”既可以指代“狗”这一类的动物,又可以特指“公狗”。具体如图4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当涉及到动物的性别时,英语动物名称词中的上义词和下义词重叠的情况比较常见。但是汉语动物名称词却没有此类用法。通常汉语的下义词由两个语素简单相加构成,第一个语素表示具体的性质特征,第二个语素多为上义词。例如,汉语中的上义词“豹”只适用于泛指“豹”这一大类的动物,必须与汉语中表示性别的修饰词“雄”组合,才能构成下义词,表达“雄豹”这一特指概念。具体如表1所示:   英语中除了表示阳性的动物名称词,表示阴性的动物名称也会出现自我下义词的情况,不过相对较少,“duck”以及“goose”都符合此类情况。但是,汉语动物名称上义词还是必须与汉语修饰词“母”组合,才能表达阴性的概念。具体如表2所示:
  由此可见,汉语动物名称上义词无法直接充当自己的下义词,从而导致自我下义词的缺失。为了解决这一缺失现象,汉语通过在上义词前添加各类修饰性限定词的方式构成复合词,充当其下义词(王寅,2013)。一般来说,当涉及到动物的大小、性别时,比较常见的修饰性限定词有“老”“小”等等级词或“公”“母”“雄”“雌”等性别词,这些词素组合的灵活性弥补了汉语动物名称自我下义词的空缺。
  英语中也有此类构词法,如“male dog”“baby pig”等,但是由于英语的词汇化程度较高,所以一个概念通常用一个单独的词来表达。英语可以把几个表意成分压缩在一个词汇层级上,相加形成一个新的概念。而汉语则将两个语素简单相加,从而具有较高的“可分析性、透明度、自明性”(张建理,1995)。比如,除了直接使用自我下义词外,英语中也常常使用动物名称上义词的派生词来表示动物的性别,“ess”即是比较常见的表示阴性概念的后缀。具体如表3所示:
  再如,英语中也常常使用动物名称上义词的派生词来表示动物的大小,“ling”与“let”是英语动物名称中比较常见的表示“小”的后缀,而汉语动物名称则是在上义词之前添加“小”这一修飾词,构成复合词,来表达“小”的概念。具体如表4所示:
  除了自我下义词、派生词,英语动物名称中还有大量的单一词项来指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动物,因为英语中词的构成是语素与语素相加的结果,作为个体的语素与作为整体的意义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所以英语的命名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以“鸡”为例,“chicken”“rooster”以及“hen”从词汇学角度来看没有任何内在的关联,但是这三个词构成了一个上下义场,类似的例子还有“猪”和“马”。具体如图5所示:
  由此可见,英语动物名称除了可以使用自我下义词外,还可以使用上义词的派生词或者其他单一词项来充当其下义词,而在汉语中,由于自我下义词的缺失,常常使用“性别词+上义词”或者“等级词+上义词”构成复合词,充当英语动物名称下义词的同等词。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英语动物名称中下义词和上义词的重叠情况容易使语言学习者产生混淆,这主要体现在语义层次与语言交际方面。比如,一个不具备生物学常识的人可能难以理解“a big cat”是指狮子或老虎等大型猫科动物。此外,英语动物名称下义词命名的灵活性也增加了记忆的困难。而汉语动物名称的上下义关系比较清晰,下义词的构词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具有很强的可分析性,降低了汉语下义词词汇的学习难度。
  三、英汉动物名称上下义词差异性根源
  从语言内部因素来看,英汉动物名称下义词的差异性源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内部机制的运作不同。英语的词汇化程度较高,可以通过添加词缀的方式创造一个新的单词,表达新的概念;而汉语则是通过两个语素相加,构成复合词,表达下义词的特指概念。
  不过,语言根植于文化,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可以反映每一个民族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解释英汉动物名称词上下义词的差异性需要跳出语言内部因素,从中西方的认知思维方式、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差异等外部因素中寻求答案。
  英语动物名称上义词的缺失与汉语动物名称上义词的完整形成了对比,体现了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我们知道,“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它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这决定了中国人善于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来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蒙培元(1993)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一书中指出:“中国古人深信,宇宙的整体和各具体事物的整体具有统一的结构,宇宙系统的演化过程和具体事物系统的发展过程,遵循同一的法则。”因此,整体思维观照下的中国人善于将宇宙间的事物整合、分类,然后辩证地概括,从而形成抽象的、综合的认知模式。汉语动物名称上义词的完整性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整体性以及宏观把握的重视,而汉语动物名称下义词通过统一添加修饰限定词的方式来描述动物性别或大小的特征,也反映了这一认知特点。
  西方哲学则更关心外部世界的具体问题,因此,西方人善于从逻辑思维分析的角度,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形成了具体的、分析的思维模式,季羡林(2015)称这一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一个劲地分析下去,一直分析到基本粒子”。总体而言,西方人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认识比较具体,在实际交流中下义词使用频率较高,也体现了这一认知特点。程杰(2017)认为这一思维方式的根源可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因为逻辑的外在表述形式,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逻辑推理紧密联系,着眼于概念的外延。英语动物名称中的自我下义词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及词汇化现象正是概念外延的表现。
  四、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义学中的上下义关系角度出发,对英汉动物名称上下义词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就英汉动物名称上义词的差异而言,本文发现英语动物名称存在部分上义词缺失的现象,而汉语动物名称的上义词相对比较完整。事实上,英语动物名称上义词的缺失符合西方的日常生活经验,这一点在实际语言交流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在英语文化的日常交际中,英语下义词的使用频率与汉语下义词相比相对较高,而汉语文化中则更倾向于使用上义词。不过,英语动物名称上义词的空缺对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汉英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填补这一空缺,译者可以尝试结合具体的语境,选用读者接受度高的一个或多个下义词。
