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 大有可为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大爆炸和各种新传媒方式的出现,曾经是“一报难求”的文摘报如今出现了发展瓶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解决的根本还是开拓创新。信息繁多,读者更愿意看到筛选后的精华。因此,只要破旧立新,文摘报的明天仍然是光明的。
  【关键词】发展瓶颈应对之策开拓创新
  
  在信息匮乏、信息传播方式单一的上世纪80年代,以最早创刊的上海《报刊文摘》为代表的文摘报的出现,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那时候甚至出现了文摘报一报难求的现象。但随着信息爆炸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如今的文摘报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纵观全国,不少文摘报的版式、内容、版数、发行数量、盈利模式数十年都无大的变化,已经陷入了发展瓶颈,有的甚至发行量大幅下滑,盈利大幅缩水,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那么,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雨之后,被称为“夕阳产业”的文摘报,难道真的走到尽头了吗?要想继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谋求更大的发展,文摘报需要怎样探索自己的道路?
  
  一、文摘报的现状——遭遇发展瓶颈
  
  如今的社会大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到传媒上,都市报风起云涌,竞争激烈,期刊杂志层出不穷,争奇斗艳,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后来居上。然而大部分文摘报似乎仍躲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按照传统的方式耕种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知不觉就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
  造成文摘报发展瓶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
  这是文摘报的最大软肋所在。文摘报刚兴起时,我国新闻业的大环境是资讯数量少,传播速度慢,那时的文摘报基本都是7天一期的周刊,但也完全可以跟上信息传播的步伐,满足读者需求。再看如今,虽然全国大多数文摘报都出到了一周三期、四期,但和都市报、电视、网络相比,在时效性上仍然处于绝对的劣势。虽然从定位上看,文摘报并不十分强调时效性,但文摘报毕竟是一张新闻纸,若时效性跟不上,肯定难以赢得读者的青睐。
  2、版面数量少,内容单薄
  如今的文摘报,大多数强调的是精选精编,主流的理论也是强调文摘报的稿子要短,切忌长篇大论,这一方面成就了文摘报短小精悍的风格,但也造成了文摘报普遍版面有限、可读性较差、内容单薄的弱点。全国有影响的文摘报,大多每期只有8个版,多的像《大家文摘报》、《法制文萃报》、《作家文摘》等,也只能做到20个版左右,而少的,如《报刊文摘》,则只有4个版。容量小,内容少,无疑是文摘报的又一软肋。
  3、讲求大而全,广而不专
  整体上看,如今的文摘报,绝大部分是综合性的,涵盖时政、历史、生活、健康、国际、文体、人物、财富等等内容,力求面面俱到。可实际上,在快节奏的现实社会里,网上有滚动新闻、电视里有即时播报、都市报上有一句话新闻,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一个词:“浏览”。以量、以快取胜,想将所有的信息都揽到篮子里,吸引读者去“浏览”,显然不是文摘报能胜任的。所以,做专做深,或许是时下文摘报一个现实而可行的选择。
  4、关门办报纸,互动性差
  现在,网络媒体可以随时进行读者调查,接受读者的评价,也可以让读者直接参与新闻的报道,与受众的互动性极强,这是毋庸赘言的现实。都市报也强调让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甚至直接聘请读者客串记者,亲身参与新闻产品的采写、制作;电视更是利用滚动字幕、热线电话、即时短消息等随时与读者沟通交流。这些媒体,其实都是在对读者进行渗透,将触角深入到读者的生活中,这样一来,它们在读者中的影响力,读者对他们的忠诚度,就可想而知了。相较之下,文摘报不用采访写稿的特点,决定了编辑们只能坐在办公室里到处找稿,这就限制了文摘报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与读者的互动性必然就会变差。面向市场,却不能直面市场,随时了解市场动态,怎么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5、发行面分散,不利于吸引广告
  一张文摘报要想安身立命,其实就靠三大块:办报、广告、发行。其中,办报是站立之足,发行、广告是腾飞之翼。离开了发行、广告,文摘报即使能存活,也是苟延残喘。如今的文摘报,只要是办得比较成功的,大多发行量都比较大,但是这些发行量,有多少能成为促进广告量增加的直接因素呢?究其原因,就是很多文摘报都是全国发行的,总量虽大,单个地区的数量却不大,不菲的发行量没有成为吸引优质广告投放的有效因素。比如,城市里有数量庞大的地产、汽车、商场等广告,但文摘报要想依靠自己在每个城市较小的发行量来吸引这些广告投放,难度就非常大。
  6、一张报纸安身立命,单腿行走风险大
  现在的文摘报,大都是各个省的省委机关报或某个部委、部门行业报的子报,赢利的方式单一,无论怎样变化,终究吃的仅仅是一张薄薄的报纸,这样做的风险太大。万一政策有所变动,或有什么突发事件,就很可能会遭到致命打击。所以,改变这种单腿行走的模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应对的策略——大胆开拓创新
  
