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泪成长记

来源 :今古传奇·故事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245940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偏爱


  他叫丁白河,名字取自家门前的那条潮白河,爷爷拍的板儿。
  他是丁家三个院里唯一的男丁,此前,丁家的另外两个媳妇已为丁家生了5胎女儿,每一声呱呱坠地的啼哭都气得爷爷几天吃不下去饭,直到他的出现,爷爷才如获至宝般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据说,因为有了他,一向喜欢将一分钱掰成两瓣儿花的爷爷竟然请了全村的人来喝酒,这让丁家的另外两个媳妇妒嫉得就差去找妇联了。
  他很胖,肥头大耳、腰宽背阔的样子简直和北极熊一样。村里人都叫他白河,只有我叫他百合。当然,那是我高兴时的叫法,不高兴时,我便叫他“胖百合儿”或者“肥百合儿”,一个“儿”字,蓄满了我对他的轻蔑。
  我叫他百合不是没来由的,母亲酷爱养百合花,而他又白又胖,一张嘴每天不停地吃啊吃,一张一合的樣子像极了百合花的喇叭花口儿。
  大家都说,他的胖根本就是爷爷惯的,从小家里只要有好吃的,都是他的。以至只比我大4岁的他,体重却超出我一倍还拐弯儿。
  从我记事时起,他的嘴便没闲过,爷爷兜里大大小小的毛票与钢蹦儿,都化作了他嘴里的各种零食。
  曾经,私下里,胖百合一脸憧憬地对我说,他这辈子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大学老师。他说,他喜欢政治,喜欢和大家滔滔不绝地谈论国内国际的时政大事。
  他的话让我的嘴撇得差点儿把脸一分为二了,我说:“胖子,你就不怕把讲台压垮吗?”
  说完,我撒腿就跑。

2.父亲车祸


  胖百合的小命儿一直不错,在家有爷爷罩着,一大家子二十几口人,除了父亲,他谁都不怕。
  村里地少,父亲东挪西借,花十多万元钱买了辆大货车自己跑运输。那个时候,家里虽不是财源滚滚,但债务却一天天地减少,并且,父亲还利用跑省城的机会给家里添了彩电冰箱,日子过得在村里也算数一数二的。于是,借了胖百合的光,我也过起了有肉吃、有零钱花的日子。
  然而,美好的生活总是那么短暂,我13岁那年,一切幸福戛然而止。那年冬天,父亲去山西拉煤,由于疲劳驾驶,车翻下了山,从此父亲再也没能站起来。
  消息传回家,大伯和二伯结伴去山西料理车祸的事,母亲和爷爷留在家里四处筹钱给父亲看病。
  父亲出车祸的第二天,院子里突然挤满了人,一小部分人是来慰问的,更多的,则是听到了消息跑来讨债的。
  那一天,一向人高马大、说话声如洪钟的爷爷忽然就矮了下去,不停地给这个倒水那个递烟。
  那天中午,和父亲一起长大,平时和父亲好得像亲兄弟似的曹贵把一张纸塞到母亲手里,低低地说:“大嫂子啊,三儿刚买车时从我那儿拿了2000元钱,这钱呢,我也不要了,我家喜凤儿早就想买台电视机来着,我看你家这电视也不怎么看……”
  曹贵开了个头儿,人们便如梦初醒般地纷纷惦量着手里的欠条找母亲要这要那,任爷爷好话说尽亦无济于事。
  家里乱成了一锅粥,最初大家还根据手里欠条儿的多少要东西,到后来竟然发展到见什么拿什么。爷爷气得只嚷了两嗓子便晕倒在地上,母亲吓得不知所措,坐在爷爷身边只知道喊“爸”,我更是吓得哇哇大哭。
  突然,有人一阵风似的冲进了厨房,等我看清是胖百合时,他已经抄了一把菜刀拦在了大门口,胖百合瞪着猩红的双眼,一字一句地说:“叔叔大爷们,父债子偿。和老丁家有点情分的,把东西给我撂下,我爸欠你们的,我还,三年还不完五年,五年还不完我还一辈子;一点情分都没有,就想看着老丁家家败人亡的,那就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了,原来长得像弥勒佛似的胖百合凶起来竟然如此吓人。
  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我把胖百合当成了英雄。

