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背景下中国经济的“亮色”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作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也未能幸免。1931年秋,物價开始下跌,中国进入经济危机,1934年是中国经济危机最严重的一年,“直到1935年11月南京政府实行币值改革……危机也宣告结束”。处于“大萧条”背景下的中国经济,由于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现了一丝“亮色”。
  对此,人教版必修二教材有简单叙述:“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步增长。中国国民生产总值,1935--1936年,年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人民版必修二教材的描述则更为具体:“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从1935年的237亿元,增加到1936年的258亿元,增长8.86%,农业产值增加了6.1%,工商业产值增加了21.3%,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可是,两版本均未具体介绍经济危机中及之后的国民政府发展经济的措施。
  统税,是国民政府对国内工业产品统一征收的税。“统税”前的厘金税创设于1853年,是在主要水陆关卡向过往客商征收的货物通过税,初属临时性捐税,后逐渐成为地方政府固定的重要财源。厘金税下形成的林立关卡,不仅使商运货物逢关纳税、过卡抽厘,遭受层层盘剥,还容易造成政治上的地方割据。1930年12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从1931年1月1日起全国一律裁厘,所有各省厘金征收机关绝对不得再行存在。裁厘后,国民政府实行“统税”政策,按照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征税以后,货物就可以通行全国,沿途不再缴纳厘金、杂捐,改变了过去“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统税制度的建立,是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税制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近代财政经济史上的重要事件。在“统税”之前,外国商品交完关税后在中国流通只需缴纳一次性的“转口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则要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缴纳厘税,在原料采购中再层层交税,产品成本高,流动周期长。这一切,使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本身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形下,在和价廉物美的外国产品的竞争中不得不处于“下风”。统税之后,这一现象得到了改观,“通税之后即可通行所有统税区域,这有利于商品流通和资本周转,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当时外国输华的一些商品除了缴纳关税外,还要缴纳统税。“这就是说,同样的货物,国货只需交纳一次统税,而进口洋货则要交关税和统税二次税。”可见“统税”措施扩大了国内产品的市场,提升了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让民族工业品在与外来商品的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这对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有着实际意义。
  在推行“统税”政策的同时,国民政府又相继在金融领域进行改革。其中,第一步就是“废两改元”。自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金融货币体系极为复杂紊乱,各种各样的银两、银元、铜币和形形色色的纸币并行流通,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1929年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东北全境。面对日本不断扩大侵略的局面,面对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国民政府加快了币制改革的步伐。1933年4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规定‘自4月6日起,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中山造币厂新铸的中山银元也在7月1日上市。“废两改元”的成功,实现了在全国通行形状、重量和成色划一的银元,大大简化了货币种类,实现了货币的初步统一,改善了货币市场的紊乱状况,利于商品流通,活跃了经济生活,更重要的是,“废两改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加强了国家对金融业的调控,对举国上下应对经济危机起着积极作用。在“废两改元”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又推行了“法币政策”。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为转嫁经济危机和垄断世界金融,继英镑和日元贬值之后,宣布美元贬值。1933年8月,美国又宣布“白银国有”政策,放弃“金本位”。为提高白银储备,美国高价收购白银,作为“银本位”大国,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4年7月至12月,6个月时间里,中国白银外流净输出额高达2.31亿元以上,走私出口的白银还没有计算在内”。白银外流,造成通货紧缩,物价跌落,商业萧条,银行倒闭,人心浮动。为了摆脱这一困境,1935年11月起,国民政府开始实施“法币政策”,其要点有:明确钞票发行权,以中央、中国、交通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发行的的纸币被逐渐换回,并停止使用;明确法币地位,废除银本位制,国内一切经济交往须以法币作为支付手段,不得使用银币;实行白银国有,作为法币的准备金;规定法币对英镑的汇价。1934--193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已经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霾,但恢复经济发展依旧是各国政府的头等大事。法币改革为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后的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开辟了道路:将全国约6.62亿元白银全部收归国有,且禁止流通,使法币完全与现银脱钩,有效防止了白银的大量外流,使中国的货币基本上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从而稳定了国内金融市场;这不仅解除了金融恐慌的威胁,而且提高了法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誉,同时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法币“改革之后的头几个月内,出现了几十年来未曾有过的贸易顺差。出口超过了进口”。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作了简要解释。8月8日,蒋介石又通电全国,列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八条纲要,即“‘振兴实业“鼓励垦牧“开发矿产“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节消费“流畅货运“调查金融”。1936年1月1日,蒋介石在元旦演说辞中,阐述了新生活运动的意义之后,又强调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说明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6月3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章程颁布。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总目的,是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从而实现三民主义。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在农业方面:鼓励农民开荒种田,大力发展农业或畜牧业;提倡老百姓义务劳动,参加修整堤坝,培植森林,开辟疆地等;倡导增加农业生产,流畅农产运销,推行农村合作。在工业方面:积极保护和奖励开发矿产,振兴工业,对一般工业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在交通方面:发展全国道路交通,改进水陆货运的办法。在金融方面,鼓励民众储蓄,实现资金融通,完备农村借贷制度等。“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抗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在当时国内经济残破,中日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下,其价值不应忽视。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许多内容看,均具有刺激内需、扩大生产的性质。仅以铁路修筑为例,1936、1937年分别新建了1602公里、1752公里,这是1936---1949年10年间修筑里程最多的两年。交通的进步,拉动了工业投资,带动了铁路沿线经济的发展。可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促进经济复苏,提升国家经济运行质量,加快经济危机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均具有相当作用。
  长期以来,学者对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政策的研究,往往仅从其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对国家统一的形成和巩固,以及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等角度展开。经济政策的影响最直接的应该是经济领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一系列财政、金融和经济建设措施,逐步实现了国内市场的统一,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客观上减轻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对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国家经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时,美国大使内尔森·T·约翰逊在1937年4月写道:“观察家……不会不为中国政府在农业、工业及交通等方面推行经济建设计划的活力而留下深刻印象。”嘴合当时的世界经济形势,美国人的评价实际上是肯定了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方面的举措。如此,全面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对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作者简介】周明,男,1969年生,江苏泗洪人,江苏省泗洪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命题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