  面对以上困境,惟一的可行之道,就是大胆开拓创新,想出应对之策。事实上,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看出了问题所在,要寻找应对之策,也就从容不迫了。笔者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快、精、动、厚、深、大。
  1、快——日报化
  要在时效性上不致被落下太多,就是文摘日报化。试想,文摘报改为每天都出后,跟都市报比,就在选摘新闻上可以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且可以发挥文摘报的优势,在各种稿件的整合上面更胜一筹。跟网络相比,文摘报则可以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在时效性差不太多的情况下,能够就某一热点新闻给读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在文摘日报化方面,其实我国有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由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深受读者欢迎,如今发行量高达300多万份,每天精选世界各地有分量的报道,给读者提供大量最新的时事新闻,其时效性丝毫不输于任何一个日报或电台、电视台,其报道的深度也远非一般的网络媒体所能比拟,是当之无愧的文摘第一报。
  2、精——专业化
  如今似乎有个趋势,就是专业文摘报综合化。其实,综合文摘报需要的却是相反——要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专业化、精准化。就《文摘周刊》来说,有些版面是读者百看不厌、多多益善的,比如健康类版面。但是,面对读者的需求,报纸所能提供的内容却是有限的,稿件的数量和丰富性、可读性,只能牺牲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其实,专业化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确切地说,就是出专刊。在这方面,湖北的《大家文摘报》已经有了成功的尝试,他们由原来财富版发展而来的财道周刊,由于定位准确,内容专精,深受读者欢迎,现在的发行量已经不输于正报了。
  3、动——电子化
  现在和读者互动,途径有很多,比如写信、打电话。但最方便快捷、直观易辨的方式,非网络莫属。上网也是时代潮流发展的趋势,虽然从目前看,文摘报的读者群以中等文化、中等收入的中老年人为主,但从长远看,则有着巨大的潜力,毕竟,潮流所致,很少有人能够抵挡。
  4、厚——多版化
  如今信息传播的特点就是数量大,速度快,要想及时全面地给读者提供新闻,增加信息量,增强可读性,扩版是大多数文摘报的必走之路。现在很多文摘报都在扩版,虽然形式多样,步伐大小也不尽相同,但大家都在尝试,已经有了创新的趋向。
  5、深——杂志化
  报纸追求的是时效性,是短平快,杂志则可以深度分析新闻背景,深入探究各种问题,满足人们更多的阅读需求,所以,要想增加文摘的深度,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办杂志。杂志化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实现,直接一点的,可以把文摘报变身为文摘类杂志,但这种变化太剧烈,对报纸和读者而言,都是个艰难的转变。间接而实际一点的选择,文摘报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稿源,再创办一份杂志,把在报纸上不能展开的问题做深做透,给读者提供一种广阔的阅读空间。在这方面,文摘周刊已经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他们创办的《文摘周刊精编本》,就是杂志化的报纸,以深度阅读见长,如今已经渐渐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发行量和广告量都在稳步增长。
  6、大——集团化
  文摘报走集团化的道路,乍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其实,细加分析,就会觉得非常可行。文摘报的天然优势就是新闻信息占有量大,所以,文摘报的办报者,不仅可以办综合性文摘报,也可以同时办健康类、财富类、纪实类、故事类、法制类、国际类等等专门性的文摘报;不仅可以办报纸,也可以办杂志,类型也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时政综合类(如《看天下》、《廉政瞭望》、《读报参考》)、美文欣赏类(如《青年文摘》、《意林》)、心灵鸡汤类(如《特别关注》、《读者》)等等,如果把这些报纸杂志办好了,成立文摘报集团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除此以外,文摘报还有个重要的发展趋势,那就是重视策划。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靠提供零散的信息就想吸引读者越来越困难了,现在要做的,是要善于整合新闻资源,围绕一个个热点事件或读者关心的主题,用策划为读者集中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鲜明提出自己的观点,彰显自己的个性。不仅用信息服务读者,更能够用态度、观点去服务、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的风格。
  事实上,上述几种做法并不是孤立的,线性的,在实践中可以同时使用。比如,日报化可以和专业化结合起来,一周出7张正报,随正报出3期专刊。还比如,针对发行量分散的问题,可以在不同地区发行不同的版本,日报可以在城市发行,以求新闻报道快速,信息量大,从而吸引广告,正常的一周3刊可以在外地或农村发行,这样既符合当地读者的消费水平,也能稳定报纸的发行量。再比如多版化,在广告多时,就增加版数,既扩大了报纸的容量,又可以稀释版面上的广告。
  总之,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文摘报,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但资讯越发达,生活节奏越快,人们越需要筛选信息,越需要有人充当读报参考。所以,从长远来看,文摘报发展的道路虽然充满曲折,但前途却是无限光明的,只要办报者能够审时度势,善于整合利用各种条件,不断开拓创新,就一定会重新迎来文摘报的春天。
  