3.打工


  家是保住了,生活却从此一落千丈。
  彼时,胖百合读高三,在学校里住校,我读初二,已经懂得不再乱花钱,并且,一放学便知道照顾父亲或是帮爷爷和母亲下地干活儿。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
  夏末的一天,我和胖百合与母亲一起,在田里给玉米施肥,突然,二娘风风火火地跑了来,远远地,二娘扯着嗓子喊:“白河他娘,快回去,家里出事了。”
  是父亲。
  那天,胖百合的班主任气呼呼地到家里来找他,父亲问是怎么回事,老师说,高考的分数下来了, 一向学习很好的胖百合最后考的那科竟然没及格。
  老师不相信,专门跑去教育局找人查了他的试卷,发现胖百合的卷子上所有的选择题竟然没有一道是对的,而且,让人奇怪的是,如果把答案依次向上提一下,所有的答案又都是对的,这让一向对胖百合寄予厚望的班主任心痛不已。
  班主任疾风暴雨般的盛怒之后,见父亲一言不发,忽然就明白了什么。班主任走过来,拍了拍父亲的肩膀,低低地说了一句:“老丁,你生了个好儿子啊。”
  班主任老师走后不久,二伯过来借锄,意外地发现父亲用他仅剩的一只手,推翻了轮椅,把自己吊在了院子里的那棵枣树上,二伯吓得一边抱住父亲,一边大喊着:“来人哪,救命啊!”
  被救过来的父亲像受了刺激般只喃喃地重复着一句话:“我是个废人,别让我再拖累孩子们了。”
  胖百合跪在床边,哭着对父亲说:“爸,我知道我错了,可你不能抛下我和妹妹不管啊。有你在,我们就是一个完整的家,你得看着我娶妻生子,你得把二丫风风光光地嫁出去啊……”

4.柳暗花明


  初秋,胖百合和村里的其他几个人南下去了深圳,成为千千万万个城市建筑大军中的一员。一次次地,他给家里写信,说在深圳混得不错,并不停地往家里寄钱。   自从父亲出事后,爷爷便搬了过来,母亲养了几头猪,爷爷每天起早贪黑地帮母亲种地、喂猪、照顾父亲,一点点地偿还着父亲欠下的债务。
  那年春节,胖百合没有回来,爷爷让我给胖百合写信,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几头猪都出栏了,卖了好几千元钱呢,爷爷嘱咐,让他自己在外面注意身体,不要太过节省了。
  爷爷没说什么,可是我知道,爷爷想他,在这个家里,如果说还有一个人让爷爷放心不下的话,那就是他了。
  转年,我考上了高中,去了离家30多公里的县城读书,那是胖百合读书的地方。他写信回来,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他还给他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们写信,委托他们照顾我。
  初冬的一个周末,我去小姨家拿母亲捎过来的东西,一回到宿舍,便看到我床上放着一件淡绿的羽绒服和一大包零食。
  舍友们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东西是母亲托一个同村的老乡给捎来的。
  睡我上铺的吴晓梅一脸艳羡地说:“音音,你妈可真疼你,瞧,这羽绒服可是真羽绒的呢,还有这一大包吃的,好多我见都没见过!”
  我一愣,莫明其妙。我明明刚从小姨家拿回母亲捎过来的东西啊!
  翻开羽绒服,里面有张纸条,上面是一行清晰的小字:馋嘴的丫头,不知羽绒服你是不是喜欢,但我相信,这些零食你肯定喜欢。记着,欠我—顿马屁啊!
  我瞬间便明白了怎么回事,急切地问吴晓梅那人还说什么了没有。吴晓梅说:“那人看上去挺关心你啊,不停地问这问那的。”
  我说:“那不是我老乡,那是我哥。”吴晓梅忽然就瞪大了眼睛,说:“不会吧,你不是说你哥只有19岁,又白又胖吗?可那个人看上去得有30了,又黑又瘦的。”
  我的泪,刹那间成河。
  原本,胖百合是听说爷爷病了才回来的,他想着在家呆几天便回深圳,可爷爷说什么也不让他再出去了。在爷爷的坚持下,胖百合在家里窝了整整一个冬天,虽然再也没有什么零食可吃,但他竟奇迹般地再次白白胖胖起来。
  春天到来的时候,胖百合去了北京,在爷爷一个远房表亲开的饭店里帮厨。爷爷说:“北京离家近,我想什么时候去看孙子就什么时候去。”
  胖百合在那家饭店里干了两年,我去北京读大学时,他便不干了,在师大旁边开了一家小饭馆。由于他面善,人又大方,生意竟一天天红火起来。
  生活安定了,爷爷便张罗着要抱重孙子,母亲托人给他说媒,被他拒绝了,直到爷爷快不行了,他才领了一个女孩儿回去。
  那个女孩儿原本和他不认识,那时,他跟我诉苦,说爷爷要抱重孙子,母亲逼他找对象,可他不想這么早就结婚。
  于是,他花500元钱,在网上雇了个临时的女朋友。
  送走了爷爷,胖百合把家里的猪都处理掉,把爸妈接到了北京。
  彼时,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开了连锁的分店,还在北京买了房子,爸爸妈妈真正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
  我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结婚生子,生活一帆风顺。倒是胖百合,已近而立之年却仍孑然一身。
  他还是那么胖,不但拒绝减肥,还振振有词为自己的胖辩护说:“总得有人来证明咱们国家GDP年增10%的数据不是统计部门注的水吧!”

