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审美教育于中职语文教学之中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23456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即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引领人们进入崇高的精神境界。语文是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将美育融于语文教学中,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造就具有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代新人;教文育人,让学生学会“读书做人”,这正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通过诵读,感知艺术美
  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化,正确的诵读则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诵读必先注于目,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从心理过程看,由目→口→耳→脑,这样多种感官协同工作,有利于学生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体味作品的艺术境界。诵读得愈好,就愈能感受作品的艺术美。
  教师范读,应“情动于中,而声发于外”,充分运用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声调的美、韵律的美、情感的美等美育因素表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指导学生诵读,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调动多种感官的活动,使学生在口读、眼看、耳听中,玩味其意,审视其美,感受和认识美的语言,使优美的课文变为学生优美的语言素质。
  如我在《渔家傲》和《长城谣》的教学中,分别配上感情相协调的轻音乐《渔舟晚唱》与《乡愁》,深情并茂地进行朗诵,并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这样入情入境地拨动学生敏感的心弦,起到了使学生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另外,诵读时还要注意词、句的形象性,特别要抓住语段中动词、形容词,比喻、拟人等修辞,把它读“活”,使之形象化。要随着文章感情的起伏,运用高和低、轻和重、快和慢、停顿和转折的语音、语调变化,读出文章的基调与情感韵味的美。
  二、借助想象,感受意境美
  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意境。如何把学生领进作品的意境中进而探索其深意呢?靠想象、联想。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词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荷塘月色》是篇诗意盎然、构思精巧、立意高远的散文。学习此文要根据作者描述的荷叶、荷花、荷香等展开联想。比如,欣赏“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这个比喻句,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爱莲说》中的文句,自身去体验、去想象,用语言描述“出污泥而不染”;宽大、微曲的荷叶的轮廓,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舞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翩起舞的视觉形象。从中体味出水轻盈舒展、挺拔秀丽的姿态。“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色是如此的柔和、宁静,“如流水一般”,倾泻在荷塘;叶子和花被月色笼罩着,像浮上一层乳白色的光辉,使本来就是白色的荷花,显得更白,“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和花都一起进入梦中……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使人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三、引领升华,感悟精神美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是语文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审美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感染,达到“融美于心灵”的目的。教材中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和春夏秋冬的美及色彩的美、园林的美、建筑的美、服饰的美、情操的美、情感的美、形象的美、行为的美等美育内容,在教学时要自然而然地“移”到学生心坎上,让他们逐渐受到感动,得到感化,达到净化。
  如讲授《蜀道难》一课时,采取先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扫清学生阅读障碍,然后听录音,最后设置音乐背景,创设特殊情景,让学生反复诵读,或集体、或分组、或个人,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已进入到作品中,那高可及天的蜀道,那“悲鸟号古木”、“子规夜月啼”的令人哀愁的蜀道,如一幅幅画面,一一在学生的脑际展现。课后,问及学生,都觉这样的情景,的确令人激情大发,能充分感受到作者灵魂的飞动和胸襟的广阔。这样,教师指点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讲中想象,把文章表现的美渐次“移”到学生心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中,教师讲授一篇篇课文,实际上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审美的锻炼”,引领和促进学生的精神发育,唤醒学生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善良、真诚、美好、民族的魂灵,以及人类的爱等等,以启发他们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形象美、情感美、哲理美、思辨美、艺术美。通过他们的眼睛,从现象看本质,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让他们的笔端涌出创造美的源泉,歌颂美好的自然风光,歌颂美好的社会生活,抒发美好的情感;同时也用笔鞭挞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丑恶现象。
其他文献
写话是作文的基础和开始,对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写话的建议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指导,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写话。  一、看图写话,学会观察想象  看图写话是让学生能直观的去感受画面的内容,通过观察把图画上的内容转化为文字。但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十分欠缺,他们看到一幅图往往毫无头绪,不知该如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中巧妙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教育情景,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参与教学过程,自主探究,拓展视野,逐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许多实际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意识,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多媒体;兴趣;自主想象力  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他在情景
期刊
摘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清道不明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即使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
期刊
【摘要】“三维式生态立意”是指从虚实、大小、正反三个维度进行立意,并结合学生自我的阅读量、生活体验、思维趋向等,选取最适合的立意点,力求使文章的立意正确、深刻、集中、新颖。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四类较为成熟的“三维式生态立意法”在指导高中生作文教学中实效明显。  【关键词】新课程;作文教学;三维式生态立意  “三维式”是指在对作文材料进行审题以后从三个维度进行立意:一是虚实维度。“实”,指的是具体实在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经济得以讯速发展,农民工如潮水般涌入城市,不少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在家由老人照看,他们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10% ,平均每班5 人,有的班甚至达到1/6,这还没有包括父母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其中由隔代监护的占近60%。并且这个趋势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持续上升。  关键词:留
期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一节课上得好,不是简单的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能力,更要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寓学于乐。在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教学技巧与策略。按照美学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的艺术,它与其它的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课堂教学艺水所运用的材料和工具是人及知识、品德和个性;而贯穿于整
期刊
摘要: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情感的表达,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实施情感教育的具体路径两个方面做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感,还可以产生师生之间、
期刊
InfoComm China 2017将于4月12-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举行。作为亚太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展会和峰会,今年InfoComm China 2017将以更大规模、更强大的展商阵容,展出未来网络通信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为业内人士提供整整三天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灵感。本次展览面积达55,000平方米,9个展馆供您3天搜罗市场上最新的产品和技术。  来自40个国家及地区超过300家的参展商,
期刊
作为一门初中主要学科,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似乎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学生学起来会感枯燥无味,机械而单一,从而直接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数学课变得丰富、有趣、直观易懂。从而提高数学课上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创造和谐的氛围。  1.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期刊
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低年级的学生学习重点就在识字、写字。扩大识字量,从而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怎样使识字不单单只是“认字”而是更多的学习,得到更丰富的知识。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的识字变成一种心理上的需要成为了我研究的方向。  生活是一本大书,知识从生活中来最终回到生活中去。识字依然遵循此“定律”。当孩子想要得到一样物品而不知道它的名称时他一定会寻求属于它的汉字并了解它们。此
期刊