  (作者单位:文摘周刊社)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推广,传统的纸质媒体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党报及各类都市报、晚报在经过多年的新闻实践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客观环境的制约,面临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同质化、模式化。特别是当竞争加剧,新闻信息的共享性越来越明显,同类或同城媒体在报道内容、版面设置上相互模仿时,成功的新闻报道策划就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报纸想要增强竞争力,赢得更多的读者群,就必须加强新闻的策划工作
2009年6月的最后一天,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原定从7月1日起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要求暂停,厂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迟预装。7月1日以后继续提供网络免费下载,继续在中小学校、网吧等公共场所的计算机上安装过滤软件。对“绿坝一花季护航”过滤软件持续了近一个月的争议,不知是否至此会告一段落。  争议源于工信部2009年6月9日发布的《关于计算机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
【摘要】媒介仪式通过呈现出象征性和表演性的文化实践过程和行为,邀请观众参与到某些重要显著的共同性活动或者某些盛大事件。全国哀悼日CCTV通过电视直播呈现的媒介仪式,唤起民族意识,中华民族的多元被同质化为“一体”,编织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单元。  【关键词】全国哀悼日 媒介仪式 电视直播 共同体    一、引言    媒介仪式是指广大电视观众通过电视媒介符号的传播,被邀请参与到某些重要显著的共同性活动或
一、奥运传播昭示媒体新时代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上,来自世界200多个国家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争金夺银,留下了无数个精彩纷呈、回味无穷的精彩瞬间;与此同时,全球各地的众多记者也活跃在赛场内外,挖掘台前幕后的新闻故事,一场精彩程度毫不逊色的媒体奥林匹克也在悄然进行着。  2008年8月8日到24日,北京奥林匹克新闻中心对于全球传媒人来说,就如同是另一个“鸟巢”,群英聚会,各显
媒体的人文关怀源于媒体人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要求媒体在还原和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尽可能地重视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人类明天的思考,关怀人类的和谐发展,并最终向受众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    一、电视新闻报道应体现人文关怀    电视媒体以其直观性强、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成为今天一般民众摄入信息的首选。我国的电视新闻更以一
在我们身体上腹部深处,有一个非常小而不显眼的器官,这就是胰腺。胰腺虽小,但作用非凡,它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  胰腺癌是一种极为凶险、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以前仅占恶性肿瘤的1%,而近年来已成为发病率升高最为明显的恶性肿瘤。过去,人们常说,肝癌是“癌中之王”,而胰腺癌则是“王中之王”。近年来,在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排行榜上,胰腺癌始终占据“王中之王”的位置,岿然不动。  由
爸爸妈妈抚养(fǔ yǎng)我们长大,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操碎(suì)了心,你看他们像不像编辑(biān jí)?而我们,就是他们用心编辑的一本书。等我们长大了,融(róng)入社会大家庭,就像他们编辑的书正式出版了。虽然爸爸妈妈不奢(shē)望我们能像四大名著(zhù)一样流传千古,但他们希望我们将来能成为一本有用的畅销(chàng xiāo)书,而不是滞(zhì)销书。  我们孩子本来就是各
如果患者到眼科就诊时说自己的眼睛有酸胀感,眼科医生会建议测一下眼压。健康人眼压平均值为16毫米汞柱,一般眼压在10~21毫米汞柱属于正常。  现教您一个简单的眼压自测法——指测法。 首先双眼尽量向下注视,两手食指分别放在双眼上眼眶缘下,两指交替轻轻按压眼球,根据手指的触感来判断眼球的硬度,估计眼压的高低。以自己的前额、鼻尖和嘴唇的硬度来粗略感受高、中、低三种眼压的感觉。眼压正常时眼球的硬度应该与鼻
你在购买服装时,是否知道需要认清安全标志“GBl8401—2003”呢?国冢对服装的色牢度、甲醛含量、偶氮染料、气味、pH等5项健康安全指标都作出了详细规定。新生产的符合该规范的服装,要带有“GBl8401--2003”的标志。但是,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了解这一点。  那么,没有安全标志的衣服会对人体健康有害吗?工商局执法人员告诉记者,服装厂家在加工服装的过程中,需要加入各种染料、助剂等,这些化学品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党中央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落实工作,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