  就英汉动物名称下义词的差异而言,英语动物名称上下义关系中存在下义词充当自身下义词的情况,这类词又可以被称为自我下义词。英语动物名称的自我下义词在指称动物的性别时尤为常见。除了自我下义词,英语动物名称中还有大量的派生词以及单一词项来指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动物。与英语动物名称的下义词不同,汉语动物名称中的自我下义词有缺失,而且构成下义词的方式也比较单一,通常使用“修饰词+上义词”的方法组成复合词,表达特指概念。因此,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汉语动物名称下义词的构成比较容易理解,学习难度相对较低。   动物名称词的分类与指称是人类在日常生活经验中产生的,这一过程意味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关注。通过研究英汉语动物名称上义词和下义词的差异性,可以发现中西方文化传统及其认知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善于从整体上观察事物,認识世界时更强调宏观把握,而西方人在认识世界时,更注重具体个性与分析思维。
  参考文献:
  [1]Ungerer,Friedrich and Hans-Jorg,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2001.
  [2]程杰.汉语意合现象和零形素句法[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黄碎欧.论上下义关系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5).
  [5]季羡林.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
  [6]亢娟妮.上下义关系理论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教师教育学报,2012,(5).
  [7]李德俊.英汉语上下义关系词对比研究初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8]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楼雅芝.英汉语上下义“词汇空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10]蒙培元.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1]束定芳.什么是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
  [12]宋雷.法律词汇语义关系辨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0).
  [13]王洪渊,陈沿西.上下义关系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14]王俊超.英汉动物名称词的对比研究[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0,(2) .
  [15]王寅.范畴三论:经典范畴、原型范畴、图式范畴——论认知语言学对后现代哲学的贡献[J].外文研究,2013,(1).
  [16]吴芳.汉英名词性上下义关系的比较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17]徐永,鲁进.多维视域下的英汉语回指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4).
  [18]杨廷君,李跃平.英语词汇联想式教学法:理论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
  [19]张建理.汉英对比看汉语词汇的易读性[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2).
  [20]张玮.基于语料库英汉“狗”的概念隐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
  [21]周光庆.从认知到哲学:汉语词汇研究新思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2]朱金平.词义关系与英语词汇学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1).
其他文献
为深入贯彻军委扩大会议和科工委党委扩大会议精神,适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需要,提高全委部队正规化训练的水平,国防科工委于1993年4月20日至4月23日在南宁站召开了正规化
在金融危机当中,大型企业依靠自身雄厚的实力克服了困难,但中小企业当中也不乏那种依靠自身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化解危机的典型。所以,我们关注到,在今年“两会”上,在总理的《政府工
寻求无创性方法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进行有效的监测,已成为“热点”课题。众所周知,AMI是一个发展过程,为此对AMI进行监测、应包括梗塞前、梗塞过程以及梗塞
摘要:《汉语大词典》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大型语文辞书,但任何工具书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本文以宋代墓志为基础语料,综合运用词汇学和词典学知识,对《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例证滞后、词目漏收、孤证和释义不确等问题提出商榷意见,以期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的编纂与修订,有助于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宋代墓志 词汇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我国第一部“古今兼收、
本刊从1991年总第3期起按国家科委批准的文件升级为国家级期刊,同时将增加普及版的内容,增设高危险因素预防、新产品新方法介绍、疑难及焦点问题争论、医源性问题的预防等栏
英美等发达国家为了使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能在企业界发挥作用,使研究生毕业后能立即得心应手地适应自己的工作,都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现以英国和美国为例,就工程类型
作者采用家兔骨折创伤休克模型,观察了休克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积和血浆渗透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创伤休克后6小时内血浆粘度无明显变化(P】0.05),血细胞比积、全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立于1985年,十年来做出很大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993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今天召开成立十周年庆祝会,谨表衷心祝贺。学院领导同志
文中系统回顾了相控阵雷达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发展历程,介绍了国外若干典型的相控阵雷达系统,如AN/FPS-85、AN/FPS-108、AN/FPS-115、GBR、AN/APG~77等,最后结合雷达与半导体技术
自1970年 Swan—Ganz 导管应用于临床以来,各种球囊导管相继问世,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广阔前景。如1967年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导管,使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治疗率大大提高,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