5.重新高考


  今年7月,已是29岁“高龄”的胖百合竟然做了件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事。
  那天,我和母亲正在楼上逗儿子玩,门铃响起,是快递公司的人送来了一份快件。
  收信人是胖百合,寄信人一栏里,清晰地写着“首都师范大学”几个大字。
  一头雾水地撕开信,我的嘴瞬间便成了“O”形:信封里装着的,竟然是一张入学通知书。
  直到此时我才忽然想到,胖百合为什么要选择在这条街上开他的餐馆,这所他每天都能看到的大学,是他11年前高考选择的第一志愿啊!
  那天,一家人都喝多了,胖百合弯曲着中指敲着我的头,得意地说:“怎么样,小妞儿,这会儿还敢说你哥笨吗?”
  我撇了撇嘴,一脸不屑地说:“呸,呸,牛什么牛,你考前一定很心虚吧,否则一个破高考还至于偷偷摸摸地背着大家吗?”
  父亲醉眼迷离地拍着胖百合的背,笑着笑着,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
  那个夜晚,当喧嚣的城市归于平静,人们都沉沉睡去的时候,我却清楚地看到,胖百合一个人站在露台上,双手捧着那张入学通知书,呜呜地啜泣着。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他哭得那么伤心,又是那么酣畅淋漓。
  我没有打扰他,只静静地在窗户后面陪着他流泪。
  我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将迎来自己生命里的又一个春天。
  在心底,我默默地祝福着,祝福我的胖百合的生命从此生生不息,枝繁叶茂。
其他文献
中秋节前一天,姐姐和姐夫组织家庭聚会,在小城最好的酒店请大家吃饭。  临下班时,赵有亮却给我打来电话:“老婆,我被领导留下来加班,估计要弄到很晚。你们先吃,我这边忙好了就去接你。”  我有些不高兴,难得一家人聚在一起过个中秋,早在半个月前,我姐就广而告之。  趙有亮倒好,来个临时缺席。家里谁不知道,赵有亮就一部门小主管,工作向来清闲,加班是一年都碰不上几次的小概率事件。难道现在这么巧,就碰上了? 
期刊
1.新工作  在一个朋友的指点下,刚大学毕业的张愈桦跨入了一个陌生又新鲜的行业,就是做活体雕塑。  在做“雕塑”的时间里,他要站在一个需要装饰的角落里一动不动,最重要的是不能受外界的骚扰和影响。  但有时一些调皮的小孩儿在父母告诉他们,他是个人扮的雕塑后,还会恶作剧地整他,拿整瓶热饮料往他头上淋,企图溶化他身上涂的那层厚厚的油,或用手指戳他的眼珠子逼他现身。  以他的道行根本无法容忍,所以他往往都
期刊
作为一个31岁的城市女性,我可以很自豪地说,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优质女性,事业成功,时髦漂亮,高挑的身材,长长的卷发,一双动人的单凤眼巧笑嫣然,走在街头,常常有男性情不自禁地过来搭讪。可是我没有男朋友,是个大龄剩女。  前不久,一个奇思妙想突然闪过我的心头:“要不来一点截然不同的东西吧?”  就这样,一个名为“31天31次约会”的海绵女孩修炼计划出炉了。  前30天,每天约会一个男人,每次至少31分
期刊
丁武今年35岁,有对5岁的双胞胎,妻子原本是电视台的制作人,因为双胞胎小时候身体不太好,她辞职在家亲自照顾,现在丁武的收入不错,妻子便没提上班的事,只偶尔做点兼职。  事业有成,娇妻体贴,子女听话,很多人都羡慕丁武。  那天,同事小伍试探性约他去玩时,他同意了,发短信给妻子说晚上不回去吃饭。  妻子过了许久才回他一句:知道  了,别太晚。  丁武隐隐有些愧疚,然而很快便放开了,因为小伍带他去的酒吧
期刊
1.爱人  余姚每天很忙,六点起床开始洗澡,吹头发,一张素脸到精致的过程要花上一个多小时,然后三宅一生的套装、香奈儿香水、LV包包,只有把这些行头备足了,她才高跟鞋噔噔噔地走出门。  楼下,张凯坐在车里不停看表,脸上的表情似乎很不悦。  余姚问:“不耐烦了?”  张凯扯开领带笑着答:“哪有。”  车开了。张凯很专心,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牢路面。余姚无数次转头,有些恼火。她这张精致的脸,他竟然连看都没看
期刊
简洁和方运达,经过6年的打磨,终成世间最普通的一对。他们为了一处可以安居的房子时刻拼搏,但6年过去,薪水远远追不上房价的脚步,他们依然租住在简陋的屋子里。  物价飞涨薪水低落,生活叫人失望。起初还可以用感情来缓解现实的压力,6年之后,现实已经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  夜里躺在床上,方运达问:“老左他们说要周末聚一聚,你去吗?”  简洁闭着眼睛,含糊地回答:“哦,再说吧。”  三天之后就是周末,简洁跟
期刊
周末,我一邊敲键盘一边诅咒万恶的剥削阶级命令我加班,并且办公楼里有个变态的规定:节假日没有空调。  正午的气温烤得我心浮气躁,环顾四周,心想反正只有我一个人,干脆脱掉上衣比较凉快。  正当我这么做时,隐隐听到一阵脚步声。因为担忧来人看到我衣冠不整的模样,于是我下意识关掉显示屏,蹲在地上。  越来越近的高跟鞋声和香水味让我确信来人是个女人,她在打电话,只不过语气我就不敢恭维了:“诸世良,你别假惺惺地
期刊
一开始,倪小陌打死也不相信乔北是王子。  乔北是倪小陌闺蜜老公的同事的表弟。据说,该男有车有房有财有貌,是标准的“四有新人”。  可是,很多时候,“据说”离“胡说”只有一步之遥。在和形形色色的男人相过亲之后,倪小陌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即使闺蜜说得眉飞色舞,倪小陌的心里也没有惊起一丝一毫的小波澜:“‘据说’的东西你也敢信?”  闺蜜说:“你别不信,知道你为什么成了剩女吗?你就是吃了高智商的
期刊
1.来信  三个月前我搬了家,从最繁华的街上搬到偏远许多的林校路473号。  原因显而易见,我的经济方面出现很大问题。我将无力再支付每月超额的花销,于是只好压缩最大一部分开支——房租缩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三个月过去了,我像蚂蚁搬家似的,一点一点填充将跟我相依为命的林校路473号,被繁华驱逐的这颗心也渐渐充盈起来。  三个月后,一封来信打破了我平静的生活。  那天我按时出门取报纸,邮箱里躺着一封
期刊
1.流产  姐姐大专毕业那年,没有接受父母的安排留在省城工作,而是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事。  为了一个毫无发展前途的农村小伙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连夜逃至远离家乡万里之外的贫困山村和他完婚。  这在我们家是不被允许的,父亲是体面的军官,母亲在政府单位工作,他们丢不起这个人。母亲气得一病不起,出院后对外声称和我姐姐断绝母女关系。  或许受此影响,我在择偶过程中格外在意对方的身份地位,以及父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